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文
摘要:近年來在校學生學習壓力大,普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尤其是小學生受挫心理輔導更要引起重視。如何能正確分析學生日常受挫心理的成因,對懷有受挫心理的學生如何進行輔導,幫助其從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防止不良情緒進一步惡化是教師值得思考與探究的問題。
關鍵詞:受挫心理;成因;輔導
一、小學生受挫心理的成因
(一)影響小學生受挫心理形成的外在因素
1. 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首要環境,其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然而,在生活中卻經常存在這樣的問題:家長疏于孩子的日常管教,把教育的責任悉數交給學校與老師,卻疏忽了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教育。大部分家庭都會出現對孩子過于呵護的情況,因而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產生了過高的自身需求。
當自身需求與學校中的客觀環境產生矛盾后,學生將在無形中對學校教育與家庭呵護進行對比,從而在校期間出現“老師針對自己”“大家不喜歡自己”等負面想法,衍生自卑心態,在遇到挫折的情況下孩子的受挫心理則因此放大,導致出現情緒波動或心理影響。
2. 在人際交往中失衡
小學是人生中第一個交際場所,因而在心理發展尚未完全成熟的情況下,學生們一般在交往過程中普遍存在希望得到理解而不善于理解他人的情況出現。這種獨立性與依賴性并存的交際特點使學生在交往中往往會遇到障礙。因而,在日常學生交往中出現的伙伴間關系惡化、爭執等情況均會對學生產生交際挫折。
學生在遭受挫折后很容易將交際挫折的原因歸咎于自身,繼而產生受挫心理。若這種受挫心理不及時疏導的話,會對學生日后的交際能力造成極大的影響,從而影響學生交際的信心。
(二)影響小學生受挫心理形成的內在因素
1. 過分盲目攀比
學習成績是學生在校園生活中體現自我價值的一個重要部分,因此不少學生會通過攀比成績而相互激勵。這種攀比激勵的方法若是使用不恰當便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受挫心理。尤其是攀比雖然會使孩子在自主學習方面更具有積極性,然而這種攀比激勵機制同樣也會使學生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遭遇未知的挫折。當挫折到來的時候,學生由于缺乏遭受挫折的經驗,心理承受能力尚較為薄弱,很容易出現無法接受結果繼而自暴自棄的負面情況。
2. 自我價值過高
由于小學階段的孩子對于自我的了解并未成熟,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會經常遇到現實客觀環境與自我估值之間的矛盾,使學生所設立的自我價值難以成立,伴隨著原有的自我了解在現實的打擊下瓦解,受挫心理亦因此而生。這種受挫心理的發展很容易使孩子對周圍的事物采取無所謂的態度,并以此回避現實客觀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極其不利。
二、目前小學生受挫后的主要情緒分析
學生的挫折情緒在日常教育中,會通過非理性反應而展現,對學習與生活等各方面均產生負面影響。
(一)過分自卑
自卑情緒是小學生受挫后最常見的負面情緒,鑒于小學生自我認知不明確,在遭受挫折后很容易對自身能力出現懷疑的情緒,認為自己處處不如別人,對學習失去了信心,使成績一落千丈。
尤其是在班級中成績處于中下水平的學生,他們大多看似調皮好動,但實際上在學習方面他們或多或少均抱著自卑情緒,作為教師應當定期對部分學生進行受挫教育,以鼓勵、制定目標等方式進一步提升該學生群體的學習熱情。
(二)感到焦慮
出于對學校權威或是家庭教育的原因,部分學生在遭受挫折后會出現焦慮的負面情緒,其主要體現在學生在遭到挫折時六神無主,內心緊張與焦慮。
例如在考試成績不好或是在學校犯錯后,部分學生會出于害怕父母責罵與同學嘲笑等顧慮不敢直接面對挫折,所以干脆把試卷藏起來或是以撒謊的方式處理錯誤,最終很容易在焦慮情緒的驅使下泥足深陷。
三、對受挫學生的輔助
(一)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挫折
挫折感是經由學生的主觀心理而衍生,因而消除挫折感對于各方面尚未成熟的學生而言尚不現實。為師者必須正確引導學生正視挫折感,做到直面挫折理性分析,并對挫折感的到來做好心理準備。
所以,在日常教學以及課余生活中,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受挫心理進行針對性的引導,讓學生能夠意識到挫折是每一個人都難以避免的考驗,正確對待挫折是一種過人的能力,比起完成事情本身更加值得驕傲。
(二)傳授自我調節的方法
在學生能夠正確對待挫折的前提下,對挫折帶來的失敗感進行自我調節亦是消除學生挫折心理的重要一環。因此,作為教師最好能夠在活動課堂上適度提供挫折情景引導學生模擬對待,并根據模擬情景對學生自我調節的方式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在失敗感面前走出困境。
參考文獻:
[1] 李秀麗 . 增強學生抵抗能力,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J].黑河學刊,2011(8):146.
[2] 劉曼軍. 淺談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教師,2020(003):18-19.
[3] 龐曉文,王曉明 .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小學生挫折教育 [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014):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