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東
摘要:我鎮茶葉種植的歷史較悠久,生產規模穩步發展。文章分析了茶葉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雙古鎮5年內面積擴大到8萬畝,干茶產量達0.3萬噸,產值達3億元的思路和措施。
關鍵詞:生態規模茶葉產業;思路;對策;雙古
一 、雙古鎮基本情況
雙古鎮位于榮縣西北部,距縣城28公里,比鄰樂山市、眉山市、內江市。轄區幅蘊面積117.16平方公里于榮威穹窿地貌帶,海拔450-901米,年平均氣溫17.8度。現有耕地面積47626畝,林地面積63942畝,轄12個村,2個社區,農業總戶數9726,農業人口3.456萬人。是由原雙古區所轄的順河鄉、建華鄉、于佳鄉、雙古鄉四個鄉合并而成,低丘深溝地形。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氣候溫和,無霜期長,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鎮森林覆蓋率 ?45% ?。全自貢市最高的山在該鎮的四合廠村境內。土壤pH值5-7左右,呈微酸性。該鎮境內現有距成都最近的成宜高速11公里、井榮省級20公里公路等多條公路通過。有越溪河36.69公里、沙河14.8公里的流域。
(一) 、我鎮茶葉種植的基本情況
我鎮茶葉種植的歷史較悠久,最早的種植有上百年。成小規模的種植有60多年,集中在當時的村、社集體土地,品種以川茶為主,面積有五、六千畝,另有一定數量的云南大茶品種。大規模的連片發展是在九十年代初期,引進福選九號、福鼎大白茶,規模達到了2、3萬畝。直到現在,全鎮有茶葉面積7.9萬畝。茶葉加工企業19個,其中省級龍頭企業一個,品牌企業7個。小作坊11個.全年干茶產量1200噸,年茶葉產值2.2億元。
1. 種植地理位置的變化:我鎮的茶葉種植從最早的家庭零星種植到后來的村、社集體的藥場、茶場集中種植管理,地點多在山區的山場。發展到今天,已在全鎮的絕大部分的農戶從山場、耕地,房前屋后自留地范圍的全面種植。
2.生產水平的情況:種植的管理,是從分戶分散的管理到現在的市場引領、政府指導、企業參與的順應市場的管理形式。也從當初的自給自足的生產狀況發展到今天的市場化的模式;采摘方式也由以前的純手工操作到現在的機采機械化模式。
2. 生產理念的情況:我鎮的茶葉生產以前是傳統農業糧食生產方面的一種附加和補充,產量少產值也少。而現在的情況是群眾要想收入多,就必須面積增加,管理水平提高,從而增加產量,提高質量,增加收入。
3. 我鎮茶葉生產的勞動力情況:全鎮共9796戶,2.4萬的農業人口。1.3萬的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人數占70%,另外在當地季節性務工的占15%.從事茶葉生產的壯勞動力占15%。多數是60歲以上的老年勞動者。
我鎮茶葉的產值情況:年產鮮葉4800 ?噸,產值 ?2.2億元。年產干茶1200噸。有省級龍頭制茶企業一個,創立了有春蘭、仙霧、牛峰等品牌。茶葉產品種類主要有綠茶(雀舌、毛峰等)和花茶(飄雪、花毛峰等)。銷售方式多以直銷為主兼有電商,其中春蘭茶業的“春蘭薌”牌雀舌在2020年全省茶葉博覽會贏得金獎,深得消費者的喜愛。并且近十多年來,河南、陜西、浙江、峨眉等地客商來我鎮收購名茶鮮葉或就地加工名茶,基本每年都要持續一個月,為我鎮帶來幾千萬的收入。農戶一畝茶園的收益高的有5、6千,低的有2、3千。面積大的一年有8萬左右的收入。
(二)我鎮茶葉種植存在的具體問題
1.茶樹品種較單一。雖然我鎮茶葉種植的歷史悠久,種植時間較長的特點;但也存在品種單一的局限。在早期的川茶主推品種到后來的福選九號、福鼎大白茶等優質茶品種。沒有應對市場的多品種組合,難以形成梯次發展、規模發展、高產優質的產業態勢。
2.茶樹樹勢衰退嚴重。種植品種的時間跨度太長,植株的老化現象、病蟲害較嚴重,具體表現為大面積的茶樹開花和植株的枯死現象,更為無奈的是現在只能通過臺刈、重修剪、換種的方式來解決,暫時無更科學更有效的方式進行解決。
