高艷
摘要:小學低段是小學生正式接受正規教育的開始階段,也是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的關鍵時期。學習是學生在學校最重要的任務,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對學生整個學習生涯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養成教育,獎勵機制,家校合作,對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的影響大小各不相同。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取決他學齡期前后養成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小學生;學習習慣;養成
知識就是力量。習慣改變命運,性格決定未來。小學低段是小學生正式接受正規教育的開始階段,也是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的關鍵時期。學習是學生在學校最重要的任務,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對學生整個學習生涯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小學低段教學中加強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尤其重要。
一、小學低段抓養成教育
“養成”這一概念最早在諸子百家時代的典籍中便有提及,如《易·蒙》中的“蒙以養正,圣功也”。就是說,應該從兒童時代就抓緊正確教育引導的機會。現今的養成教育主要內容是語言、思維、行為習慣的培養。從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低段目標來看,低段教師要鼓勵孩子積極思考,有意訓練孩子通暢地交流,積極引導孩子把正確的行為習慣用于現實的學習生活。學齡兒童認知發展水平處于萌芽階段。在小學低段施行養成教育就是幫助孩子把終身學習這棵大樹的根基抓牢做實。
二、強化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習慣”要“習”才能“慣”。在學校教育中,大部分小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較差,其優秀習慣的培養通常是通過有意識地重復性行為形成的,而這一過程主要依賴于教師的嚴格“訓練”。換而言之,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離不開教師有針對性地訓練。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循序漸進的教育原則,逐步實現低段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比如按照時間的維度,用 21 天習慣原理,完成習慣養成目標。比如教師可以訓練“專注”的習慣,每天每節課不定時抽學生復述(簡述)老師說過的話,能把教師的語氣,動作表演得越神似越好。對做得足夠“專注”的學生應及時進行相應的獎勵和表彰,除了能達到激勵作用外,還可以為其他學生起到榜樣作用。
三、監督輔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滴水穿石 - 非一日之功。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必須反復抓,日積月累,升化鞏固。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常常丟三落四,前言不搭后語,但是他們的可塑性高,集體榮譽感強,好表現。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些特點,建立一套監督機制,分發給學生一張印得有自我監督,同桌監督,小組監督的評分卡。凡是達到卡片上目標要求的孩子,在全班表揚,并領取相應的積分卡。當積分卡達到相應數量時,老師可以幫助他們實現一個小愿望。
四、家校合作養成良好習慣
想要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習慣,僅依靠學校教育是難以達成目標的,還必須得發揮家庭教育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來說,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具有影響力。“一月形成一個好習慣”的實施目標,實施過程,實施要求可以通過家校群及時告知家長,要求家長有意識的提醒,監督孩子,讓孩子養成科學的學習習慣。家長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對象,其思想行為會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行為和思考方式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對于模仿能力超強的孩子來說,家庭教育的影響力就更大了。
五、建立動力定型
那怎樣幫助學生明確良好學習習慣在學習過程中是有效的呢?著名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學生想要養成良好習慣,有兩個前提條件。
其一,學生要具備認知能力,即具備對于新知識基礎學習和預習的習慣,而家校合作則能夠為其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提供外在條件。
其二,學生應具備情感能力,也就是在好的習慣形成后,就不需要孩子和家長、教師特別的意志努力,學生可以自行展開有序學習。對于低段小學生來說,良好習慣的養成對于其生理和心理的穩固,形成“動力定型”。
學習是一個人終身都在努力做的事,一個人能否獲得成功,能否獲得生活的幸福,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的學習能力。
六、結語
綜上所述,養成教育,獎勵機制,家校合作,對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的影響大小各不相同。小學低段的學生的向師性很強,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課堂上習得的學習習慣牢固、且具有穩定性。曾有記者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卡皮察,詢問其在哪里學到的知識是其認為最重要的,當時已然白發蒼蒼的卡皮察回答:“在幼兒園。”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無不是從兒童時期養成良好習慣,并受益終身。“養成教育”能夠為“終身教育”打下牢實的根基。如果說學校是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的核心陣地,那么家庭則是
其習慣形成的催化劑,社會就是對其習慣進行檢驗的場所。在小學生的教育教學中,必須要保障這三方的協同共育,統一育人方向,使得學校、家庭、社會三股教育力量擰成一股,進而實現更好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 普次旦. 低年級小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J].東西南北·教育,2014(6).
[2] 曾麗. 小學生良好道德習慣的養成[J].讀與寫(上,下旬),2015(0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