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紅 馬娟
摘要:帶狀皰疹神經痛一般是指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發生于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后。此病疼痛時間較久,如果未得到正確治療和護理,疼痛會在皰疹消失后依然存在,嚴重影像患者生活質量,給醫療,社會,家庭帶來負擔。本文即通過分析帶狀皰疹神經痛應用腕踝針治療和護理的實際效果,為臨床帶狀皰疹神經痛治療提供科學建議,主要內容見下文:
關鍵詞:腕踝針;帶狀皰疹神經痛;效果;分析
前言: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皮膚病,一般為單側發病,常見病發部位為胸、腰、四肢和頭面等。中醫認為帶狀皰疹與蜘蛛瘡、蛇串瘡、纏腰火丹等相似,主要由情志不遂,飲食失調,導致脾失健運、濕濁內停、郁而化熱、兼感毒邪而發病[1]。帶狀皰疹臨床癥狀為過敏和神經痛,并且這種神經痛極難完全治愈。近年來隨著中醫技術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中醫治療技術在治療帶狀皰疹神經痛中取得了明顯效果。
一、帶狀皰疹神經痛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皮膚病,此病毒具有嗜神經性,侵入皮膚感覺神經末梢后會沿著神經移動到脊髓后跟神經節當中,潛伏于此,當患者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時,病毒將會被激發,導致神經節發炎、壞死,同時再次激活的病毒沿周圍神經纖維移動到皮膚發生皰疹,產生劇烈疼痛。并且年齡越大,神經痛越嚴重。發生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后,10%患者疼痛會超過一個月,60歲以上患者發生率為50%,70歲以上患者發生率為75%,約有10%-25%帶狀皰疹神經痛患者持續超過一年[2]。
二、腕踝針
(1)腕踝針意義
腕踝針是在腕部或者踝部特定部位針刺治療全身疾病的一種方法。是在經絡學說中皮部理論啟示下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20世紀70年代初正式推廣應用于臨床中。具有取穴單一,操作簡單,對機體損壞微小,安全性較高等特點[3]。腕踝針優勢:(1)應用面廣:腕踝針針刺部位雖然只限于腕和踝,治療范圍可以遍及身體多種病癥,對治療疼痛效果十分顯著。具有針對痛除效果。(2)安全方便:腕踝針只需要在腕和踝部進行皮下淺刺,治療時只需要露出腕踝部即可,不需要受時間、環境、季節限制。這些部位沒有重要組織和器官,只需要避開皮下血管,一般不會發生針刺意外。(3)簡單易學:腕踝針方法只有三個步驟,即:癥狀按區定位,按區選點以及皮下針刺。三者簡單易學,易懂易記,短期內可以學會,便于普及。目前腕踝針受到臨床醫生和患者廣泛應用。
(2)腕踝針作用機制
將針刺入人體,產生一種機械刺激,這種過程需要通過神經系統實現。對于疼痛而言,腕踝針針刺部位雖然遠離產生疼痛病灶,但是針刺會使皮膚感受器產生電位差沖動,順著神經纖維向大腦皮層過程中,經過各級神經中樞的調整作用。這種調整作用在正常區域不會發生,所以在正常區域不會出現感覺。在病灶部位由于組織感覺域降低,對傳入沖動的敏感性增強產生感覺。通過調整使針刺引起弱沖動產生強反應,適合對病灶部位興奮度進行控制,從而使肌肉痙攣得到緩解,恢復血液循環,消除疼痛感。
(3)腕踝針護理
在使用腕踝針治療帶狀皰疹神經痛時,需要重視相關護理工作。高效護理措施可以提高腕踝針治療效果。(1)心理護理,由于患者對腕踝針認知度較低,在治療時極容易產生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因此需要及時對患者進行心理輔助。向患者講解關于腕踝針治療目的、原理、流程、效果,提高患者對治療認識和配合。(2)病史資料分析,根據患者基礎性資料,了解患者禁忌癥以及疼痛耐受度,便于提高治療效果。(3)病情觀察,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面色以及神志變化,防止出現暈針現象。積極詢問患者有無身體不適,保證患者治療安全。
(4)腕踝針護理在帶狀皰疹神經痛中的效果
文光芬[4]等人研究腕踝針對帶狀皰疹鎮痛作用和護理。選擇60例帶狀皰疹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每組30例,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觀察組進行常規治療結合腕踝針護理,分析兩組帶狀皰疹鎮痛有效率,帶狀皰疹疼痛緩解時間,疼痛消失時間以及護理前后生活質量,睡眠質量,不良反應。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帶狀皰疹疼痛緩解時間,疼痛消失時間以及護理前后生活質量,睡眠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并且兩組并未發現不良反應。足以證明腕踝針護理應用于帶狀皰疹神經痛中能夠獲得較好效果,能夠有效緩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并且安全性較高,無不良反應。
結言:
綜上所述,腕踝針護理應用于帶狀皰疹神經痛中治療效果較明顯,因此值得推廣采納。
參考文獻:
[1]常明亮, 王彰勇, 常炳文. 帶狀皰疹及其后遺神經痛的中醫辨證論治[J].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9, 19(08):1345-1346.
[2]楊亞敏, 陳輝, 王春霞. 腕踝針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療效觀察[J]. 飲食科學, 2019,418(02):60-60.
[3]逯紅. 腕踝針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臨床療效觀察[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20, 020(001):155-156.
[4]文光芬, 張靖. 腕踝針對帶狀皰疹鎮痛作用及護理分析[J]. 健康必讀, 2019, 000(034):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