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麗
[摘要]近年來,計算機產業的興起帶動互聯網行業的迅猛發展,互聯網為新時代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如何抓住這份時代賦予的機遇,并借助互聯網的力量,走進學生的思想陣地,轉換思政教育思維,構建一個完整健全的互聯網時代下的思政教育新體系,值得各個高校及各位思政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思政教育;思想陣地;新體系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統計,截至2020年6月份,我國的網民數量達到了9.40億,其中學生群體數量位列第一,占比達23.7%[1]。據此,筆者可以得出目前大多數學生依托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微信、QQ、微博、知乎等)來溝通交流、獲取信息的結論。因此,高校依托互聯網技術,走進學生的思想陣地,將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與新時代的互聯網與新媒體技術融合,適應時代的發展,增強教育的吸引力與引導性迫在眉睫。
一、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現狀
針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增強大學生的政治素養和理想信念,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有力的建設者和扎實肯干的接班人,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偉大中國夢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一)部分高校教育理念傳統,思想教育模式單一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是開展思政教育、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新陣地。各高校也已把思想政治教育納入重點工作中,將思政教育貫穿學生的學習、工作與生活。但目前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理念傳統、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內容單薄、互動性較弱等問題,無法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大學生的思想引導作用還有待加強。
(二)忽略學生主體地位,學生思政意識淡薄
學校開設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旨在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做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而在思政教育的教與學過程中,一些高校通常以學校教師、思政輔導員為著力點,通過課堂學習、主題班會、講座等形式開展。一方面,這些形式的教學往往只強調教師的教,而忽略學生的學,使學生被動接收各類灌輸的知識,無法真正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部分學生自身的學習意識不足,片面地認為學校開設的各類思政教育活動與自身發展關系不大,不重視思政學習。此外,部分大學生在思想上并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干擾并產生抵觸心理。
二、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互聯網時代,各類新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QQ和各類短視頻APP、直播APP異軍突起,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機遇。新生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性格特征以及所處時代也決定了傳統思政教育方式轉變的必要性。
(一)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機遇
學校可依托互聯網并融合一些新媒體平臺,開展各種形式的思政教育工作,豐富思政教學內容,優化思政教學手段。教師可以采用更貼近學生性格特點的教學方式,融合線上微課以及線下傳統思政教育手段,并結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時事,以視頻、圖片等多種載體生動地演示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一種更加直觀、更易接受的教學方式,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互聯網新媒體作為高校宣傳思想教育的新陣地,以其迅速、全面、廣泛的特征拓寬了宣傳渠道,無形中節約了教育成本,增強了宣傳影響力,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通交流,進而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二)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戰
互聯網以其強大的傳播功能給學生信息的獲得帶來了極大的便捷,學生可以通過各類社交媒體平臺、微信公眾號、新聞網站平臺獲取海量、及時、全面的信息。然而,互聯網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給其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1.互聯網環境復雜,學生甄別能力受限
互聯網環境下信息繁多且雜亂,并摻雜著一些不良信息,這對思想不成熟、價值觀尚不穩固、甄別能力有限的大學生來說是一個挑戰。與此同時,互聯網給學生提供相對寬松的環境,使學生可以通過各類社交平臺發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學生缺乏對負面信息的鑒別力,那么極易造成其思想波動,甚至引起網絡輿情。這些不穩定因素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高校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的難度。因此,高校提高學生自身對信息辨別、甄選能力,構造風朗氣清的網絡環境十分重要。
