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加春
摘要:持續(xù)深化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幼兒教學工作中逐漸提高了對發(fā)展師幼關系的重視,而通過開展集體教學活動,不僅能夯實發(fā)展良好師幼關系的基礎,且有利于師幼互動有效性的提升。幼兒教師在集體活動教學中,通過細致觀察幼兒參與的表現(xiàn)、反映、發(fā)展及學習需要,適時解答幼兒面臨的難題,能促進師幼間形成有效的互動,幫助幼兒實現(xiàn)自由發(fā)展。基于此,本文就幼兒園小班集體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的滲透策略展開研究,以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幼兒園;小班集體教學;師幼互動;滲透策略
集體學習活動的學習方式,與個體學習之間的差異相當明顯,集體學習側重于合作方式,而個體學習則強調學習方法,雖然兩者有著相同的目的,但在過程方面始終不同。所以,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開展中,同樣有必要對幼兒主體地位予以關注,通過師幼互動策略的滲透,密切教師與幼兒間的關系,并帶動教學效率及質量的提升,幫助幼兒實現(xiàn)自由發(fā)展。
一、樹立平等的互動觀,彰顯幼兒主體地位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要求對參與活動的幼兒表現(xiàn)及反應予以關注,準確把握幼兒興趣及需要,引入針對性的教育行為,結合適宜的方式幫助幼兒解疑答惑,促成良好的師幼互動關系。教學中師幼互動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育觀念,所以教師在看待幼兒時需要保持平等的眼光,注重“你”與“我”間師幼互動關系的形成,切忌出現(xiàn)憑借自身權威恐嚇幼兒的行為[1]。小班幼兒因剛入園不久,缺乏適當?shù)纳钅芰Γ陂_展集體教學活動時必然會有一系列需求產(chǎn)生,而教師此時需要準確把握幼兒認知發(fā)展特點,適時予以反饋和指導,弱化幼兒內心教師的威嚴。同時,教師在互動期間應以幼兒年齡特征為根據(jù),強調幼兒主體性,以幼兒情緒的安撫作為互動的主要內容,幫助他們穩(wěn)定情緒,消除膽怯心理。
教學中,教師可引入“接住幼兒拋出的球”等游戲,如集體教學活動《大鼓與小鼓》中,可結合幼兒興趣愛好進行本節(jié)教學活動的設計,幫助幼兒了解大小鼓樂器的形狀特點及功能:首先,將大鼓和啞鈴的圖片展示給幼兒觀看;其次,在與幼兒互動的過程中完成興趣點的捕捉,夯實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該活動中,彰顯幼兒的主體地位,把握幼兒興趣點,突出師幼互動間的平等性,能獲取更顯著的成效。
二、創(chuàng)設情景化環(huán)境,增強幼兒情感認知
師幼間通過有效互動,能使彼此間的距離縮短,并形成更密切的關系,能緊密聯(lián)系教與學,夯實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基礎。教學活動中,雖然有趣的教學活動內容能將幼兒注意力吸引,但教師本身也是一個關鍵點[2]。鑒于小班幼兒生理和心理特點影響的緣故,通過適當?shù)慕虒W情境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他們的參與熱情,并透過學習活動引領他們感受樂趣,保障精神狀態(tài)時刻維持飽滿,且有助于幼兒情感認知能力的增強。
例如以谷雨節(jié)氣為主題的活動開展中,選擇古詩《相思》作為載體,結合繪本《豆腐哥哥》導入話題,借助簡單有趣的繪本內容有效調動幼兒的興趣。大多數(shù)幼兒在進餐時都不愿意吃豆腐,而在繪本結束后為他們提供新鮮豆腐,通過親手摸一摸、聞一聞,并要求思考豆腐是怎么來的。緊接著,準備水、黃豆和石磨,組織幼兒們參與豆腐的制作,感受石磨轉動下黃豆被研磨成汁水的過程,了解黃豆制作為豆腐的所有環(huán)節(jié)。整個過程中,能夠激發(fā)幼兒參與熱情、增強情感認知。同時,在當日的午餐中利用新鮮的豆腐做成對應的菜品,以往不太喜歡吃豆腐的幼兒也垂涎三尺。
三、適當調控互動情緒,營造良好互動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需要熱愛學生,將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使他們對教師的愛形成深刻的感知。幼兒教師在開展集體教學活動時,也應當注重自身職業(yè)素質的培養(yǎng),尤其是對自身與幼兒互動時的情緒進行適當?shù)恼{控,面向每個幼兒予以平等的對待,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在教學中處處流露出愛[3]。同時,因幼兒情緒情感具備情境性和易感染性的緣故,所以在師幼互動中,教師情緒狀態(tài)和言語感染力也會發(fā)揮一定的作用。教師是決定互動氛圍的關鍵,通過良好精神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互動氛圍的調控,對待幼兒行為時維持平和、正向的心態(tài),可促進輕松自在、和諧愉快的師幼互動的形成。例如,教師面對小班幼兒時,情感傾向應當盡量保持積極,且要注重自身消極情感的克制,用賞識、肯定的態(tài)度回應幼兒,通過熱切地目光、贊賞的語言,使幼兒感受互動的快樂,可促進互動有效性的提升。
四、結語
綜上所述,幼兒教師在開展集體教學活動時,在與幼兒溝通交流時需要以平等的身份進行,以成為幼兒生活學習引導者為目標。同時,教學活動開展期間,教師需對幼兒本身予以更多地關注,細致觀察、全面掌握幼兒不同行為的深層次含義,并以此作為教育教學行為調整的依據(jù),突出針對性,保障幼兒能夠實現(xiàn)自由健康的成長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朱江琴.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研究[J].教育界,2020(37):88-89.
[2]于廣雷.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分析[J].家長,2019(31):109.
[3]王靜,周冠環(huán).幼兒園小班集體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存在的問題及優(yōu)化策略[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8,33(04):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