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凱瑟琳·曼斯菲爾德是著名的英國女作家,家喻戶曉的短篇小說大師。她出生于新西蘭惠靈頓,19歲到英國,開始文學創作生涯。她的小說往往講述生活中的平凡的小事,攜著女性細膩的情感,以敏銳的筆觸挖掘人物內心的細微變化?!恫祭餇栃〗恪肥锹狗茽柕碌慕浀渥髌?。故事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她卻能通過這些細微之處,揭露出人生的歡樂與悲涼,使讀者深刻感受到社會的冷酷以及布里爾小姐的邊緣地位。
關鍵詞:曼斯菲爾德;布里爾小姐;邊緣
一、概述
《布里爾小姐》講述的是英國人布里爾小姐。她獨自生活在法國海濱城市,靠教幾個孩子英語,以及給一位病老頭做伴謀生。這兩份工作沒有讓她真正能夠融入法國社會。孩子與她不僅有代溝,還有溝通障礙。老人與她雖無代溝,但是他們之間并無交流。她孤身一人,百無聊賴。
布里爾小姐每周日下午都會去公園。這里是她通往世界的大門,對于她會說可謂意義非凡。這周日,秋高氣爽,不時樹葉隨風飄落,有一絲絲涼意。她心情極好,拿出她的皮毛小圍領,撣掉防蛀粉,呵護備至。故事的開端,給人呈現出了一種明快的氛圍。隨著她進入公園,映入讀者眼簾的卻是一幅幅引人深思的畫面。畫面中諸多次要人物烘托了布里爾小姐這個主要人物,不斷推動著情節的發展,逐漸讓讀者意識到她在一心向往的地方毫無歸屬感,完全只是一個邊緣人。
二、邊緣定義
“邊緣,意即整體的一部分,但卻處于主體之外?!盵1]處于主體之外,即相對于中心人群,邊緣化的人群可以被視為是隱形存在的生物。他們被主導人群忽略排擠。巴赫金認為,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最深刻的交際。存在即意味著交際。人在邊界上進行交往,即從邊緣出發,接近他人的中心。通過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布里爾小姐》的主人公布里爾小姐充滿期待,試圖接近中心。令人遺憾的是,她面臨著重重邊緣困境。
(一)服飾邊緣
故事開端,布里爾小姐為了去公園,做了精心的準備,從盒子里拿出來她的皮毛小圍領,一件老舊的圍領是她少有的珍貴物品。對于她來說,這件物品可以體現她的生活品質。小圍領的鼻子不是很穩固了,顯然有些老舊。可她卻毫不在意,十分珍惜,對它極有感情,稱它為“可愛的小東西”。布里爾戴著這個可愛的圍領,愉快地來到公園,沒料到,最后,她如此珍視的圍脖受到了一對年輕情侶無情的嘲笑。她這才意識到,狐皮圍領在別人眼中是多么的寒酸,就像一只油炸牙鱈魚。整部小說里,只有另外一位年老色衰的女性跟她一樣,穿著過時。這個女性就好像是一面鏡子,從中,她可以窺見自己的狀況。
(二)人際關系邊緣
公園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布里爾小姐進入公園,離她最近的是一對老夫婦。他們自始至終,沉默不語。布里爾小姐是一個樂于傾聽他人談話的人,而坐在這長凳上,這一對老夫婦并沒有滿足她。這讓她很失望。也許他們并不想讓談話被布里爾聽到。
接著,布里爾小姐環顧四周,眼神停留在了公園一側,看見了一個英國人和他的妻子。男士戴著一頂令人生畏的巴拿馬式禮帽,女士穿著雙扣長靴。這位太太十分挑剔,一直在抱怨她是有多么需要佩戴眼鏡,但是沒有哪一副讓她稱心如意。哪幅都容易打碎,戴不了多久。而這位男士極其紳士,仍然十分耐心地與她交談,給出所有可能的建議。當布里爾小姐目睹這一切發生時,她不由自主地對這個女性產生了不滿。男士是那么的體貼入微,而他妻子卻那么矯揉造作。布里爾小姐真想去搖晃她兩下,使她清醒一些。這位太太受到百般寵愛,這與她的孤獨狀況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樂隊奏響了音樂,各個角色逐漸登場,其中包括絡繹不絕的行人,無憂無慮不斷嬉戲的孩子們等等。布里爾小姐想象著在場的所有人都加入樂隊,開心地一起歌唱。不同的人群不斷在公園里出現,然后消失在遠方。
戴貂皮無沿帽的女人與灰衣男士突然出現她面前。男的身材高大、筆挺,看起來莊重而威嚴。這位女士戴著一頂貂皮帽,這頂帽子還是她在頭發金黃的時候買的。而現在,她的頭發,膚色,眼睛都與老舊的帽子的顏色相差無幾。她很高興,同男士講述了一些過往經歷的一些事情,過去的日子真是太美好了。灰衣男士卻不以為然,搖搖頭,點燃一支煙,吸了一口,對著她的臉頰慢吞吞地吹出縷縷深深的煙圈。此時,這位女性仍然在滔滔不絕地講述,有說有笑,不料男士卻扔了火柴,離開了??墒桥撕孟癫唤橐馑男袨椋疫€故作歡樂。正在布里爾納悶的時候,她轉過身,好像看到了那邊的某個更吸引人的主兒??上攵?,這個女性的社會地位是多么的低下。
