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呂明
摘? ? 要:王陽明是我國杰出的思想家、軍事家和教育家,陽明心學是陽明文化中的精髓。陽明心學中的“致良知”“知行合一”與“心外無物”等理論給中小學生管理工作以理念、方法、途徑等多方面的啟示。運用相應的方法開展管理工作,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讓教育做到真正圍繞人而展開。。
關鍵詞:陽明心學;中小學生管理;人性化管理
讓學生全面發展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堅持教育“以人為本”,需要我們樹立一種關注學生個體內心世界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更好地幫助學生成長成才。我國有許多優秀傳統文化,王陽明的心學便是其中之一。學校管理,尤其是學生管理,可以運用陽明心學所蘊含的價值理念,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張揚學生個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讓教育做到真正圍繞人而展開。
一、“致良知”:個性化管理的依據
“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簡明概括。關于“良知”,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強調:“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1]王陽明認為,良知人皆有之,且是與生俱來的。所謂“致”,即在事上磨煉,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就是要把良知推廣到萬事萬物,是要在實際行動中去實現良知,并做到知行合一,這是陽明心學本體論與修養論相統一的表現。王陽明的這一學說,來源于實踐,彰顯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為實施富有人性的中小學生管理提供了依據。
(一)管理應以尊重學生個體為基礎
王陽明強調心中有良知,都可以通過實踐成為圣人。在王陽明看來,良知存在于每個人心中,只有反復磨煉,找回本心,知行合一,方可成為圣人。每個人可通過實踐獲得“良知”,其中體現出的平等思想,雖無法擺脫儒家的圣賢體系,但蘊含的思想與當代強調的平等觀念相契合。人人平等的觀念幾乎是顯而易見的,它所帶給人們的振奮感及勇于向前的動力是隨之而來的,同時它帶給人們的自信心也是潤物細無聲的。
“致良知”與中小學日常管理相結合,可以獲得積極效果。譬如,在教育理念上,管理者要相信每個學生發展的可能性,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不是僅僅以學生家庭背景、經濟狀況作為學校管理工作的衡量標準。學校要營造和諧育人環境,不“唯分數”“唯升學”來評價育人成果。在學生管理這個層面上,“致良知”學說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懂得“尊重個體”的真正意義,并在進一步了解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加強教育管理工作者對學生未來發展可能性的信心。
在教育方式上,王陽明倡導要以學生為主體,即“順導其性情”“鼓舞其興趣”。對當前的中小學生管理來說,管理者要善于激發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譬如,在學習過程中,管理者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學習和生活中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這樣學生就會認為學習是件愉悅的事,對學習的投入也會更加積極主動。
將“致良知”運用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可以使學校管理圍繞尊重學生個體而展開,讓學生有機會展現自己的不同點,發現自己的價值所在,實現自我提高與進步。這樣,學生個性化管理目標的實現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管理應以發揚學生個性為核心
在“致良知”學說中,王陽明將人欲的部分稱為“本心”。王陽明認為“本心”中包含著合理的“人欲”與“天理”,在踐行“良知”的過程中就是要不斷地展現出“本心”。因為其不僅包含了行為做事準則,而且也包含了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想要挖掘出人類最原始的面目,就必須在“致良知”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本心”、發揮“本心”的作用。這樣,過度的“人欲”才會被辨別出來,并逐一改正不妥之處。
學生管理工作要融會貫通地運用從“致良知”學說中獲得的啟示,打破傳統僵硬的學校管理模式,轉向關注學生內心、關注學生個性的創新模式。這種創新模式不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激勵他們勇于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而且還能為學生提供踐行“知行合一”以及學習實踐的機會。這種創新模式除了能夠給學生諸多益處外,對管理者來說,同樣受益匪淺。它不僅讓管理者們摒棄被人們所詬病的傳統說教模式,轉而關注學生主體,從不同行為的心理內因出發思考問題,追根溯源,而且有利于其角色的轉變,使其從學生學習、生活的干預者變為學生成長的呵護者。
遵循“本心”是在運用“致良知”學說進行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對于指導學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只有遵循學生的“本心”,才能使管理者更好地“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從而從生命最根本的角度實現人性化管理。
