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晨 范曉晶
【摘要】 每一個音樂家創作的作品都會帶著顯著的個人風格,使得他們創作的作品具有較強的辨識度,同時也具有特殊的藝術價值。聶耳在我國近代音樂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的很多音樂作品都具有顯著的民族風格,是我國民族音樂的瑰寶。本文先闡述了聶耳的藝術生涯和音樂成就,接著結合聶耳的音樂作品全面分析了民族風格展現的具體內容,最后還從代入了民族背景元素、創作體裁融入了時代特征、具有顯著的民族化與大眾化、實現了民族調式的創新應用、引入了民族地域音樂特色等五個方面,探討了聶耳音樂創作中的民族風格。
【關鍵詞】 聶耳;音樂創作;民族風格;民族調式
【中圖分類號】J61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9-0095-02
基金項目:2020年度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聶耳音樂作品的創新精神、人文情懷與社會價值研究” (項目編號:2021J0657)。
聶耳是我國近代音樂史上偉大的民族音樂家,同時也是我國革命音樂創作的先驅。縱觀聶耳先生的音樂創作歷程,他的很多音樂作品都可以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問題,同時也實現了音樂創作與社會現實生活的聯動統一。聶耳先生創作的很多音樂作品都可以喚醒我國社會民眾的愛國熱情,給無產階級革命注入了創生力量。正是聶耳音樂作品的這些特色,使得他的《義勇軍進行曲》被選為了我國國歌。下面也結合聶耳音樂創作的特點進行全面分析,全方位探索聶耳音樂創作過程中展現出來的民族風格。
一、聶耳的藝術生涯與音樂成就
聶耳先生出生于1912年。聶耳在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音樂才能,但那個時期并沒有開始進行音樂創作。在1927年的時候聶耳考入了師范學院,開始參加讀書會等進步組織,同時也前往劇場等場所進行活動演出[1]。這個時期,聶耳自學了小提琴與鋼琴,并與1928年的時候加入了共青團。1930年,聶耳為了躲避國民黨對進步學生的迫害,來到上海地區成為一名店員,開始了音樂創作的道路。在上海地區,他加入了共產黨組織的反帝大同盟,同時在革命活動中也得到了較多感悟,認為音樂創作應該面向社會化和大眾化。在1933年的時候,他加入了共產黨,并開始了音樂創作生活。在1934年的時候,聶耳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在1935年的時候在日本游泳溺水身亡。縱觀聶耳先生的一生,音樂創作主要集中在1933年到1935年,其中1933年為3首,1934年為19首,1935年為10首。聶耳先生的音樂創作時間雖然比較集中,但是音樂作品涉獵廣泛,涉及了不同階層的民眾,同時在融入了人物形象以后積極進行情感表達,使得音樂作品具有了更強的感染力。聶耳先生在音樂藝術創作方面的成就是難以估量的,是第一個塑造工人階級英雄形象的音樂作曲家。
二、聶耳音樂作品中民族風格的展現
聶耳先生在他的很多音樂作品中,都展現了非常顯著的民族風格。這里也結合聶耳先生的幾部音樂作品,進行民族風格展現的全面分析。
第一,《賣報歌》。這部音樂作品融入了我國傳統音樂藝術體系的元素,形成了“起承轉合”的音樂布局。整部音樂作品使用了F宮調式,具有非常顯著的民族風格,但同時也融入了鮮明的時代氣息。在第一句歌詞中,重復強調了民族調式中的“徽”音,使得音樂內容變得更加清晰。
第二,《畢業歌》。這部音樂作品落腳于即將畢業的學生,同時也反映了學生群體追求正義與真理的正面心態,以及學生群體投身革命事業的愛國精神。愛國情懷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聶耳先生通過鏗鏘節奏設計,可以通過音樂作品較好傳達青年學生的時代責任感,激發聽眾的愛國情懷[2]。
第三,《鐵蹄下的歌女》。在這部音樂作品創作的時候,聶耳先生并沒有使用傳統流行歌曲的音調進行音樂創作,而是引入了西方歌劇詠嘆調的朗讀式旋律進行歌曲創作。這種方式也使得整部音樂在藝術層面上具有較多新意,同時還實現了傳統民族音樂與西方音樂藝術的聯動與融合,有利于我國傳統民族音樂在未來時間里的傳承發展。
三、聶耳音樂作品中的民族風格元素
(一)代入了民族背景元素
聶耳作品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那個時期我國正處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特別是在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失敗以后,全國都陷入到了國民黨發起的白色恐怖中。與此同時,日本帝國主義也開始加強對我國進行侵略,使得我國社會民眾的生活處于水深火熱當中。在這種大背景下,我國社會民眾的生活環境與文化追求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3]。而聶耳先生的音樂創作也融入了這個民族背景,從以前的個人生就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朝著為中華民族覺醒而吶喊的方向發展。這也使得聶耳先生的音樂創作開始融入民族革命發展的大背景,給中華民族革命人士帶來了較為顯著的指引,激勵了一大批中華革命兒女奮勇向前。
