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全鳳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進,地理學科的教學工作也開始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小學階段,學生很少接觸地理相關的內容,因而到了初中接觸地理這門學科時,學生普遍對這門學科中的許多知識感到陌生。為了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地理,上好每一節地理課,本文將針對此話題展開討論。
關鍵詞:初中學生;學會;地理課
前言: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初中地理課更像是一門通識課程,除了補充小學階段缺失的常識性內容,還要接觸專業的地理知識。也就是說初中階段學生對于地理這門學科的學習應當提起高度重視,而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學好地理熱門學科教師也應當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引導學生調查訪問,在實踐中學習地理
傳統的地理學科教學,強調的是知識的連貫性和邏輯性。很多教師在教學工作開展過程當中都會注意引導學生先掌握好上一節課的基礎知識,再來學習下一節課的內容。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地理知識之間的聯系相對來講更緊密一些,如果沒有完成上一節課知識的吸收,對于下一節內容的學習也會產生更多的疑問。然而,在實際教學地理的過程中,很多一線教師也會發現,學生對于地理中的一些關鍵概念始終無法理解。這也要求教師必須轉變教學方法,采取更加新穎的角度,引導學生理解知識。
例如:在教學“中國經濟的發展”相關內容時,地理教學中會涉及到農業熟制的問題,但是隨著現代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的集中化、農村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很多家住城市的學生甚至都沒有見過真正的田野是什么樣子的。在此背景下,要求這部分學生去理解農作物熟制的問題就會遇到很大的困難。為了幫助學生完成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教師就可以利用周六周日的時間在班級群內發布信息,提醒學生和學生家長:周末有時間的話,可以帶孩子去郊區進行農田觀察,讓學生親身實地的感受農田的種植狀況是怎樣的。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和周邊的農民進行交流,討論本地農作物的熟制問題,如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愿意去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就會獲得更多的實踐收獲。將生活化的教學內容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會激發學生想象力,使得課程變得更加有趣,從鄉土性的原則出發,實現多元化教學。
當然,在引導學生進行實地考察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充分考慮到那些沒有時間去農田處進行實地考察的學生,可以直接引導其利用網絡資源在互聯網上搜索圖片,或者教師可以親自在網絡上為學生尋找“農民伯伯談論農作物熟制”的視頻,讓學生通過搜集資料和網絡調查完成這一問題的探究型學習,也有利于幫助學生完成這一部分知識的學習。在教學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地理和我們周邊的生活息息相關,很多地理知識都是通過不斷積累生活經驗才得出的結論,教師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實踐學習地理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生活的學習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注意我們周邊的天氣變化,生活信息,每一次和大自然的親密接觸,都可以寫成觀察日記,作為自己生活經驗的積累。長此以往,學生對于生活的觀察深度會更進一層樓,無論是對于初中階段的地理學習,還是對于未來高中甚至大學階段的地理學習,都會帶來極大的裨益。
二、靈活運用教學資源,在網絡中探索知識
地理學科是一門需要學生不斷積累的課程,在日常教學工作開展過程當中,很多一線教師會發現,部分學生由于缺乏生活經驗的積累而導致出現難以理解地理知識的狀況嚴重拖累了教學進度。在信息時代不斷發展的今天,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也開始變得廣泛起來,教師在教學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識時,可以巧妙利用班級內部的多媒體資源,營造更加有效的課堂教學。
例如:在教學“等高線”的相關內容時,等高線的知識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相當陌生,很多學生都是人生第一次接觸等高線的有關內容,無法準確理解等高線的具體含義,以至于在處理等高線的相關地理問題時,經常做錯。大多數課堂教學在老教學觀念的影響下更加側重于知識點方面的教學,而忽略了學生地理思維的培養。由于受到填鴨式教學方法的影響,大多數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日常學習接受到的知識過于狹窄,地理技能差,地理思維也相對單一。
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等高線的相關內容,教師可以從根源處解決問題,也就是將等高線的知識進行更加細致的講解。保證班級內部每一名學生都能夠深刻理解等高線的知識內容。傳統的教學形式相對來講比較單一,教師只知道用黑板和粉筆進行板書,學生在看到這種“老一套”的教學方法時就會感到乏味。這就需要我們對學生進行興趣的啟發,根據中學生的特點,他們喜歡新奇的事物,而且是偏重于形象記憶,那么我們多運用多媒體教學,可如投影、CD等,“聲形結合”能有效地刺激學生的感官,把他們帶入形象的世界。利用班級內部的多媒體設備,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建造一個3D版本的山體模型,同時為學生呈現山體的等高線示意圖,讓學生先觀察山體模型,然后教師在3D模型上直接將山體進行切割。單獨拿出一個橫截面,引導學生思考這個橫截面的邊緣部分都是處于同一個海拔高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等高線。如果將這些邊緣部分按照順序疊套起來,也就組成了我們今天見到的等高線示意圖。通過教師這樣的講解,在3D模型直觀的演示下,學生對于等高線的理解程度可以進一步加深。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可以在等高線示意圖上標出ABCD四個點,讓學生通過山體模型來判斷每一個點分別處在山體模型上的哪一個位置上。通過這樣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完全掌握等高線的相關知識,一個抽象的地理概念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學習。巧妙利用班級多媒體設備,能夠有效彌合口頭教學的局限性,幫助學生建立立體思維。
總結:
初中地理作為一門通識性的課程,在教育學過程中需要學生掌握較多的文本性內容。為了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當努力發揮個人的引導作用,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利用線下實現線上學習以及課堂積極探索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構建輕松愉悅的地理課堂,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王寶.初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研究[J].寫真地理,2021,(2):310.
[2]吳江鋒.從實際出發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J].讀與寫,2021,18(1):242.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北君平中學 四川 成都 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