二、“知行合一”:學生管理的抓手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參悟、踐行、升華心學的唯一途徑。學生管理工作中的“知”與“行”應當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所謂“知”是指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也是管理者對學生管理工作的自我認識。學生管理工作的“行”是指包括決策、方法、手段等在內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行為。因此,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堅持“知行合一”的原則,就必須堅持管理理念與管理行為相互統一的原則。
(一)管理理念:來源于管理工作實踐
要做好學生管理工作,應該考慮兩個客觀因素:一是學生個體的復雜性;二是管理者自身經驗的局限性。
學生管理工作要面對年齡、認識水平、情感狀態、生活背景等都不大相同的學生。在工作之初,管理者必須懂得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開展工作的必要性,并且在日常工作中仔細留意目標學生的各項實際情況,即管理思路應當根據自身所面對的群體來選擇。
管理理念應當由親身管理經歷凝結而來,也就是說應來源于管理者自身對其管理工作的經驗積累和總結。這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管理理念。當然,還存在許多其他內在因素影響管理者對自身工作的反思與總結,例如其自身的年齡、學術水平、工作能力、工作的時間等。
綜上所述,一個管理者不但要善于以自身年齡、工作經歷為依據,對管理工作做出判斷,而且要善于根據自己的知識廣度,汲取中外優秀的管理思想,選擇自己可運用或可駕馭的管理方式開展工作。
(二)管理行為:處理好情感因素
管理者“知”與“行”的相互統一,是“知行合一”所強調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在管理的過程中,管理者還需注意“知”對“行”的影響,處理好情感因素。
1.關注學生群體的情感水平
學生管理工作的一大重心是關注中小學生群體的情感水平。根據相關研究得知,6~15歲學生的情感水平呈現曲線上升狀態。其特點為:多樣又多變,正能量和負能量并存。這個時期,倘若學生隱藏起來的內在情緒或是外顯的情緒無法得到足夠重視,不僅不利于管理工作的開展,而且對學生今后的發展也會產生較大的不良影響。因此,管理工作者要學會透過學生的表現去思考學生內在的心理狀況,要學會尊重學生、關愛學生,且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
2.關注管理者的內在情感
當涉及學生管理工作這一主題時,大部分研究都會聚焦在某些外部因素上,而往往忽視管理者的內在情感因素。我們要明白的是,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同樣容易被個人情緒所影響。因此,在具體的管理實踐中,正視自己的情感流露和內在訴求是管理人員應當重視的。只有及時流露自己的內在情感,并且把握好情感流露的程度,才能在學生管理過程中減少負面影響。
三、“心外無物”:學生自主發展的動能
“心外無物”的思想曾受到王陽明的一位朋友的質疑:如果真是心外無物,那如何定義人的內心與外界事物的關系呢?對此,王陽明做了解釋,他認為這兩者是“寂”與“顯”的關系,即在人的內心與外界事物有所接觸、交流這一前提下,事物于人的意義和內涵得以產生。換言之,“心外無物”著重關注的是事物之于人所具有的“意義”,是內心與外界進行交流的結果。“心外無物”,準確地說,它是一種心懷天下、包容萬物的胸懷。因此,從學生管理的角度看,“心外無物”既有利于幫助學生實現內外協調發展,又是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新的有效路徑。
(一)心心互通:外部思想和內心秩序的碰撞重塑
“心心互通”,是個體以外部環境為媒介來豐富自身內心世界的途徑。這不能只依賴于課堂上的交流傳授,課堂下的傾聽、引導等同樣重要。
首先,管理者應當秉著一個開放的態度,去接近學生的內心世界,善于做不同年齡學生的傾聽者,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在此基礎之上,以溫和包容的方式,建構正向的思想體系,豐富學生的思想內容,升華學生的思想境界。
其次,管理者可以從校園文化建設上引導學生去感知外面世界,增加學生與外界思想的交流。比如,校內設置專題性“微展覽”“小窗口”,以展示世界先進的精神文明與優秀的思想文化。
最后,管理者可以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傳播優秀互聯網資源,如開設校園廣播站和學校微信公眾號,給學生機會參與資料的收集、整理和信息的傳播。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學會溝通合作,建立開放包容的思想體系。
(二)心物統一:內心想法和現實實踐的深度融合
近年來,許多學校因為擔心學生的人身安全而奪去了本應屬于學生的“張望世界”的機會。這樣的行為使學生失去了感受自然、感受生活、感受外界的機會。在王陽明思想的指導下,學生管理工作應鼓勵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門。
首先,管理者可以通過“情景模擬”、社團活動等,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之余放松身心,并在與自然的交流中陶冶情操、穩定情緒。
其次,管理者可在保證學生基本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學生走出校門,積極地感受生活和社會,可以與社區定期舉辦社校互助活動,還可以參觀博物館、文化中心等,使學生切身感受到國內外優秀的思想文化。
最后,除了應在學校教育中讓學生積極參與研學實踐活動外,管理者還可向家庭、社會借力,謀求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的育人機制,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陽明全集(第1卷)[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