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昕丹
[摘要]法治文學新聞化的本質是文學,新聞化是法治文學源于生活的特色表征。隨著媒體融合時代的到來,新聞化不僅是法治文學創作的素材與緣起,而且通過發揮不同媒體的優勢,法治文學的新聞化特征可以在不同傳播介質中發生作用,進一步強化法治文學的審美和教育功能。法治文學期刊《啄木鳥》以打造法治文學精品為主體,充分發揮期刊、圖書、影視、音視頻和網絡等媒介的優勢,在媒體融合傳播的實踐中不斷深化法治文學新聞化特征,拓展法治文學傳播空間,對提升法治文學的傳播力和社會影響力起到了推動作用。
[關鍵詞]法治文學;新聞化;文本特征;媒體融合
文學的新聞化是指文學突破純虛構意義的“范式”,轉向對真實生活的關注,作家用記者的眼睛來掃描世界[1]。縱觀中外文學史,海明威的《戰地春夢》、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米歇爾的《飄》、明末國清的《警世陰陽夢》、清末金松岑和曾樸創作的《孽海花》等,圍繞軍事戰爭和權變等新聞事件展開創作的文學作品并不鮮見。而且,并不是只有非虛構作品才有新聞化特征,虛構類小說作品同樣具有向新聞靠攏的事實,顯示更有意味的新聞化傾向。
一、法治文學新聞化的時代背景
目前,法治文學日趨繁榮。這類文學作品彰顯社會公平、正義,傳播正能量,為社會的進步發揮積極正面的作用。余華的《河邊的錯誤》、韓少功的《前科》、張平的《抉擇》、陸天明的《蒼天在上》、周梅森的《中國制造》等作品,通過描寫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將筆觸深入人性深處,表現深沉的憂患意識和不泯的人道主義精神。
同時,這些作品與時代同行,不僅關注法治進程,反映法治社會的沉疴頑疾,而且部分內容脫胎于新聞法治事件,甚至直接來源于社會要案。如反腐題材長篇小說《法撼汾西》,其來源于1987年一次文藝作品座談會上,作者張平與山西省作協會員、時任汾西縣縣長劉郁瑞的一次交談。書稿寫成后,張平毫不避諱地介紹,這部作品不加雕飾地展現發生在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連主人公名字都和原型劉郁瑞一模一樣。其另一部姊妹篇作品《天網》更是因觸動了一些人的利益被告上法庭。兩部作品在發表當年即獲得廣泛的社會影響,因“以作家的良知寫農民的命運”,被稱為“震撼人心的當代正氣歌”。
法治文學作品的源頭來自法治社會的現實生活。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媒介走向融合發展這一趨勢越來越明顯。在承載文學作品的傳統媒介傳播營銷式微的狀況下,媒介融合不失為挽救“文學邊緣化”的“救命稻草”,為那些故事好、意旨高且感染力強的文學作品進行深度傳播與開發找到了抓手。正如米蘭·昆德拉所說,文化(這里的文化包含文學)只是一個長長的疑問,傳媒則對一切都有個迅速的回答;文化是記憶的守衛,傳播媒介是新聞的獵人[2]。法治文學新聞化不僅憑借新聞事件使作品迅速贏得關注,而且憑借文學作品強烈關注時代主題的氣質、出人意表的懸念情節和坎坷多舛的人物命運,吸引了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審美品位的眾多讀者,對普法宣傳及提高人們的法治觀念和法律素養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法治文學新聞化既是歷史與時代的產物,也是文學藝術的原生氣質。新聞化作為法治文學的重要特質,不僅為法治文學的內容打造提供素材和緣起,而且在媒體融合中為打造法治文學精品起到不可小覷的作用。
二、法治文學新聞化的文本特征
(一)記者的敘述視角
