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冊中出現36處漢字被注音,這些注過音的字,大概可歷史人名、地名和族名等,還有一些生僻字,但也遺漏了一些重要的詞語,這些專門特殊字和生僻字的讀音,不可不重視,譬如胡亥、曹丕、郢、高句麗、天可汗等詞語。我們希望教材再出版時能添加上正確的注音。
關鍵詞:注音 高句麗 天可汗 龜茲
筆者把這些注音過的漢字一一羅列出來。只要在書本中出現的,不管在正文內容中還是資料說明中,甚至在插圖上,共出現有36處漢字被注音的情況。這些被注音的字,根據漢字的內容性質來劃分,大致可以分為歷史人名、地名和族名等。
第一類人名:
桀(jié)——第10頁、紂(Zhòu)——第11頁、李悝(kuī)——第15頁
秦王嬴(Yíng)——第48頁、劉濞(bì)——第55頁、單(chán)于——第58頁、
呼韓邪(yé)——第59頁、許攸(yōu))——第75頁、賈思勰(xié)——第83頁、
張洎(jì)——第88頁、玄奘(zàng)——第94頁、趙匡胤(yìn)——第98頁、
元昊(hào)——第102頁
第二類地名:
鎬京(Hào)——第11頁、驪(Lí)山——第52頁、阿(ē)房(páng)宮——第52頁
垓(Gāi)下——第54頁、龜茲(Qiūcí)——第68頁、邗溝(hán)——第88頁
澶(Chán)州——第100頁、郾(Yǎn)城——第103頁
第三類古族名:氐(Dī)——第77頁、吐蕃(bō)——第92頁
第四類生僻字:
自詡(xǔ)——第3頁、冥(míng)世間——第4頁、奇葩(pā)——第25頁
周髀(bì)算經——第64頁、腳蹬高屐(jī)——第78頁
水碓(duì)——第83頁、舂(chōng)米——第83頁、朕(zhèn)——第88頁
徂(cú)——第89頁、悲愴(chuàng)——第96頁、旱暵(hàn)——第108頁
邸((dǐ)——第109頁、火銃(chòng)——第114頁
筆者從教材中列舉的詞語共37個,其中龜茲、阿房,這兩個詞語,每個字被注音,因此書中共出現39個漢字被注音。但是,筆者發現,教材編寫者忽視了其他一些人名、地名和族名,這些難讀的字,卻沒有被注音。《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內容豐富,筆者一一整理如下。
一、生僻字
人名:胡亥、曹丕、隋煬帝、杜如晦
地名:郢、薊、蘄縣、涿郡、汴水、鄱陽湖
族名:高句麗、羯、
其他:斧鉞、圉、劓、篆、肉糜、繅絲、謚號、曈曈
二、多音字
剎帝利、吠舍、撒爾馬汗(罕)、天可汗、大汗、成吉思汗、佃戶、當
三、通假字
使 日 曝 之 五 六 石
為了佐證自己的看法,筆者把以上沒注音的字整理打印出來,再給八年級學生辨認,結果,他們的辨認程度不高。
歷史書籍上,有些專業名詞出現的頻率較高,而這些字又是生僻字,針對中學生來說,算是一些較難讀的字,譬如古人名有胡亥(hài)、曹丕(pī)等;古地名有郢(Yǐng)、薊(Jì)、蘄(Qí)縣、鄱(Pó)陽湖等,筆者認為這些字也該標注讀音,以便學生讀準。
針對多音字的情況,第8頁中的剎(chà)帝利和吠舍(shè)、第111頁中佃(diàn)戶(租種某地主土地的農民)和佃(diàn)農、第118頁中的“當(dàng)”等字,學生很容易讀錯字,筆者建議也應該注上拼音和聲調。其中“當”字有點特殊,原本當字是繁體字,現在統一寫成“當”,“當”引用《清明上河圖》上的字,寫成繁體“當”字,這無非厚非。
最后一種情況,教科書上的史料文字中出現“通假字”情況。譬如第108頁資料2的引文中,出現“大暑之時,決去其水,使日曝之,固其根。”“其熟也,上田一畝收五六石。”其中“曝”字讀(pù)非(bào),有一曝十寒。“石”讀作(dàn),通“擔”,容量單位,10斗等于1石。當然,這兩個字由于出現在史料中,可以考慮不注音。
我們在學習歷史典籍時,會接觸到一些專門的古人名、古族名和古地名等特殊讀音。針對《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冊中,這些專門名詞的讀音作了正確的標注,但也有幾個重要的名詞給遺漏了,譬如譬如在教材書第44頁的“高句麗”(Gāogōulí),第92頁的“天可汗”(kèhán),筆者認為應該給這些規范的詞語標上正確的讀音,很有必要。
最后,教科書第71頁出現“龜茲”這兩個字沒有被注音,大概因為在第68頁圖3-34漢代絲綢之路示意圖,下面的注記上出現龜茲(Qiūcí),這兩個字有注音。筆者認為這樣注音顯得不妥當,因為學生在閱讀教科書時,肯定會注意到第71頁是上的龜茲王城,而不太會注意到第68頁圖上的注記部分。
參考文獻: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商務印書館
《辭海》夏征農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第46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制定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第14頁
準噶爾噶廈
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中興中學 梁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