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磊
摘要:近些年,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呈現高速進步,這也促使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具有科學素養的科技型人才成為國家重點培養的對象,而為了讓學生適應社會和人才市場的需要,國家和相關教育部門對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做出了改革和創新。素質教育的提出,要求落實到各個階段的教學過程中,小學也不例外,學生的學科素養是要從小培養的。本文主要針對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來討論小學科學課堂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科學素養;小學;科學課教學;改進策略
新課標明確提出了小學科學課程要重視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將立德樹人的素質教育理念落實到科學教學課堂上。學校和教師要摒棄傳統的應試教育教學理念,不能一味地機械性的給學生灌輸知識,要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提升課堂活躍度和互動率,讓學生實現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實踐運用能力等等,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一、現階段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中存在的部分問題
科學素養指的是:了解科學知識;了解科學地研究過程和方法;了解科學技術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小學階段的學生所學的科學知識都是基礎知識,主要以貼近日常的科學知識為主,旨在為日后的學習筑基[1]。
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部分小學的科學課程主要是以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進行,對于科學教材中的實驗教學,大部分也是教師進行口述教學,然后讓學生進行機械性的記憶,這樣的教學方式確實可以讓學生在考試中獲得成績,也能讓教師比較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但是這不是教育的本質所在,學生會隨著新知識的學習和時間的推移將之前所學的知識慢慢遺忘,也不能理解科學技術的實際應用作用,也就無法將所學知識靈活的應用在實際生活中。新課標中提出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明確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但是真正將這些落實到實際教學中的教師和學校并不多,教師的教育理念需要轉變,教學方式也需要創新,這樣才能更好的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推進教育改革的進程[2]。
二、基于科學素養的小學科學課教學改進策略
(一)革新教師的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方法
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者,將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落實到科學課堂中,首先需要教師明確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和需求,明確科學素養已經發展成為現代社會公民的必備素質,而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可以幫助小學生更好的認識世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面對事物和將來的學習發展中有自己獨立的認識和思考,不迷信,不盲從。只有教師對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有了正確的認識,才能從思想和行動上配合國家的教育改革,將素質教育落實到實際教學中。其次,教師還需要對小學科學課的教學方法進行探索和創新,傳統教育中單一的教學模式比較枯燥,對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產生了極大的阻礙,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以此來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小學生的探索精神、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3]。比如:在學習《認識磁鐵》這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些和磁鐵有關的動畫視頻,讓學生對磁鐵產生興趣,同時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在問問學生:“知不知道視頻中出現的物品是什么?”在對磁鐵做簡單地介紹后問學生“同學們想不想自己感受一下神奇的磁鐵?”然后將磁鐵和一些金屬等實驗道具發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感受那些金屬可以被磁鐵吸附,拿些不可以,教師在學生動手實驗的過程中要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發現磁力是可以傳遞的,在學生試驗后,教師要進行補充教學,讓學生對磁鐵有更清晰和明確的認識,然后在通過教材和多媒體給學生展示磁鐵在生活中的用途,從生活細節到社會發展循序漸進的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感受磁鐵的作用。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培養小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欲望,讓小進而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構建具有邏輯聯系的知識結構
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較弱,教師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找到教材內容中的連接點,把教材中的知識科學的聯系在一起,幫助學生構建一套清晰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學習習慣,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邏輯思維。比如:在學習《做個指南針》這個單元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位置和方向》以及《有趣的磁鐵》這兩個單元的內容與指南針聯系起來,指南針的主要作用是幫助人們識別,判斷方向,而指南針的制作和使用原理也和磁場有一定的聯系,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指南針的時候將前邊所學的內容進行復習和鞏固,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進行思維連接,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
(三)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延伸
教材中的內容是有限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對小學生進行拓展延伸的課外教學,以此來拓展小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提升小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讓小學生在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可以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摸索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在學習《動物的感知和本領》這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收集一些除課本以外的動物的感知和本領的內容,以及通過動物的特征的啟發人類又有哪些發明等知識,然后將這些知識制作成課件通過多媒體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的視野得以拓展,然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小學生自己通過查閱資料等方式,或者可以讓家長協助,尋找兩個根據動物特性發明的物品,以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能力[4]。
結束語
總之,科學素養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養成的。這需要教師長期的探索和對學生耐心的教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的好奇心理,通過多樣有趣的教學方法,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知識的探索欲,并結合豐富的實驗教學活動,讓小學生親身感受科學形成的過程,然后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拓展和延伸讓小學生更多的了解科學技術對人們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影響,進一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而推動新課程改革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司志云. 基于科學素養的科學課教學策略改進[J]. 小學科學:教師, 2019, (4):185-185.
[2]馬燕. 基于科學素養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策略[J]. 教育界, 2020, (3):48-49.
[3]柏香芝. 淺談基于科學素養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策略改進[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 2019,(4):122-123.
[4]汪正麗. 淺析科學素養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策略改進[J]. 新課程.小學, 2019,(12):70-70.
佳木斯市萬發小學 黑龍江 佳木斯?15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