(二)創作體裁融入了時代特征
聶耳先生的音樂創作體裁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即群眾歌曲和抒情歌曲,同時很多音樂創作作品都被廣泛應用于那個時期的電影與戲曲創作過程中。在抒情歌曲中,主要代表作就是《鐵蹄下歌女塞外村女》,介紹了新民主主義革命背景下,社會民眾被壓迫與剝削的基本現狀,控訴了社會對于女性的傷害與壓迫。這部作品雖然在情感上比較沉重,但是也折射出了中華民族女性群體的善良品質。在群眾作品中,主要代表作有《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等。這些歌曲都是流傳度極廣的愛國主義作品,同時音樂作品內容也大多是中華民族對外部侵略的斗爭,激發了我國社會民眾積極參與對抗斗爭的熱情。從這些角度來看,聶耳先生的音樂創作已經全面融入了時代特征,同時也較好引導了那個時期社會民眾積極反抗外部侵略,是中華民族革命事業的先鋒者。
(三)具有顯著的民族化與大眾化
聶耳先生在音樂創作的時候,很多音樂創作內容都融入了我國傳統民間音樂特色,同時也非常擅長從現實生活場景中直接提煉與融合音樂語言。這種情況也使得聶耳先生創作的很多音樂作品都具有非常顯著的民族化與大眾化。比如在聶耳先生作品《打磚歌》中,他在歌曲剛開始部分引入了較多連續四分音符,同時也使得音符可以跟歌詞實現較好對應,刻畫了打磚的單調節奏。這個音樂節奏也是聶耳先生通過觀察社會勞動人民的打磚動作轉化而來的,使得這部音樂作品融入了勞動人民的生活體驗,具有了非常顯著的大眾化特點。再比如說,聶耳先生在《飛花歌》《茶山情歌》等作品創作過程中,也實現了對我國傳統民間音調的吸收,使得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獨特風格和鮮明韻味可以在這些作品中得到較好的綜合體現。事實上,聶耳創作的很多音樂作品都引入了民間小調和民間歌謠,使得聶耳音樂的民族化特色變得更加顯著[4]。
(四)實現了民族調式的創新應用
聶耳先生在音樂藝術創作的早期階段,受到了西方古典音樂的顯著影響,同時也吸收了西方音樂藝術體系中的創作技法。在后續進行音樂創作的時候,他就開始實現西方音樂創作技法與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全面融合,實現了我國民族音樂調式的創新。在具體音樂創作過程中,民族調式的創新應用主要集中在聶耳先生對于“do、mi、sol”的運用方面。他通過使用大二度和小三度的組合音調進行音樂創作,并且廣泛應用到了很多音樂作品的首部區域。這種音樂調式在我國民族音樂中很少見,但在西方音樂藝術體系中則比較常見。通過引入這個音樂調式,可以較好展現我國社會民眾反抗壓迫以及參與革命斗爭的形象。除此之外,聶耳先生在音樂創作過程中,還靈活使用了再現、轉位、擴展等各類手法,使得民族調式可以在音樂創作過程中得到較好的升華。這種民族音樂調式的創新應用也給我國民族音樂藝術體系在時代背景下的長遠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方向指引。
(五)引入了民族地域音樂特色
聶耳先生在進行音樂創作的時候,也積極引入了民族地域音樂風格。聶耳先生是云南人,因此在很多音樂作品創作中都融入了一些云南方言。特別是昆明方言語調的融入,使得聶耳先生創作的音樂作品表現出了耿直無畏的特點。比如在話劇《春回之曲》的插曲中,歌曲剛開始的一句“哥哥,你別忘了我呀”,就是昆明方言的發音,可以較好傳遞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以及無畏拼搏的革命精神。除此之外,聶耳先生的部分音樂作品中也出現了云南花燈小曲元素。這主要是因為聶耳先生在小的時候,他的母親經常給他唱花燈小曲。這也給他的音樂創作活動帶來了非常顯著的影響。比如聶耳先生作品《一個女明星》就直接借鑒了花燈小曲《玉娥郎》。這些情況都使得聶耳先生的音樂創作具有了非常顯著的民族地域音樂特色,在推動我國民族音樂傳承發展的基礎上,也體現了聶耳先生對于故鄉的眷戀。
四、結束語
綜合來看,聶耳先生創作的音樂作品具有非常顯著的民族特色。他的音樂作品不僅能夠較好反映自身對于祖國的熱愛以及對革命的熱忱,同時也充分關注了社會民眾的生活狀態,通過音樂來展示我國社會民眾對于幸福生活的向往,較好展現了聶耳先生對于音樂藝術的遠大追求。不僅如此,聶耳先生創作的音樂作品也實現了我國傳統民族音樂創作技法與新時代音樂藝術發展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民族音樂藝術體系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傳承發展與創新轉變,具有較為顯著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唐榮義.歌詠革命 唱響時代——聶耳音樂作品中的革命性與戰斗性[J].藝海,2019,(02):20-24.
[2]吳海勇.從“中國民族”到“中華民族”:試論聶耳對《義勇軍進行曲》歌詞的關鍵修改[J].史林,2019,(05):210-216+221-222.
[3]黃曉豐.論聶耳音樂作品中的藝術性與包容性[J].音樂天地,2018,(06):4-12.
[4]張煜欣.淺談聶耳音樂創作中的民族化、大眾化精神[J].音樂天地,2018,(07):39-46.
作者簡介:
宋曉晨,男,漢族,山東威海人,碩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