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興波









摘要:針對內嚙合變位齒輪,裂紋是影響齒輪傳動系統的主要因素。建立內嚙合變位齒輪的動力學模型,得出內嚙合變位齒輪的接觸嚙合力,并對虛擬樣機進行有限元分析,結果表明,應力最大值點位于接觸側的齒根圓位置。在此基礎上,運用聯合軟件分析的方法,對內嚙合變位齒輪的裂紋疲勞分析。
關鍵詞:變位齒輪;裂紋;嚙合力;聯合軟件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U463.3?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957X(2021)06-0001-03
0? 引言
齒輪傳動廣泛用于各重工和制造行業[1],同時常被用作減速器、增速器、差速器和換向機構以及其它特殊用途,是世界各國機械傳動發展的重點[2]。但是它也有存在自身的一定缺陷,那就是齒輪疲勞,其中疲勞斷齒所占比例最大。特別是出現裂紋之后,對疲勞壽命和接觸嚙合都有很大的影響,對整體的效應也會有影響。然而疲勞斷裂不會發生明顯的塑性變形,相對比較難檢測和預防,這是影響齒輪傳動效率以及造成經濟損失的重要因素。
針對含裂紋內嚙合變位齒輪疲勞性能的研究,為工程檢查和評估提供依據參考,也有利于提高它的可靠性和壽命,大大提高工作效益。
1? 內嚙合變位齒輪模型建立
內嚙合變位齒輪的主要參數如表1所示。
三環傳動主要采用內嚙合角度變位齒輪,所以要建立內齒板和外齒輪的模型就需要運用變位齒輪的構建方法。
在笛卡爾坐標系下,變位齒輪的齒廓曲線參數方程為:
在式(1)和式(5)中,db為基圓直徑;theta為壓力角由0到45°。
建立第一條變位齒輪的齒廓曲線,第二條變位齒輪的齒廓曲線通過創建基準面,再鏡像生成,最后拉伸實體。對于外齒輪和內齒板的構建輪齒是不一樣的,內齒板采用切除法構建輪齒。
2? 內嚙合變位齒輪動力學分析
根據內嚙合齒輪副的力學模型并結合齒輪動力學模型,創建本文內嚙合變位齒輪的動力學模型,模型如圖1所示。
在圖1中,K廣義接觸剛度;e為齒輪傳動誤差;C齒輪副接觸過程中的阻尼系數;I、?茲、R、T分別為轉動慣量、扭轉振動位移、基圓半徑、外力矩。根據圖1動力學模型,運用牛頓定律推導出嚙合力方程為[3]:
動力學模型建立之后,運用MATLAB函數編程求解出嚙合力,并進行對比分析。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
從圖2中可以看出嚙合力在-600~600N之間,最大嚙合力出現在波動幅值上方,為600N,當機構運動到波動幅值下方時。
3? 內嚙合變位齒輪有限元分析
因為內齒板和外齒輪接觸嚙合時齒輪工作情況是一樣的,有限元分析效果也是一樣的,所以選擇兩對嚙合齒輪進行有限元分析。采用六面體網格劃分,175179個節點。
根據齒輪的工作狀態,對外齒板的軸孔內圈加固定約束,給外齒輪輸入扭矩T,扭矩T為:
從圖3中可以看出內齒板應力分布,最小應力為87.581Pa,最大應力為168.44×108Pa。最大應力和最小應力的差值比較大,主要是因為齒輪接觸嚙合部分受力比較大,其他部分受力比較小。最大應力出現主要是在齒根位置和接觸嚙合點,齒根位置的應力要比接觸嚙合點應力大,而且位于接觸側。
4? 含裂紋內嚙合變位齒輪壽命分析
對內齒板裂紋疲勞壽命分析時,將運用ABAQUS軟件和FRANC3D軟件聯合運用分析法[4-6],主要分析步驟如下:
4.1 對內齒板定義子模型
進裂紋分析時,首先是導入*.inp格式的模型,選擇導入并劃分為全局模型和子模型;分別輸出子模型和全局模型的有限元模型,生成兩個*.inp文件,用于后續的裂紋擴展分析。
4.2 在子模型中添加初始裂紋
首先建立裂紋,選擇裂紋類型為橢圓形裂紋。其次定義裂紋的尺寸,橢圓裂紋的長軸半徑a=1mm,橢圓裂紋的短軸半徑b=0.25mm。再次就是定義橢圓形裂紋坐標為(73.5018,3.091,-20),圍繞X、Y、Z軸在各旋轉90°。最后再重新劃分網格,為了保證計算精度,裂紋處的網格會自動加密。
4.3 求解應力強度因子
通過計算機計算出相關參數和應力強度因子,如圖4~圖6所示。
