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摘要:在現代化的城市建設過程中,城市設計管理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城市設計是提高人們居住和建設水平的重要保障,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隨著人們對于海綿城市的認識程度不斷加深,其在城市設計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基于此,文章先對海綿城市的基本內涵進行闡述,然后提出運用海綿城市理念進行城市設計時的原則,最后分析其在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設計中的具體應用措施,旨在為我國城市建設發展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海綿城市理念;城市設計;有效策略
一、海綿城市發展的理念與概述
城鎮化發展要保障與服務人民的切身利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社會、文明社會。在這一背景下,我國大中型城市建設如火如茶,而城市建設的重要環節—市政道路工程建設與優化。在我國部分城市,由于年均降雨量較大,易在雨后出現積水,甚至發生洪澇災害,嚴重影響人們的切身利益與生命財產安全。基于此,提出了海綿城市市政道路建設理論,并有效應用到當前我國的城市建設與發展過程中,經過長期發展,受到了廣泛的好評。
海綿城市的設計原則是城市可釋放與儲存積水、水流和雨水,應用該方法,可合理收集大量水資源,為后續城市建設工作提供便利。不僅節約了自然資源,還維護了生活環境。應用海綿城市建設理論,分散管理城市水源,通過緩排緩放的方法,借助綠地下沉技術,控制雨水流向,保證內陸城市不會因為降雨量大而發生內澇。同時,在海綿城市相關技術的應用中,儲存的雨水還可用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農業。
二、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城市設計原則
1.協調性原則
海綿城市設計的協調性就是在設計過程中,確保社會發展、經濟協調、生態環境之間三者達到穩定的關系,也是設計的基本原則和首要原則。在實際的海綿城市設計中,人們需要著重關注道路的綠化情況,并根據實際交通情況進行有效調整,確保設計工作與實際的道路行車實踐相匹配。同時在設計過程中,做出提前性的產出與投入、開發與保護的設計計劃。并在交通要道和車輛人流量較大的地區設立綠化隔離帶和綠化平,提高交通運行的安全性,使整體海綿城市設計更加完整和高效。
2.生態性原則
生態性原則就是在可持續發展原則下,對海綿城市設計進行環保性和創新性的改良。目前在海綿城市設計的過程中,綠化建設變得越來越重要,人們往往會進行多種多樣的植物栽種,并對需要保護的自然環境資源進行專業化的設計。這樣一來,城市綠化水平提高的同時,加強了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
3.服務性原則
海綿城市設計的根本目的是為人類提供更加完整、高效、專業的城市建設活動。為了滿足服務性原則,在實際的海綿城市設計之前工作人員需要進行充分的調查。調查包括人們的使用習慣、使用要求、使用行為規律等,將服務性原則與生態性進行有效結合。服務性原則使得海綿城市設計更好地為人類服務,提高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性。
三、市政道路雨水積水處理狀況
在傳統模式下的市政道路綠化設計中,綠化帶的作用是分流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及人行道路。保證不同道路上的人員自由安全地通行,不會影響城市道路的交通。在當前的海綿城市發展理念下,市政道路綠化帶設計在原有的作用上考慮了城市降雨量,與城市排水系統有效銜接,控制并處理雨水和積水,降低了城市發生內澇的可能性。一般情況下,在設計和建設公共道路隔離綠化帶時,采用下沉式綠地設計,中間綠化帶要低于兩側道路,在隔離帶中合理安排設計雨水口,不僅可有效阻隔雨水和積水水流,還能確保雨水在積累到一定程度后,自動流入綠化帶中。應用該方法,可以保證雨水和積水在短時間內被綠化帶“消化”,不會對路面行人和行車造成較大的安全隱患。基于海綿城市理論設計市政道路雨水積水處理方案,要結合排水系統的建設方法,水資源高效利用體系構建的方法,雨水、積水排放與處理的方法等多方面技術,高效發揮綠化帶作用。
