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華筠前輩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從業余學習舞蹈到成為專業舞蹈演員再到后來成為舞蹈研究員,這傳奇的經歷離不開前輩骨子里那種不服輸的精神。身為晚輩,不僅要學習資華筠前輩那種上下求索的學術精神,更要學習前輩謙遜好學的學者態度,只有這樣舞蹈屆才會形成一種“江山代有人才出”的良性循環。也為舞蹈屆有這樣一位卓越的前輩而感到無比自豪。
關鍵詞:舞蹈生態學;舞蹈批評;舞論
《舞思》這本書,是我國著名已故舞蹈家、舞蹈理論家資華筠前輩的著作。書中主要為資華筠前輩的論文收錄。之所以選擇讀這本書,是因為資華筠前輩一生中傳奇且勵志的經歷深深吸引了我,從此,便開始翻閱有關資前輩的相關資料和學術成果。
資華筠前輩出身于高級知識分子之家,初中畢業后開始專業學習舞蹈,主要代表作有舞蹈劇目《飛天》、《思鄉曲》、《孔雀舞》等,著作《舞蹈生態學導論》、《舞藝 舞理》、《舞蹈美育原理與教程》等。是我國舞蹈屆唯一獲雙項正高職稱的專家(國家一級演員、研究院)。但資前輩一生始終秉持舞蹈學者的態度,上下求索,堅持學習。身為舞蹈研究員,為我們這些后輩樹立了良好楷模。本書一共分為四輯:評論、論文、人物追思、文化觀察與思考。其中前三輯為舞蹈主題,分別是資前輩對同時期舞蹈作品的評論,舞蹈現象的研究以及已故舞蹈前輩的追憶。引發諸多思考,將在下文一一列舉。
一、評論集
《大河之舞》對于現在的觀眾并不陌生,是以愛爾蘭民族舞為基礎經過提煉、加工呈現出的一部優秀作品,看過之人無不贊嘆。資華筠前輩觀賞之后思緒難平,從民族舞發展的角度,展開了深深的思考。作者首先從舞蹈本身的創作歷程來分析,從最初舞蹈素材的提取,到藝術家提煉、加工,其中提到在舞蹈創作過程當中,破壞民族元素的問題,反思我國民族舞蹈在提煉過程中,存在淡化民族屬性的問題。并且通過自己對舞蹈觀賞后的感悟,提出了很多建設性建議。例如文中提到《大河之舞》的感染力,在于其藝術創作的“真”,不是將文學作品“翻譯”為舞蹈,而是真正的以舞蹈語言呈現出蘊藏內心的思想與摯愛,回歸到舞蹈的本質,引發人深深的思考。這種思考不是深沉的思考,而是那種從民族舞蹈本身引發的,對這一民族文化的哲學性思考。同時也在教育、警醒我們舞蹈創作者,藝術的創作,要努力追求藝術的本質(真、善、美),而不要一味的追求宏大敘事,奢華場面,切勿將創作的初衷丟失。
資華筠前輩評論節選并非全是作品評論,也有對我國舞蹈藝術發展現象的評價。正如文中所說“批評不是專門揭短,批評必然也包含著論理”,資前輩對當下很多舞蹈現象予以犀利的點評,慶幸舞蹈圈有這樣一位敢與他人唱反調,而不是一味說好話的好前輩,促使我國的舞蹈事業不斷往正確的方向發展。
二、論文集
論文一輯是翻閱最仔細,也是最投入的一部分。身為研究生,論文的寫作能力及其重要,深感自身寫作能力薄弱故平時在各個網站、平臺查找和翻閱多篇論文觀摩學習。閱讀資華筠前輩論文集,著實讓人受益匪淺。首先從論文題目著手,如何讓讀者對自己的論文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研究方向與內容固然重要,但是題目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一開始或者到最后,往往卡在題目的擬定上。其次論文的寫作邏輯也不夠清晰,深知論文寫作應該遵循:提出問題——例證——解決問題——例證——得出結論這樣一種整體思路來完成,但是往往動筆一寫便開始跑偏,翻回一看大綱已經亂作一團。觀察學習資前輩論文集的命題方式(雖說資前輩是大家),對擬定題目貌似有了一絲靈感。擬定題目時首先需要明確論文研究方向,完成后清楚自身論文的核心內容。一篇好的論文,邏輯清晰、文字簡練,就目前的水平邏輯清晰尚未達到,文字簡練更遠之又遠。翻閱書籍資料了解到資前輩一開始也只跳舞而缺乏閱讀與寫作的鍛煉,于是痛定思痛開始利用閑暇時間蹭課學習擴充理論知識,逐漸從隨筆開始到論文的寫作再到學科理論的著作這樣一步一步成長起來,這對我們后學者也是一個很大的啟發,不能妄想一步登天,而應該穩扎穩打,循序漸進。現如今,國家對于學科理論建設越發的重視,身為碩士研究生,理應不斷提升自己專業技能,夯實理論基礎,為學科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人物追思
資華筠前輩在《舞思》這本書里,還特地加了“人物追思”這一特輯。這其中包含的人物幾乎都是前輩的恩師,亦或者是曾經的同事或者搭檔。閱讀其中每一篇追思短文,都可以從言語中感受到前輩對故人的緬懷之情。尤其追憶起向幾位恩師求學的經歷,不得不感嘆前輩是一位細心且好學的人,連老師幾十年前對自己講過的話都銘記于心。這讓我自愧感嘆不如,別說幾年前,甚至自己老師上節課講過的內容,都有可能忘的一干二凈。倒不是說學習態度不端正,確實缺乏隨堂記筆記的習慣,總認為自己能記住,殊不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最淺顯的道理。還好為時不晚,已經開始培養自己寫課后感受,將課堂上老師的點評與自己的感悟及時記錄下來,隨時翻出來看看或許會有很大的幫助。
前輩的追思短文里不僅有恩師和朋友,還有一位神交已久的藝術知己,美國著名舞蹈大師艾格尼絲·德·米爾。一次偶然的機會前輩通過電視轉播看到了這位舞蹈大師的精湛演出,便開始“迷戀”她的藝術作品以及文學著作,并憑借一己之力將艾格尼絲的文學著作翻譯并引進國內,讓更多國內的舞蹈學者了解這位身在異國他鄉的舞蹈大師。雖然未曾謀面,但是通過舞蹈藝術,將兩位素不相識的學者聯系起來,不得不感嘆與資前輩認真且執著的求學精神。
尾聲
資前輩一生都致力于舞蹈事業的學習和研究,為促進我國舞蹈學科建設的發展更是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一些理論觀點直到現在還有較高的權威性。通讀全書,不僅學會很多有關論文寫作方面的知識,更了解到許多我國舞蹈事業在上世紀末的一些發展情況。甚至有點羞愧,因為自己現在很多不成熟的想法在當時很多前輩已經提出來,并付之于行動去解決,而自己還在當下夸夸奇談。但這并不會使我停下思考的腳步,因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不同的任務,我依舊會不斷的思考,不停的提出問題并試圖考證解決它,我想這才不會愧對于前輩們這些年辛苦耕耘的成果,不愧對于各位老師對我的栽培。
參考文獻 :
[1]資華筠. 《大河之舞》啟示錄[N]. 光明日報,2003-10-15.
[2]資華筠. 舞蹈批評的文化品格與規律性[N]. 文藝報,2009-05-19(004).
[3]資華筠.舞蹈憂思錄[J].藝術評論,2003(01):15-20.
作者簡介:岳家榮(1993年-),男,漢族,山西省文水縣人,碩士就讀,單位: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編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