圖4中,從圖中可以看出,應力強度因子KI是呈現對稱性,裂紋尖端的中部應力強度因子要比邊緣位置的大;應力強度因子KI在邊緣的變化趨勢要比中部大,說明邊緣的擴展速度要比中部大;節點0處的應力強度因子要比節點1處小一點,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因為裂紋中部拉應力比較大。通過查相關的手冊,可以找到相關材料的KIC。45號鋼的KIC=281MPa,FRANC3D分析結果最大應力強度因子KI=13.6MPa,KI<KIC,所以滿足要求,符合斷裂準則。
在圖5中,應力強度因子KII在節點0.2處和節點0.8處出現負值,負值是代表擴展方向為反方向。應力強度因子KII也是呈現對稱性,節點0處附近的應力強度因子大于節點1處;裂紋尖端邊緣是正方向擴展,裂紋尖端節點0.2處和節點0.8處是反方向擴展;雖然裂紋尖端節點0.2處和節點0.8處是反方向擴展,但是相比裂紋尖端邊緣擴展速度,中部還是很小。這些也是因為II型應力在裂紋尖端邊緣位置要大于裂紋尖端中部。
從圖6中可以看出應力強度因子KIII近似一條直線,是以節點0.5處為界,左半部分是正方向擴展,右半部分是反方向擴展,擴展速度相近,1.89MPa為最大應力強度因子。節點0.5處應力強度因子KIII為零,說明節點0.5處III型裂紋是不擴展的。
求解出應力強度因子之后,下文將根據應力強度因子,判斷主要裂紋類型,并對主要裂紋類型進行裂紋擴展分析。
4.4 裂紋擴展分析
根據上一節計算出的應力強度因子,對應力強度因子分析中發現KI的結果最大,比II型和III型應力強度因子要大很多。所以裂紋主要是I型裂紋為主,裂紋一開始擴展就發生比較嚴重的產生張開位移,但也有一點滑開位移。根據應力強度因子已經判斷裂紋主要模式是I型為主,II型和III型為輔。
裂紋判斷完成之后,開始裂紋擴展分析。裂紋擴展第一步設置最大周向應力準則,第二步添加材料相關Paris參數。第三步設置擴展增量為0.2mm,最后進行裂紋擴展。
裂紋開始擴展第一次之后,FRANC3D會自動對子模型進行裂紋識別并對裂紋子模型進行網格劃分,網格劃分之后;將進行第二次裂紋擴展,求出裂紋尖端的應力強度因子;第二次裂紋擴展完成之后,FRANC3D自動會網格劃分,再進行第三次裂紋擴展。這樣一個重復過程一直到斷裂狀態,或者設置自動擴展時到達到設置的終止條件為止。
4.5 疲勞裂紋壽命分析
第一次擴展完成之后,再進行應力強度因子求解,根據應力強度因子進行第二次裂紋擴展,這樣一個反復循環的過程,直到實現斷裂。這樣一個循環過程,可以得出應力強度因子歷程曲線數據,在利用FRANC3D的后處理模塊可得出裂紋擴展壽命曲線。計算出的裂紋疲勞擴展壽命結果如圖7所示。
從圖7中可以看出,隨著裂紋擴展不斷的增加,壽命次數也在逐漸增加,當裂紋擴展到8.37mm時,整個過程裂紋擴展了41次,出現斷裂,最終壽命次數為36891次。通過對三環傳動的傳動齒輪進行壽命預測,將擴張裂紋長度8.37mm帶入公式中:
綜合上文分析發現,對內齒板進行疲勞壽命分析是運用聯合軟件分析,很大程度上彌補各自的不足,分析結果合理、可行。出現裂紋之后,壽命急劇下降為36891次,說明裂紋對壽命影響還是很大。
5? 結論
從內齒板應力分布中看出,最大應力為168.44×108Pa。最大應力出現主要是在齒根位置和接觸嚙合點,齒根位置的應力要比接觸嚙合點應力大,而且位于接觸側。
三環傳動的疲勞壽命分析,結果表明,擴張裂紋長度8.37mm,最終壽命次數為36891次,壽命次數大幅度降低。裂紋的主要擴展模式,以張開型裂紋為主,以滑開型裂紋和撕開型裂紋為輔。
參考文獻:
[1]李秀.三環減速器齒輪參數化建模及其接觸應力有限元分析[D].遼寧:遼寧科技大學,2014:1-3.
[2]饒振綱.行星傳動機構設計[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4:22-25.
[3]石珍.少齒差行星減速器多參量藕合非線性振動特性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5:20-21.
[4]才建.汽車齒輪表面疲勞裂紋擴展機理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5.
[5]王延忠,田志敏,侯良威.航空重載面齒輪三維裂紋分析與疲勞壽命預測[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4,40(02):148-153.
[6]尹土邦.基于載荷譜的航空發動機傳動齒輪疲勞壽命研究[D].沈陽: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