法治與文學本是兩種面貌迥異、“血緣”頗遠的學科,卻交融出深刻反思人類社會問題且令人手不釋卷的法治文學作品。作為當下與時代、與社會現實契合度較高的文學題材之一,法治文學的新聞化不僅讓原本枯燥乏味的事實明明白白地呈現,而且讓這些事實有節奏地翩翩起舞。它直接轉向對真實生活的關注,對當下世情人生的觀照,作家更多地用記者的視角去掃描世界,甄選素材。法國雕塑家羅丹的“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似乎在告訴法治文學創作者,你們的使命是需要用記者的眼睛掘進法治新聞事件的內涵與人性,從中找到法治社會需要關注的焦點,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做出努力。因此,法眼看世界,既是法治文學賦予作家的使命,也是文學需要現實生活來克服“偽文學”蔓延的關鍵因素。
(二)紀實的創作手法
如果說新聞眼光的獨特性決定了法治文學新聞化的選材、立意和取向,那么紀實的寫作手法讓作家們必須走出書齋、走向人民,到廣闊的田間地頭、市井小巷去體驗并感悟生活,盡量還原生活原貌,將作者的思考融入法治文學的創作,將新聞素材延伸為飽含深情和藝術感染力的作品[3]。同時,法治文學作品新聞化有助于展開對法治新聞事件的探討,甚至可以影響到法治建設進程。
法治文學期刊《啄木鳥》從2015年起,圍繞“人口安全”主題,先后策劃了《中國失獨家庭調查》《中國人口安全調查》《中國剩男剩女調查》《大國養老》等作品。這些作品先后受到《新華文摘》《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媒體的轉載、報道、推介和關注;作者甚至被邀請參加有關部門組織的人口政策閉門會,對推動“全面二孩”政策的最終落地發揮了一定作用。第七屆徐遲報告文學獎獲獎作品《第三種權力》通過真實的故事,記錄了武義后陳村建立全國第一個村務監督委員會的全過程,是一部文學性和政論性兼備的法治文學佳作。文學評論家李朝全認為,該作品法治文學的意義已超出文學范疇,它可能成為中國民主法治化進程的一份珍貴歷史文獻得以留存。
(三)融合的藝術價值
雖然新聞與文學在各自的發展過程中滲透、交叉、融合,且互相植入對方的文本和話語體系中,但是文學和新聞的敘事始終是有差異的,兩者要達到的效果也不盡相同。文學的敘事手法主要是“講故事”“挖細節”,而法治文學所依賴的新聞素材往往誕生于真實的事件,法治文學新聞化多是對這些取材于新聞事件的文學描述,呈現事件本身,而疏于精神價值的創造。比如,周梅森的反腐題材《絕對權力》《國家公訴》《至高利益》等長篇小說憑借其極強的新聞性、現場感及懸念迭出、跌宕坎坷的情節在大眾市場中頗受歡迎,卻在審美意蘊方面呈現短板之勢,弱化了法治文學應有的力量[4]。
媒體融合為法治文學新聞化的審美缺失找到了精神方面的補足。當各種媒介走向深度融合,大眾傳播的平臺就不僅僅是職業記者的話語范圍,而是讓更多的“草根”充當了融媒體時代新聞事件、法治事件的發言人。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條有話題感的法治新聞事件經過網絡、抖音、頭條、報紙、廣播、電視等媒介傳播發酵后,一系列無法預料的后果和影響就隨之而來。比如甘肅白銀案,這起由公安部刑偵局督辦的特大刑事案件偵破之后,引來各類媒體競相報道。《啄木鳥》作為公安部主管的大型公安法治文學期刊,適時合宜地對該案件做好法治方面的輿論引導,先后推出長篇小說《尋兇手記》和報告文學作品《白銀案實錄》,并在微信公眾號上發起關于女性權益保護的討論。通過媒體融合的方式,《啄木鳥》呈現了這一熱點法治事件的臺前幕后,并且從保護女性、彰顯正義的視角反思了此類案件,巧妙避開了法治文學作品新聞化的弱勢,豐富了作品的意義空間,使得作品既有畫面的鋪敘,又有心靈長卷的舒展。
三、法治文學新聞化的媒體融合傳播實踐
俄羅斯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經說,文學是一幅畫,又是一面鏡子[5]。法治文學是一面什么樣的鏡子?在文學的世界里,這面獨特的鏡子,又將如何燭照我們的時代?