四、海綿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景觀綠化中的應用需求
1.設計道路綠化帶
結合海綿城市理念,應用綠地下沉技術,同時,設計生物滯留帶及雨水濕地保護帶,全面優化市政道路,確保市政道路在強降雨時能自我修復與主動工作。
在道路綠化帶整體設計中,重點設計生物滯留帶,可有效減緩車道雨水的徑流量,還能有效儲存與分流雨水,發揮綠化帶對雨水的控制管理效能。路面即使在強降雨下也不會出現過高的積水,整體排水系統與引流系統的工作效能也不會因水流過大而降低工作效率或失靈。另外,在道路綠化帶設計過程中,分析與研究綠化帶的涵養水源儲存功能,進一步規劃城市內澇問題的控制和處理方法,實現綠化帶的高效應用,有效管控水資源和各類自然資源。通過道路綠化帶的科學設計,可提升道路暢通度,減少道路積水,完成道路景觀綠化工程的建設和發展。
2.設計分車綠化帶
分車綠化帶是市政道路設計中的重要板塊,也是綠化帶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應用海綿城市理論設計與建設分車綠化帶,能起到非常好的道路雨水處理功能,提升道路美觀度,降低因道路雨水而產生的各類交通事故和隱性危險。
首先,結合城市規劃的方向及城市市政工程的整體建設情況,構建分車綠化帶的建設思路,提升分車綠化帶的應用效能。充分基于現有的城市道路規劃及城市降水量,分析和調查地質條件,同時,設計相應的植物引進標準,基于城市自然氣候條件,種植相應的綠化植物,擴大“綠色海綿”的規模。其次,構建專業的排水系統,分析城市排水系統的可應用性與實效性,在此基礎上設計分車綠化帶,突出“綠色海綿”建設的整體思想,控制分車綠化帶長度,控制雨水和積水的徑流量及流動速度。還設計儲水、用水設施,構建人工觀景區域,日常作為市政美化工程,在必要時發揮其“海綿”作用,提升城市排水效果。
3.設計路側綠化帶
路側綠化帶設計過程中,結合海綿城市的發展理念與工程建設標準,思考如何有效儲存與保護雨水,提升自然資源的利用率,降低日常自然資源使用的成本,保護自然資源的協調發展與平衡建設。通過路側綠化帶的建設,儲存雨水,可灌溉周邊植被,同時能作為城市景觀供人觀賞。
首先,設計合理的方案,弱化水流沖擊力,借助路側綠化帶的設計,作為水流在流動過程中的緩沖,降低水流對城市道路的破壞,提升城市道路的使用壽命。不僅降低了城市道路的維護成本,還提升了城市道路的整潔度。其次,建設路側綠化帶的過濾水資源系統,可有效解決城市水污染對自然環境造成的隱患與危害,提升地下水位,保護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最后,結合路側綠化帶的建設,阻隔道路噪音,發揮路側綠化帶的附帶作用,在美化道路及儲存雨水過程中,盡可能降低道路車輛對周邊居民區的噪聲影響,提高了人們生活質量的同時,減少了城市污染。
4.突出植物適應性
在設計城市綠化帶的過程中,應用海綿城市發展理念選擇植被,最大化控制工程成本,實現綠化帶的優質建設。不僅發揮了綠化帶對市政道路保護及排水系統輔助的功能性作用,還滿足了人們的日常觀景需求,最大程度提升綠化帶對社會的服務效能。
在選擇綠化帶植物時,要重點挑選凈化能力強、有一定抗旱能力的植被。同時,還要結合人們的審美標準選擇植被,多選用綠色植物,少選用彩色植物,為城市路政美化工程提供便利,同時可提升觀賞性。另外,還要基于防塵作用、防噪功能選擇植被,能有效凈化城市空氣。在種植過程中,要保證種植的科學性,確保植被在后續的生長過程中枝繁葉茂、根系發達、生命力旺盛。提升植被的抗污染能力、抗噪能力、抗寒與抗暑能力。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經濟建設水平的提升,現階段,城市規劃建設整體布局也在不斷改革、更新。在當前各個城市市政管理部門的整體籌劃與安排下,基于不同城市、不同風格、不同需求及不同自然環境的市政道路景觀綠化建設實現了進一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賀文.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城市設計研究[J].智能城市,2021,7(10):25-26.
[2]龐潔,李特.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原則及其對策[J].新西部,2021(Z1):87-89.
[3]朱利.基于海綿城市理念下的綠色居住區景觀設計策略[J].現代園藝,2021,44(06):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