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區角活動是通過操作、擺弄以促進其全面發展的自主性學習活動,在幼兒通過與外界刺激互動而成長的過程中具有獨特價值。但目前在小學附屬幼兒園中區角創還存在區角創設由教師包攬,缺乏幼兒主動參與、空間布局偏向小學化,忽視幼兒年齡特點、材料投放問題頻出,難以提升幼兒經驗、創設內容重視裝飾,忽略主題教育活動等問題。本文嘗試在揭示其現存問題的基礎之上,為幼兒園教師合理創設區角活動提供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小學附屬幼兒園;區角創設;優化策略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 ,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而區域活動正是讓幼兒通過操作和擺弄材料獲得經驗的一種學習方式 ,有其獨特的教育價值。隨著家長對高質量學前教育的需求與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矛盾日益加劇,小學附屬幼兒園應運而生,在緩解教育現實矛盾與推動學前教育普及發展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但此類幼兒園在辦園質量上仍存在諸多問題,本文以區角創設為切入口,試圖揭示其創設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幼兒園教師合理創設區角活動提供針對性建議。
一、幼兒園區角活動的重要價值
幼兒區角活動是具有明確目的,具有開放性與低結構性的特征,以操作、擺弄為主最終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自主性學習活動,在幼兒通過與外界刺激互動而成長的過程中極具價值。因為幼兒能以自己的興趣、需要為導向自主活動,活動的內容、時間、節奏、順序以及活動的伙伴等都可由幼兒自己決定或與同伴商量協調,在擺弄與操作、探索與發現、交流與詢問等過程中獲得經驗。具體而言,區域活動在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二、幼兒園區角創設的現存問題
(一)區角創設由教師包攬,缺乏幼兒主動參與
當下幼兒園區角創設過程中仍不乏教師加班加點包攬完成所有任務而幼兒較少主動參與的現象。即使幼兒參與其中,也大多是“被動參與”,即幼兒的所有活動都是在教師的指導和安排下進行的。逐漸幼兒園區角創設就成了教師技能、手工制作展示的平臺。教師一味地從成人欣賞的角度出發,忽視了幼兒在區角創設中的主體地位,混淆了環境創設主客體之間的關系。
(二)空間布局偏向小學化,忽視幼兒年齡特點
目前小學附屬幼兒園中仍然大量存在忽視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問題。例如部分園所將區角標志貼在墻壁較高的位置,其高度根本不在幼兒的可視范圍之內;也有教師更偏向選擇利用墻壁和櫥柜的空間,但是對頂部和地面的利用率較低;小班教室內,教師卻將操作材料放在過高的柜子上,幼兒難以便捷獲取;也還有幼兒園將閱讀區設置在教室背光一面,諸如此類規劃利用不當的問題數不勝數。
(三)材料投放問題頻出,難以提升幼兒經驗
材料投放問題主要集中在材料數量、材料種類與材料層次性三方面。區角活動中投入的材料既不能五花八門毫無章法,也不可數量緊缺種類單一。部分校園附屬幼兒園提供的操作材料數量嚴重不足;另有部分園在益智區中投放的材料仍然僅有雪花片、拼圖兩個種類。那些幼兒從小班玩到大班,反復操作的同一類型的材料,不僅會降低幼兒對材料的興趣,而且幼兒在操作材料的過程中也難以觸發新經驗。
(四)創設內容重視裝飾,忽略主題教育活動
在區角創設中,教師常陷入過于重視環境的藝術性而忽視教育性的誤區。有的教師在創設區角時過分追求環境的外型美觀,而忽視了對幼兒的教育影響,繼而無法發揮環境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例如,在大班美工區進區標志處,教師用彩紙裁剪出的各種各樣的葉子鋪滿整個墻壁,像是一陣春風吹綠了“柳樹”。一開始幼兒很新奇,但是沒過幾天幼兒就不再欣賞討論這滿墻的綠葉,這樣的環境創設僅僅達到了裝飾得要求,卻忽略了與本園的教育活動主題相關聯,更無法滿足幼兒的探索需要。
三、幼兒園區角創設的優化建議
(一)樹立科學理念,尊重幼兒活動的主體性
創設區角前,教師需思考以下問題:區角的使用對象為何?開設區角的目的何在?區角創設完成后孩子們能否積極參與其中并找到樂趣?基于此,教師終將明白區角活動的開展需要將教師的預設和幼兒的生成結合起來,創設區角的目的在于讓幼兒在活動中釋放天性,促進幼兒潛能和個性的發展。因此,創設區角時可將教室地理位置、教育活動主題與幼兒的需要與建議相結合,體現幼兒參與的主體性。
(二)結合實際情況,保證布局規劃的合理性
幼兒園區角創設應建立在充分認識幼兒年齡發展特點的基礎之上,考慮是否適合孩子的年齡、身心發展狀況等問題。具體而言,需要對教室地理空間進行考量,合理布局區角,確保能夠觀察到教室的每個角落、確保適合幼兒的身高發展水平、確保滿足各區域的必要環境條件。例如,閱讀區需要設置在光線充足、安靜明亮的區域。
(三)基于幼兒興趣,保障區角材料的吸引力
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興趣及其心理發展特點進行區角材料投放,注重材料的數量和種類。同時由于幼兒個體的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所以還需注意投放材料本身的層次性。例如,在大班生活區投放不同類型的鞋子,以供幼兒操作學習。有一腳蹬的鞋子、有拉拉鏈的鞋子,還有系鞋帶的鞋子。為不同水平的幼兒提供了選擇機會與發展空間。
(四)關聯教育主題,發揮隱性環境的影響力
教育和環境相互融合,缺少其中任何一個元素,區角活動都會黯然失色, 二者兼備的區角活動才最具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創設區角時應注意及時關聯教育主題,增強區角創設的動態性。區角創設應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一致,充分發揮隱性環境的作用。例如,某月的教育教學主題為“疫情”,在角色扮演區,教師可以投放醫生和護士的服裝、聽診器、小導診臺等材料。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體驗每一個角色的工作。幼兒園可以每個月或者每季度變結合教育活動主題創設區角主題,增強區角創設的動態性,提升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黃瓊.對區角活動的性質、功能及指導方法的再認識[J].學前教育研究,2001(03):34-35.
[2]姜勇.發現區角——當前幼教改革的誤區及對區角活動價值的新思考[J].學前教育研究,2004(Z1):72-74.
[3]李雙琦.幼兒園區角創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延吉市QX幼兒園為例[J].教育觀察,2020,9(32):39-41.
[4]岳婷.論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有效開展[A].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論文集(卷四)[C].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19:2.
[5]張小英.均衡配置高低結構材料——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背景下區角材料的投放[J].福建教育,2014(24):13-15.
王茜(1996—),女,漢族,四川南充人,學前教育碩士,單位: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專業,研究方向:教師與兒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