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羽夢
摘要:“香菱學詩”是《紅樓夢》中的一段小插曲,發生在第四十八回,回目為“濫情人情誤思游藝,慕雅女雅集苦吟詩”。作者巧借薛蟠外出游藝之機,安排香菱由寶釵領進其朝思暮想的大觀園,精華靈秀所鐘的薄命女兒深藏在內心的精神渴望被勃發出來,于是便求拜黛玉教其作詩。香菱入大觀園學詩這一插曲的細致安排,無論從人物塑造,情節結構,還是詩歌審美來看,可謂是頗具匠心。
關鍵詞:香菱學詩;人物塑造;情節結構;詩歌審美
“香菱學詩”見《紅樓夢》第四十八回“濫情人情誤思游藝,慕雅女雅集苦吟詩”。薛蟠外出游藝,香菱由寶釵引領進入朝思暮想的大觀園。脂硯齋說:“細想香菱之為人也,根基不讓迎探,容貌不讓鳳秦,端雅不讓紈釵,風流不讓湘黛,賢惠不讓襲平,然此一人豈可不入園哉?”在這一回中,精華靈秀所鐘的薄命女兒香菱內心對美的渴望被激發出來,在黛玉的指導下,吟詩、作詩、評詩,在氣象萬千的詩歌世界流連忘返。
一、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
“香菱學詩”這一篇章不僅對香菱勤奮、刻苦、好學的性格進行了極致的刻畫,還通過言行、舉止、心理等描寫將釵黛二人進行對比,從而起到了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香菱自然是這一情節的中心人物,作為全書所有女子中第一個登場,最后一個謝幕的人,香菱在紅樓中地位極重。正如《紅樓夢》第五回,在太虛幻境中她的判詞所形容,“根并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由此暗示了這位悲苦女子的秉性和命運。
然而學詩這一插曲無非是其悲苦一生中為數不多的濃墨重彩的一筆,香菱求問寶釵:“好姑娘,趁著這個工夫,教給我作詩罷。”寶釵責香菱得隴望蜀以婉言拒絕,于是她便往瀟湘館中尋求黛玉,黛玉爽快答應收香菱為徒教其作詩。她受到黛玉的指點后茶飯無心,坐臥不定,越性連房也不入,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摳土,對詩入迷惹得寶釵笑其魔怔了。更有意思的是探春隔窗笑說道:“菱姑娘,你閑閑罷!”香菱答應道:“‘閑’字是十五刪的,你錯了韻了。”。作者通過香菱在學詩過程中的言行描寫,刻畫了她勤奮,認真,好學的性格特征,同時使讀者看到她豐富而又醇美的內心世界。在如此波折的一生中,把握住并奮力去追尋自己理想的機會,這是香菱賦予自己生命的尊嚴與意義。
這一段情節,還將寶釵、黛玉二人稍作對比。香菱學詩,先求關系更親近的寶釵,寶釵信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教條,婉拒香菱。黛玉卻一口答應:“既要學作詩,你就拜我為師。”黛玉是大觀園中最具詩性的女兒,詩歌與黛玉的生命早已融為一體。作者借香菱學詩同時凸顯了黛玉不凡的審美情趣和閱讀品味,刻畫了其熱情大方,好為人師的形象,為我們展現了黛玉善待一切、珍視一切,才情高遠而并不恃才傲物的內心世界。
二、聯結至俗與至雅,增加作品張力
“香菱學詩”這一回在《紅樓夢》中還起到了引渡情節結構,增加作品張力的作用。脂硯齋評析說:“細想香菱之為人也,根基不讓迎探,容貌不讓鳳秦,端雅不讓紈釵,風流不讓湘黛,賢惠不讓襲平,然此一人豈可不入園哉。欲令入園,必呆兄遠行后方可。”在《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香菱終于進入整場大戲的舞臺上——大觀園。香菱原名甄英蓮,她本為千金之貴,出生于書香門第,5歲時卻被人販子拐賣,不料又遭馮淵之變,13歲時被薛蟠強買暫住到賈府后,淪為“呆霸王”薛蟠之妾。不學無術、不務正業的薛蟠與柳湘蓮調情并遭其苦打,沒臉見人便托名做生意出去躲羞,香菱這才有此契機進入大觀園。這個有著秦可卿品格,釵黛風貌的女孩,即便命運坎坷,也從未放棄尋找短暫的生命中投射過來的任何光亮。
從大觀園外到大觀園內,從污濁男兒到靈秀女子,從至俗到至雅,便由香菱學詩一事自然過渡。聯系其前因后果,“香菱學詩”在情節發展中起著引渡結構的作用。同時,更是增強了作品的張力,使得悲劇的意味更濃重。
三、凸顯詩歌審美,展現閱讀品味
在教香菱學詩的過程中,黛玉的一些詩歌審美和閱讀品味也展現的淋漓盡致。從詩法自然入手,雕琢工整進階,首先講究立意,正如《人間詞話》中開篇: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時作者只是借黛玉之口,表達自己的詩歌觀。
香菱笑稱只愛陸放翁的詩,‘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黛玉道:“斷不可看這樣的詩。你仍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錢翁先生曾評價過:該詩句對得很工整。其實則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詩背后沒有人。無意境,無情趣,也只是一俗人。正如黛玉所言“過于淺近”,達不到境界。
于是便推薦了《王摩詰全集》給了香菱,王維有“詩佛”之稱,與山水為鄰,因此他的詩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境融于自然,給人灑脫飄逸之美感。緊接著便是“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淵明、應玚、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這些詩詞的立意可謂是獨樹一幟。
讀完以后,香菱便想謅一首,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謅一首,竟未謅成,你就作一首來,十四寒的韻,由你愛用那幾個字去。”香菱剛入了門,眼前瑰麗璀璨一個新世界,當是這般情狀,作者這幾筆可是把“香菱學詩”寫活了。我們初開這琳瑯書卷,漸入佳境時,不也是如此嗎?作者借此一段展現了黛玉的審美情趣和閱讀品味,亦即他自己的詩歌觀。
“香菱學詩”這一插曲的出現,不僅通過人物心理、言行、抒發詩歌品味來刻畫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同時通過引渡情節,使作品的敘事結構更具張力,進一步增添了濃重的悲劇意味。有人說,紅樓夢讀百遍而百遍常新。一段短短的“香菱學詩”,人物形象、情節結構、詩歌審美,皆有可品處,實是“淡極始知花更艷”。
參考文獻
[1] 施偉萍.詩緣情而綺靡——由《香菱學詩》看人物的自我救贖[J].名作欣賞,2019(06):8-10.
[2] 徐地仁,熊輝.談“香菱學詩”與語文核心素養的構建[J].中學語文,2019(30):62-64.
[3] 郁清霞.“看似無理卻有理”的語文感悟力培養——《香菱學詩》教后思[J].中國校外教育,2020(11):84-85.
[4] 胡輝,宋寧剛.小說之虛與互文之實——關于解讀《香菱學詩》的幾點異議[J].昭通學院學報,2021,43(01):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