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偉





摘? ? 要:“發展性”教研針對農村初中存在的教研不力、不活現象提出,指的是基于學校教研的“最近發展區”,通過教研部門的引領,對學校不能獨自解決的發展問題進行研究,創新校本研訓一體的方式,以引領教師專業成長,促進學校優質發展。
關鍵詞:“發展性”教研;農村初中校本研訓
教研,作為我國基礎教育特有的結構形式,在教育中有著其獨特的作用。教研強則教師強,教師強則教育強。在2019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落實之際,面對辦人民滿意教育的呼聲,浙江省常山縣教育局教研室對如何變革農村初中教研制度,充分發揮教研機構的支撐作用進行了深度思考。針對農村初中教研活動少、形式單,教研機制僵、方法少,教研評價弱、激勵差等問題,我們提出教研要瞄準學校的最近發展區,開發教師的潛在能力,進行“發展性”教研,以破解農村初中存在的單兵作戰、視野不開闊,只重結果、學習不主動,封閉保守、外出交流少等難題。
一、“發展性”教研的內涵
“發展性”教研源于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是指基于學校教研的“最近發展區”,通過教研部門的引領,對學校不能獨自解決的發展問題進行研究,創新校本研訓一體的方式,以引領教師專業成長,促進學校的優質發展。它是由學校兩種教研發展水平(實際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異而形成的。
二、“發展性”教研的實施
(一)研修理念
“發展性”教研借助專業化教研部門引領,在農村學校共同體的伙伴互助活動中,通過研訓一體的方式提高教師的研修能力,以達成學校發展目標?!鞍l展性”學校教研直面教研中缺少骨干教師,甚至整個教研組沒有骨干、沒有正式的教學研討、教師任課接班頻繁的發展窘境,聚焦學校教師任課調配頻繁、沒有得力的組長、教師隊伍局部穩定性差的難題,采用三引(引領、引導、引路)、三跨(跨校、跨界、跨區)、三融(融匯、融合、融聚)的“三三三”聯片滾動教研,注重激發學校的潛在資源,挖掘學校的潛能,助力區域發展,其運行機制如圖1所示。
(二)實踐模型
我們構建的“發展性”教研實踐模型,是基于學校的“最近發展區”確定需要教研解決的問題(即現狀的精準診斷)瞄準問題(能提升到什么程度)—確定需要教研解決的(重、難點問題)—采用合適的教研操作形式和策略—二次診斷教師、學校是否得到提高—精準地跟進、反饋。整個模型呈現出動態循環的特征,具體如以下案例所述。
案例:精準診斷,高效復習
初中科學的化學部分知識點多,其中物質變化探究是重、難點,學生不容易掌握。如何突破重、難點,提升區域內教師對此類問題的教學突破能力,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我們開展了“發展性”教研的實踐。實踐過程如圖2所示。
我們通過這種基于身邊實際的問題再采用二輪診斷的方式形成“百變石灰”的課例,具體上課環節如圖3所示。
這樣的課堂教學呈現三個特點:一是精準診斷,教師根據“五項梯度圖”,判斷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了解自己的教學短處,發揮自己的潛在水平;二是本質突破,旨在通過聯片研訓活動,提供借鑒實例,讓教師明確學科的本質、注重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三是評價提升,即在活動反饋中,改正不足、提升素養,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三)活動載體
“發展性”教研主要通過借外力、搭平臺與找渠道等方式,促進聯片研修,實現提質強校。
1.借外力:尋求校本研修載體
一是借專家引領。如將教師送到寧波慈溪等發達地區學習。又如通過請進來,與專家面對面,讓教師能感受專家的引領作用。還有名校托管,如2018年泰伯弘毅集團托管常山縣第二中學,2020年杭州育才中學托管常山縣第三中學。二是借高端活動。連續幾年,我們舉辦“教育大講壇”等活動,明確學科的發展主題、疑難問題和關鍵能力。三是借工作室研修。我們引進了特級教師工作室,通過簽訂協議,有序開展研修活動,助力教師成長和學科發展。
2.搭平臺:打造活動平臺