2.學生主體本位缺失,過分強調硬性數據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界限,沒有現實思想政治教育中那么固定與明顯,平等、互動性和轉化性更為突出[2]。作為接觸網絡、新知識最多的“網一代”,學生是高校互聯網新媒體平臺建設中的主要受眾人群。目前,高校開展的思政教育工作還是以老師、輔導員作為教育宣傳主力軍,發布在互聯網新媒體平臺上的信息很多從教師的角度出發,真正讓學生產生興趣、符合學生自身發展需求,產生想看、想讀和想了解的信息不多,難以發揮學生本身的主體地位。此外,一些高校一味追求各類平臺的關注度、點擊量等,強調外在的表現形式和“顯性數據”,而忽略平臺本身價值宣傳與思想引領的作用。雖然這在短時間內卓有成效,也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但一部分學生在某些考核機制的壓力下,只能選擇暫時性地關注各類高校公眾號、網站等,對公眾號、網站推送的信息進行暫時性的閱讀學習或“視而不見”,嚴重影響了融合互聯網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作用的發揮。因此,高校只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真正融入、參與互聯網下的思政教育,并且養成網上瀏覽的學習習慣,形成長效機制,將思政教育種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發揮出網絡思政教育的優勢。
3.高校專業人員匱乏,制度體系不完善
目前,部分高校在新媒體平臺的運用上面臨專業人員匱乏、資金不足等情況,因此,對平臺的打造、信息的推送比較簡單,甚至出現一些生搬硬套的教條內容,缺乏個性化處理,導致學生對此類信息產生疲勞,無法激發點擊和閱讀興趣。此外,一些高校缺乏一個科學專業的新媒體團隊,其平臺網站管理人員都由部門老師、輔導員和學生干部擔任。這部分管理人員并未接受過相應的專業培訓,對網絡輿情的控制、信息篩選、后臺操作等處于一個比較生疏被動的狀態。同時,一些高校依托互聯網、新媒體平臺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尚處于摸索階段,相對應的工作制度、考評機制并不完善,導致部分教師、輔導員怠慢這項工作,并產生“只求平穩完成思政教育,不求突破創新教育理念”的想法。這些因素都無法充分體現利用互聯網新媒體平臺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先進性。
三、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創新與思考
互聯網強大的內驅力,將在很大程度上指引未來思政教育的方向。因此,高校要學會善用、巧用、實用互聯網以及新媒體技術,使其最大限度發揮互聯網的價值以及外在影響力。
(一)肅清網絡環境,加強宣傳引導
高校在借助互聯網、新媒體平臺的力量來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時,也應該正視互聯網中可能存在的隱患。雖然國家已出臺多項網絡管理政策來保障構建風朗氣清的網絡環境,最大程度避免部分不良信息對學生、社會的干擾,但是高校與大學生生活最為密切,其有職責有義務進一步過濾篩選各類不良網絡信息,屏蔽一些不當言論、事件,牢牢掌握網絡思政教育的話語主導權和思想引領權,讓學生接收主流思想、正能量信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強化正向輿論的傳播,這有利于為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指明方向。同時,高校還可以加強對學生的宣傳引導,可以嘗試線下主流課堂教育,線上宣傳警示教育相結合的模式,提高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提升學生使用網絡的素質素養,從本質上杜絕網絡不良風氣的散播,讓網絡思政教育落到實處。
(二)創新教育形式,注重學生本位
基于互聯網的強大內驅力以及廣泛的影響力,高校可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建立從下往上各個層級如班級、年級、學院、學校的新媒體思想宣傳陣地,融合集體的思政教育力量,加強引導責任制,逐級審核,逐級遞交,避免因斷層未能發揮新媒體平臺該有的影響力。此外,高校還能通過創新教育模式,注重學生的本位性,引入大學生感興趣、喜聞樂見的事件,采用易于接受的教育形式,圖文聲并茂,使得學生充分參與網絡思政教育活動,發揮同學影響同學,同學帶動同學的作用,讓學生想說,敢說,有話說,有渠道說。同時,高校也可以創新互聯網教育思維,以互聯網新媒體平臺為著力點,構建多個特色功能模塊,包含網絡思政、溝通交流、娛樂時間、思政專題小游戲、問答、榜樣作用等。最后,高校可加強對學生的宣傳引導,為學生推薦主流媒體報紙公眾號、官方微博、APP等(如《人民日報》、人民網、學習強國等),讓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接收主流思想的熏陶,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
(三)建設專業團隊,完善工作制度
高校首先需要轉變互聯網平臺管理者的思想觀念,讓小部分未能轉變觀念的平臺管理者充分意識到平臺管理、信息發布、內容審核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樹立責任意識,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同時,高校可以通過積極組織開展專業培訓,包括網絡輿情處理、危機突發事件處理、網絡思政教育技巧與創新等,進一步提高網絡思政教育的成效和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其次,高校還可以建立協調的互聯網新媒體工作機制,加大對新媒體平臺的資金投入,引進新媒體技術專業人才、文案編輯創意人才等,以網絡思政教育內容為引擎,發動網絡思政平臺專業管理人員與創意文案編輯人才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學生干部的協同合作,形成合力,構建起一支戰斗力強、科學專業的網絡思政教育新媒體隊伍。最后,高校可以通過建立詳細的工作責任制,使網絡思政教育相關的工作人員明確分工與職責,各司其職,更有利于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高校只有穩步推進各類專業人才融合,厘清相關人員的工作職責,構建考核考評機制,才能讓網絡思政教育的作用達到最大化。
四、結語
要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各方人員與時俱進,增強互聯網思維,依托互聯網平臺,巧用新媒體技術,組建專業團隊,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當下,開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推動信息技術與思政教育工作融合,增強網絡思政教育的時代性與感染力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20.
[2]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