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題依據】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8年級學生閱讀詩詞的要求:誦讀古代詩詞,能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意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基于此要求選取的文本是:曹操的《觀滄海》、王觀的《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陶淵明的《飲酒(其五)》。這三首詩以山水為話題,篇幅不長,通過詩中意象的尋找、情感的把握,山水類群詩的整合閱讀體驗幫助學生重新理解“山水”的文化意蘊及精神內涵。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聽過山水詩,但是對于山水詩的理解比較膚淺、片面,故選取經典的山水詩,并且選擇組詩讓學生在朗誦中感知“山水”的特征,在對比中感受“山水”的情感,體味“山水”的文化意蘊及精神內涵,掌握觸景生情、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提高文學鑒賞能力,豐富生命審美體驗。
【教學目標】
1.通過群詩的對比閱讀,體會詩歌表達的不同情感,初步感知詩人的山水情結。
2.引導學生品悟詩歌,抓住詩中的典型意象“山”、“水”及圍繞“山水”選擇的意象,想象詩歌畫面,掌握詩人所采用的觸景生情、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3.基于山水詩的視角引導學生從鑒賞文學作品中理解“山水”所飽含的文化意蘊以精神內涵,融通文化與生活,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品悟詩歌,抓住詩中的典型意象“山”、“水”及圍繞“山水”選擇的意向,想象詩歌畫面,掌握詩人所采用的觸景生情、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基于山水詩的視角引導學生從鑒賞文學作品中理解“山水”所飽含的文化意蘊以精神內涵,融通文化與生活,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對比賞析法、朗讀法、師生演讀法
【學法指導】學生朗讀時語音語調的指導;引導充分利用聯想;對比鑒賞。
【課時安排】1課時
【課時準備】多媒體課件
導入:北國山水磅礴大氣,江南山水清新婉約,名山大川數不勝數。在我們四川,就有很多秀美的山水,同學們知道哪些呢?
設計意圖:以學生熟悉的場景開始,讓學生感受本堂課的內容來自每個人的生活經驗。
第一板塊:山水有清音
出示三首詩,請學生朗讀
《觀滄海》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設計意圖:群詩教學,通過誦讀走進詩歌,整體感知三首山水詩的內容和特點。這也是“整合”的第一步,也是最省時省力的辦法。
問:那你們認為什么是山水詩呢?
設計意圖:明確山水詩的概念
屏幕呈現:山水詩是中國詩歌的主要分支,主要是以自然山水為表現對象的一種詩歌體系。在一首山水詩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時出現,詩人們將細膩的筆觸投諸山水,表達自己的情趣、志趣。
再讀詩歌
設計意圖:采用生范讀、生齊讀、師生讀多次誦讀詩歌,走進詩意。
第二板塊:山水有大美
師:接下來,我們繼續來探討。詩人圍繞山水選擇了哪些意象,想象一下這些意象又呈現了一幅怎樣的山水畫面呢?
(要求:圈畫意象,進行批注)
屏顯:請自讀詩歌,完成表格。(3分鐘)
設計意圖:教學目標不僅僅奔著語用而去,而是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引領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內核,去探求山水詩的精神密碼與文化內涵。深入探討”山水之大美,相當于爬坡,要腳踏實地。這個教學環節又為整堂課蓄勢。
問:那同學們發現了什么?
預設:這三首詩,在意象選擇上,皆圍繞“山”“水”,從山水之壯闊、山水之靈動、山水之恬淡呈現了山水畫面之大美。
總結:這三首詩皆寫山水所寫山水之異象各異,風景特點各異,但都呈現了優美的山水畫卷。
第三板塊:山水有深情
問:面對這樣的大美的山水畫卷,詩人的心境也發生了變化,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詩歌 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我的發現
《觀滄海》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飲酒(其五)》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詩歌,感悟詩歌中山水所表達的情感,并聯系已知,從已經掌握或了解的山水詩中深層次理解山水之間的真情。
問:那你發現了什么?
預設:無論詩人的時代如何、心境如何、境遇如何,都在登山臨水之時,能夠借一方山水,表達自己的真情。
屏幕顯示:著名的哲學家、美學家宗白華說“寫山水,寫的人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
問:那么,看見山水的過程,其實就是什么過程呀?
提示:我們可以結合詩歌來談,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感悟來談。
預設:可以說,看見山水的過程,其實就是尋找答案的過程。可以說,看見山水的過程,其實就是發現自我的過程。我們還可以說:
看見山水的過程,其實就是——
屏顯:
看見山水的過程,
就是
親近自然的過程
親近生命的過程
又是
發現自我的過程
寬慰自我的過程
表達自我的過程
戰勝自我的過程
超越自我的過程
設計意圖:引用美學評論,升華山水的文化價值。
第四板塊:山水有文脈
引用: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曾言“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在2019年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闡釋了中國人“自然至上,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看的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總結:山水以其強大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價值一路走來,直到今天,每逢節假日,還有無數的國人選擇走出城市,奔赴山水。同學們,我們要在自然之中涵養性靈,在文化中豐富智慧。在高興時,從山水中尋找知音;在憂郁時,從山水中尋找力量。
齊讀:順境時,登臨山水,學會再攀高峰;逆境時,寄情山水,學會海闊天空;
我們終其一生都將奔赴山水,尋覓山水,融于山水,在山水間尋找到生命的答案。
文化升華:我們今天學習的課題是《山水之間......》
山水之間有清音
山水之間有大美
山水之間有深情
山水之間有文脈
作者簡介:伏利平(1993.10-),女,漢族,四川綿陽人,單位:天府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