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蓮
摘要:少數民族孩子國語水平的提升,可以促使其真實深入的認知中華文化及民族精神,推進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思想交流及民族團結等。本文將基于農村幼兒園少數民族孩子怎樣提高國語水平展開分析,以供廣大杉樹民族農村幼兒園教師參考。
關鍵詞:農村;幼兒園;少數民族;國語水平;提升
引言
國語教育對于幼兒園階段的少數民族孩子有一定的認知及理解難度,而且少數民族孩子的生活環境、語言交流多與國語有明顯的距離,導致其與國語的接觸缺乏。但是在經濟及社會的發展趨勢下,少數民族孩子學習國語已成為時代發展必然要求,以此推進各個民族間的經濟交流及文化交流,提升中華民族的團結向心力及精神凝聚力。幼兒教師應正式并重視少數民族孩子國語能力培養,根據孩子的天性及思維認知特點創設生動新穎的國語教學課堂,激發少數民族孩子的國語學習、國語使用熱情,提升少數民族孩子的國語能力。
幼兒日常活動中滲透國語教學
幼兒園少數民族孩子年齡小,幼兒園國語教學是其國語啟蒙教育,幼兒教師要尤為注重國語教學的簡單有趣,以此激發少數民族孩子對國語學習的興趣及信心。幼兒教師可在日常活動中滲透國語教學,增加國語教學的直觀可感性,激發少數民族孩子國語認知主觀思維活躍性。例如,幼兒教師可在少數民族孩子吃飯時,教授孩子“吃飯”的國語詞語,將吃飯動作和“吃飯”國語教學相結合,提升孩子對“吃飯”國語詞語的理解識記。幼兒教師還可將繪畫、聲音等融入國語教學中,讓少數民族孩子清晰感知認知國語表達的含義。例如,幼兒教師教授“貓”的國語時,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播放“喵喵”的叫聲,讓少數民族孩子猜是什么動物,調動其活動情緒,該基礎上,有位教師可繼續用信息技術播放貓的圖片,同時發出“貓”的國語發音,少數民族孩子則會很容易的理解其含義,進而提升對國語“貓”的認知理解。
二、循序漸進的開展幼兒國語教學
幼兒園的孩子由于生活環境及智力水平原因,其對國語教育的接受能力有限,幼兒教師在開展國語教學時,應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國語教學理念,樹立孩子對國語的學習信心及用國語表達的嘗試心理。例如,幼兒教師在國語“我愛吃香蕉”時,若直接要求孩子識記理解該短語,通常會讓孩子產生用國語很難的情緒,導致孩子學習國語的信心及熱情受到抑制,幼兒教師可將該短語分解、分步的教授,即先教授孩子認知香蕉國語詞語,再教授學生“我愛吃香蕉”國語短語。幼兒教師可在黑板上畫出香蕉的圖畫,教授學生香蕉的國語,并堅持每天開展教學活動前,提問“香蕉的國語怎么說”幫助學生鞏固對香蕉的國語認知,當孩子掌握香蕉的國語時,再教授孩子“我愛吃香蕉”國語短語,循序漸進的提升少數民族孩子的國語水平。此外,在該基礎上,還可以教授孩子蘋果、梨等水果的國語,拓展學生的國語詞匯量,當學生掌握一定的水果國語時,延伸“我愛吃+水果”的短語結構,通過與孩子的課堂問答互動,調動孩子積極回答“我愛吃西瓜”、“我愛吃蘋果”等,以此促使孩子更加扎實、靈活的掌握應用國語。
三、借助游戲教學法開展國語教學
孩子在游戲中可以提升其自主思維、思考思維、認知興趣的活躍度,幼兒教師可借助游戲教學法開展國語教學,這樣既可以解放少數民族孩子的天性,又能提升少數民族孩子的國語水平。幼兒教師可根據國語教學要求及孩子思維興趣,設計相匹配、科學有趣的國語教學游戲,讓孩子在國語游戲氛圍中,感知參與游戲的愉悅及學習國語的樂趣。例如,幼兒教師教授“稱謂”的國語時,可從孩子身邊熟悉的人的稱謂入手,要求幼兒畫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然后在教授幼兒這四個稱謂的國語發音,當孩子對稱謂的分辨及發音都較為準確時,幼兒教師可在教室地面上畫出四個大圈并分別標注借四個稱謂,同時借助信息技術隨機展示其“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圖片,讓孩子根據所展示的圖片站到其認為準確的大圈內,這樣既可以調動孩子的國語游戲參與積極性,也能提升孩子對國語稱謂的掌握扎實性,讓孩子在獲得游戲快樂的同時鍛煉其國語能力。
總結
農村幼兒園少數民族孩子學習國語,是經濟及社會發展的要求,可以促使少數民族孩子真實深入的認知中華文化及民族精神,推進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思想交流及民族團結等。幼兒教師教授國語時,要根據孩子的天性及思維認知特點創設生動新穎的國語教學課堂,循序漸進的開展幼兒國語教學,促使孩子更加扎實、靈活的掌握應用國語。
參考文獻
[1]蔣忠心,周兢,李傳江,閔蘭斌.4-6歲兒童學業語言發展及其族群差異研究——基于新疆伊犁地區兩所幼兒園的考察[J].教育學術月刊,2019(04):70-80.
[2]龍紅芝,王鑒.民族地區幼兒園依法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教育的模式構想[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9,11(02):94-101.
[3]和江群.基于兒童發展視域審視農村幼兒園園本課程開發——以L市農村幼兒園為例[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7,33(07):41-45.
昭蘇縣烏宗布拉克村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