3.生產管理人員素質不高。生產一線的勞動力年紀都普遍偏大,從事和接受新技術和新觀念的意識水平不一致。所以形成我鎮的茶葉種植面積大,而種植、采摘、病蟲害等的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產品的規格、質量、效益不均等,差異較大。
4.企業帶動引領不強。我鎮的茶葉品牌有幾個,也有1個省級龍頭企業。但企業針對市場的需求,生產的茶葉鮮葉質量無法保證。企業加農戶或專合社的結合不強,企業的帶頭引領作用不夠。
5.基礎設施的嚴重滯后。涉及我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深丘地形帶來的是山體不是太高,最高的有海拔900多米,最低的也只有400米。但山溝較深,轄區內的度土較多。成片的大田大土多集中在沿河流域,并且面積較小。所以我鎮的整體耕種多數是坡土坡田。交通生產嚴重不利,與勞動者參與茶葉的種、管、收的全過程增加了很大的難度和強度。也影響了我鎮該產業的生產水平的提高,更無法實現全程機械化的生產要求。
基地建設標準化程度低,品種引進混亂。茶農隨意購買茶苗,品種搭配不合理。
茶園管理標準化程度低。按照“三分種,七分管”的模式,肥料使用不合理,長時間的使用單一的尿素和復合肥。導致茶園土壤的板結和酸化。
采摘標準不規范;特別是夏秋茶鮮葉采摘標準混亂無法滿足市場的要求,也影響茶樹的生產管理。
病蟲害防治環節技術力量不夠,群眾對茶葉的生長周期內的病蟲害防治缺乏認知,盲目的用藥或隨意的加大藥劑;沒有達到安全采摘期或延長采摘期。
茶園機械化程度低,特別是春茶,根本沒有用機械的可能。完全是人工,效率低下。
名茶加工能力不強。我鎮企業加工名茶消化鮮葉的量只占總量的10%。
二、雙古鎮茶葉發展思路;對策
發揮資源優勢,依托宏觀經濟環境,又有加快茶葉發展茶葉的思路。針對我鎮生態茶葉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茶葉產業發展必須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實施名牌品牌戰略,著力打造西南產業強鎮、自貢茶葉大鎮、榮縣茶葉重鎮。
1、政府加大投入 ?第一加大茶葉生產的科技投入,依托上級主管局行與川農大等高校對接,引進該方面的科技人才和技術,適時解決茶葉生產的具體問題;第二政策資金的投入,加大對專合社的扶持發展,加大對種植大戶的土地流轉的補助和農機的購置補貼,加大對優質、生態無公害農產品發展的農藥、有機肥料的供給,加強我鎮農業特別是茶葉技術的機構和人員的配置和培訓,建議設立標準的茶葉產業園建設和附屬產業園;第三設立地理標示和區域準入制度,劃定我鎮原順河和老雙古片區做為雙古茶葉的地理標識;第四不忽視糧食生產,在發展茶葉生產的同時,鼓勵群眾根據自家的具體情況種植糧食,保證生活的需要;第五創新發展茶旅產業,依托成宜高速效應,設立觀光園、采摘園、加工體驗園等。
2、創立品牌 ?依托現有的知名品牌進一步的創新,加強產品的質量的監管,突出品牌和質量。
3、突出解決我鎮目前的茶葉生產管理上存在的 問題;一是適時引進優良的茶葉品種如名山131、川茶2號、中茶302、川農黃芽早、等。二是加大對我鎮茶農的技術培訓,通過對茶葉生產的土、肥、水、病蟲害、采摘技術、邰刈技術等的培訓,讓茶農對新技術認識和掌握。特別是強化規范引種程序,做到品種配置多,規格齊全。
3部門配合,齊抓共管。我鎮黨委、政府把該產業的發展納入黨政重要工作,各部門齊抓共管,廣大干部群眾齊心協力,把抓好和做好茶葉產業作為發展當地經濟和民生的頭等大事來做。真正做到沿“成宜高速”為主導的道路上車看茶葉發展的面;下車看茶葉發展的片;到一春蘭茶葉加工企業及所屬專合社的種植戶為代表的點入戶、企業考場體驗的發展前景和模式。真正實現茶葉品質提升、品牌提升、農民收入提升、企業效益提升的目標。在未來5年內面積擴大到8萬畝,干茶產量達0.3萬噸,產值達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