一是聯片研修,精準策劃。我們將“教學節”作為“發展性”教研的重要平臺,學科教師全員參與,其影響力很大。我們結合學情、教情,設計了信息技術的整合運用、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提問和九年級高效復習等主題。二是聯片賽課,精準實踐?;顒又?,我們首先選擇三位適合上課的名優教師,讓其根據主題進行備課、上課,上出學科的特征和典范。同時,安排人員進行課堂觀察、記錄。三是聯片論壇,精準反饋。我們通過任務布置,要求教師說思路,真實闡述課堂觀察記錄,達成精準反饋,以突破學科中各課型的重難點、關鍵點。
3.找渠道:探尋依托渠道
如何將“發展性”教研落到實處?一是自主提升。根據常山縣榮譽評比安排,我們每三年評比一次教壇新秀、學科帶頭人和名師,引導教師制訂個人發展規劃,并通過學習培訓、實踐修煉促進發展。二是同伴互助。從2019年我們成立“年級學科研修團隊”,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培育“發展性”教研,即通過教研部門的指導,促使教師由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轉變。同時,借助名優教師的力量,有機開展各項教研訓活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三是研修提升。為完善校本研修評價制度,我們利用之江匯平臺,要求學校及時在網上發布活動信息。年終將校本研修活動開展情況納入《常山縣學校發展性考核條例》的考核范圍,以促進學校校本研修的良性發展。
(四)工具系統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開發形成了“發展性”教研的五項梯度圖、課堂觀察表等,作為教師自我課堂教學情況評估的工具。
1.通過五項梯度圖找差距
為了讓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從隱性向顯性轉變,我們設計了五項梯度圖,作為教師對自我課堂教學情況評估的工具。五項包括目標、內容、結構、方法和效度,每一維度分為六個層級,每個層級梯度相差的值為20,1~6層級依次對應20~120。教師依據每一維度內涵的描述,結合自身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比對得出相應維度的層次評價。最后將六維層次評價匯總至五項梯度圖中,通過描點連線讓教師了解自身課堂教學的優缺點。
在具體實踐中,我們運用如下:
課前測試,五項梯度<Z:\2021年教師類中學版\2021年教學管理\教學管理2021-6\教學管理2021-6內芯\Image\image9.pdf>課中觀察,記錄表征<Z:\2021年教師類中學版\2021年教學管理\教學管理2021-6\教學管理2021-6內芯\Image\image9.pdf>課后分析,提升水平。
2.以課堂觀察表助提升
“發展性”教研的課堂觀察表是基于五項梯度圖的內容,有目的地進行觀察。如涵蓋了結構、方法的教學設計觀察表就從運用方式、設計意圖、整體效果等方面,以導入新穎度、環節相扣度、知識鞏固度、知識拓展度、教材處理合理度等方面入手觀察,予以課后評價。
在運用這些支撐性工具時,我們采用的方法是:課前測試,讓教師明確自身的課堂教學情況,然后根據自我診斷,進行針對性的課堂觀察,從而使評課有目標,發揮出評測工具的作用。
三、“發展性”教研的成效
“發展性”教研為教師的專業發展賦能,也提升了學校的教育質量。
(一)研制了“發展性”教研操作機制
我們研制了較為完善的“發展性”教研操作機制,主要包括研修理念、實踐模型、活動載體和支持系統等。這使“發展性”教研具有更強的推廣價值和實踐意義。
(二)達成了縣域農村初中教研的轉型
縣域層面的行動實踐,須立足于為一線教師的成長服務,為提升學生學習力助力。創建“發展性”教研,讓教師在“學為中心,能為核心”的課堂實踐中,構建了不同學科、不同課型的教學流程,促進了教師的成長。
(三)促進了農村初中教育質量的提升
我們針對農村初中學校的校情,指導學校聚焦“最近發展區”,運用適合自身的教研模式,通過分層走班、培優扶困和學科教師成長共同體活動,踐行全面育人,促進了初中段學校教育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