法治文學是時代的華章,與新聞、歷史等學科門類有所不同,它是有情感的。法治文學的新聞化的一項重要作用便是承載法治文學傳播的多重可能性。與純文學的虛構類作品不同,法治文學有先天之長,決定了它必然與其他純文學不同。法治文學常常帶著問題導向,且來源于法治時代的焦點、熱點,它的傳播格外受到媒體和社會的關注。因此,法治文學作品的傳播,需要依賴其新聞化特征,在細分市場和渠道分發領域多做加法和乘法,讓法治文學的魅力傳播更遠。
《啄木鳥》的“塵封檔案”·紅色偵探系列作品是一部講述共和國第一代警察故事的法治文學精品文叢。該作品生動地呈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第一代人民公安與敵特及刑事犯罪分子殊死搏斗的故事,塑造了一批身份有別、性格迥異,但忠誠為民、堅毅頑強的初心一致的“紅色偵探”形象。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啄木鳥》雜志充分利用好這份紅色資源,對傳承紅色基因、傳播法治文化意義重大。因此,《啄木鳥》雜志結合當下影視媒體在引導價值觀方面的優勢,加強與影視公司溝通合作,通過文字、聲音、圖像多種形式,共同打造這部融時代價值和文學價值于一體的法治文學精品文叢。此外,2020年7月,《國務院關于同意設立“中國人民警察節”的批復》發布,雜志社第一時間聯系漳州市局,派知名公安作家奔赴漳州采訪寫作《人民的保護神—漳州110紀事》長篇報告文學。作為國內首部全面反映時代楷模“漳州110”成長歷程的長篇佳作,該作品對全社會學習“漳州110”精神提供了有意義的范本。
近年來網絡安全話題成為當下輿情關注的重點,《啄木鳥》雜志連續推出的一系列以網絡安全為主題的文學作品,也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有的還實現了影視轉化。為進一步創新法治文學社會影響力格局,走出一條特色鮮明、關注力強的融媒體可持續發展新路,雜志社與深圳市公安局網絡警察支隊、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中國平安集團等單位合作,推出紀實專題電視節目《網安天下》。這是《啄木鳥》雜志深化網絡安全題材文學創作的一次全新嘗試。同時,雜志社還與中國平安集團、北京網安總隊、豐臺區公安局等單位陸續開展了“網絡安全社區行”“網絡安全進校園”“網絡安全從娃娃抓起”等進駐社區、科技工業園、小學和幼兒園的活動。活動的公益性與普法價值受到新浪網、光明網、警察網和《中國社區報》等媒體關注。活動不僅讓學生、教師、社區居民和基層群眾進一步了解了網絡安全防范知識,而且增強了雜志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在做好內容的同時,雜志社還與中國知網、龍源期刊網、愛奇藝、喜馬拉雅等網絡付費閱讀、視聽媒體達成合作,使《啄木鳥》雜志作品影視孵化、音視頻對接和“兩微一網”平臺建設得以有序展開,逐步形成以期刊為龍頭,圖書、影視、音頻、視頻、網絡五位一體的融媒體發展格局。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法治文學恰恰是這樣一面鏡子,法治文學的新聞化會將這面鏡子打磨得更加明亮,更加耀眼。
[參考文獻]
[1]周大勇.“超傳播”背景下的中國新聞文學化問題[D].長春:吉林大學,2012.
[2]陳楠.文學新聞化芻議[J].新聞戰線,2015(12):48-49.
[3]周大勇,王秀艷.新聞文學的歷史嬗變—基于“新聞文學化”與“文學新聞化”之思考[J].作家,2013(14):147-148.
[4]唐欣.對反腐敗文學新聞化敘事手法的反思[N].中國紀檢監察報,2009-04-02.
[5]張策.不會缺席的公安文學[N].人民公安報,20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