一條棕色的小狗奔跑了過來,它就像“戲劇”中被麻醉的小狗一般,神色莊重地跑上跑下,此時的布里爾小姐才恍然領悟到是什么使得這一切令人興奮不已。她展開遐想,忽然發覺公園就好似一個大舞臺。在她所幻想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的豐富多彩。她忽然覺得自己就是這個大舞臺上的演員之一。要是那個病老頭知道是一位女演員在為他讀報,一位女演員!想到這里,平整了一下手里的報紙,就好像那是她的臺詞手稿。如果老人問她,她會對老人說,“是的,我已經做女演員很長時間了?!睒非茡P,雖透著一絲涼意,絲毫不妨礙她陶醉于自己的舞臺。一對年輕情侶從男主人公父親的游艇上下來不久,走進公園,坐在布里爾小姐的“專座”上。他們活力四射,光彩照人。布里爾小姐把他們視為生活這個舞臺上的主角。布里爾一邊繼續無聲的吟唱,一邊面帶微笑地傾聽著他們的談話。他們把她從虛幻的世界里狠狠地拽了出來。那個男孩無情地說,“她上這里干嘛來了-誰想她來?還是把那張老丑臉藏在家里吧?!迸⒂挚┛┬Φ溃骸八菞l毛-毛皮圍領很是滑稽,看起來像極了一條炸鱈魚?!蹦信鹘浅鰣銮埃瑯非哪且唤z寒意仿佛已為布里爾不可能被主流社會接受埋下了伏筆。
(三)居住環境邊緣
曼斯菲爾德站在主人公的視角,描寫布里爾小姐總是會一個人坐在一張長凳上,觀察周圍發生的一切,聆聽周圍的人講話。離開她自己的小屋去公園一段時間,尋找歸屬感。在公園里,她經常會看到一些坐在長椅上的老年人,她想象著他們都好似是從壁櫥一樣狹小的家中出來透透氣的。作者這部分的描述給我們一種錯覺,讓我們覺得她的家應該迥然不同,至少肯定不會像壁櫥。可是,文章的結尾處,才發現事實并非如此。布里爾小姐一開始并未意識到這也是她自己的真實寫照。兩位年輕主角的厭惡嘲笑讓她倉皇失措,步履匆匆地回到家中,途經喜愛的面包店也不曾停留一刻,店里那可能帶粒杏仁的蛋糕都沒能吸引她?;氐侥怯中∮趾诘姆块g,才發現,其實她自己的房間也如同壁櫥。她渴望在人群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公園與家都是布里爾小姐活動的主要場所,家又小又黑,似乎與外界隔離??墒?,在公園里,無人與她進行交流,她忽然覺得自己完全被隔絕在社會群體之外,不曾想這里壓根沒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自己就是社會邊緣人。作者一開始沒有運用全知全能的視角,而是運用主人公的視角,得以使前后形成強烈的對比,達到絕佳的效果,突出了主人公的社會邊緣地位。
三、結語
整個故事,隱喻了布里爾小姐作為邊緣人追求自我價值的過程。遠近聞名的馬斯諾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要從低級到高級分為五個層次,分別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皻w屬是社會人的一種普遍的心理意識,它既是一種物質需要又是一種精神需要?!盵2]布里爾小姐渴望歸屬與愛,追逐精神層面的需要,卻逐步發現自己在他人的眼里已經衰老,失望至極。面對窘境,布里爾小姐無可奈何,只有承認自己是整個社會中的邊緣人。布里爾小姐,作為少數人群體中的一個成員,被主導人群疏離孤立。這種孤立往往使得整個群體處于失聲狀態。在這個邊緣化的失聲群體里,由于文化觀念以及經濟狀況的差別,女性的地位以及生存環境受到了嚴重影響,被進一步邊緣化。邊緣人無法融入主流群體,受到排斥與拒絕后,會覺得更加無助,無所依托。
參考文獻:
[1]貝爾·胡克斯.女權主義理論:從邊緣到中心[M].曉征,平林,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9.
[2]第環寧.臺灣文人的歸屬意識及文學的歸屬主體[J].甘肅社會科學,2002,(4):16
作者簡介:張蓮(1990-),女,漢族,重慶巫溪人,翻譯碩士,單位:廣州工商學院外語學院,研究方向:英漢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