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真誠
摘? 要:科研宣傳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搞好科研宣傳工作,講好高校科研故事,對于高校營造良好科研生態、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弘揚科學精神、促進全民科學素養提升,意義重大。高校要著力從學術大師、團隊精神、突出成果等幾個方面挖掘抓取故事內容;要構建規范的科研宣傳管理方案,建設專業化科技宣傳人才隊伍,借助多媒體創新表達方式,主動把握社會熱點問題,弘揚主旋律、傳播科研正能量。
關鍵詞:高校科研;科研故事;科研宣傳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21-0021-03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1]。高校是科研創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講好高校科研故事,對讓大眾了解高校科研成果、體悟科研創新精神、提升科學素養,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影響力尤為重要。
一、講好高校科研故事的重要性
科研宣傳是新時代科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播先進科學文化,營造尊重人才、尊崇創新的輿論氛圍和良好科研生態,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講好高校科研故事,是提高大眾科學素養的需要
高校作為科研創新重地,在科研領域成就突出。根據2020年科技部發布的《2018年我國高等學校R&D活動統計分析》,高校R&D經費1457.9億元,發表SCI論文達到32萬篇,是全國SCI論文的85.1%[2]。對這些科研成果進行科普宣傳,是高校的使命所在,也是高校提升國內外影響力的需要。教育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2027號建議的答復中提到“教育部支持鼓勵高校依托實驗室資源申報科普基地,結合自身科研優勢,加強科普能力建設”。2020年9月,由上海理工大學主辦的公共安全多模態交互式公益科普集市,累計向3000余名市民宣傳了常用的公共安全知識,促進了大學前沿科研成果與科普教育宣傳的交叉融合,有力提高了市民安全意識和科學素養。
(二)講好高校科研故事,是創造良好科研生態的需要
高校中大批科研一線的優秀工作者,他們胸懷祖國、嚴謹治學、敢為人先,勇于創新,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意識與學術規范意識。宣傳好科研價值觀,有助于提升科研人員的學術道德水平,使其守住學術道德底線,克服功利思想,防止科研不端行為,養成良好的科研品德,堅持規范的學術行為。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為例,這位稻田里的守望者,畢生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他始終堅守在第一線搞育種,為實現“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不懈奮斗。這種精神極大感染并鼓勵了廣大科研人員。講好高校科研故事,能夠鼓勵廣大科研人員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潛心研究,促進科研健康發展,維護科學尊嚴與科研工作秩序,創造良好的科研生態[3]。
(三)講好高校科研故事,是促進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需要
高校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科研成果,是科研成果轉化的主體。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發布了《教育部 科技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教育部辦公廳隨后發布了《促進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計劃》,推動高校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前,在全媒體時代,面對信息傳播迅速且數據量巨大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媒體講好科研故事,主動實現更快、更新穎、更活潑、覆蓋面更廣泛的科研成果宣傳,有助于高校展現科技實力,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應用,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
二、講好高校科研故事的著力點
高校科研故事豐富多樣,可以從學術大師、團隊精神、突出成果等幾個方面重點挖掘故事內容。
(一)講好高校學術大師科學報國的科研故事
高校可挖掘學術大師的故事,向大眾展現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等精神品格,引導大眾凝聚智慧與力量,參與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事業中。清華大學一直用各種方式講述“兩彈”元勛鄧稼先的事跡,通過現代原創校園劇等各種新穎的方式頌揚老一輩科學家,將愛國精神、奉獻精神、科學精神詮釋得淋漓盡致;宣傳“一心為公”的施一公,這位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曾毅然辭掉美國教職、回國在清華大學全職工作,影響了一批批海外學者回到祖國。講好這些科研故事,深入挖掘學術大師的學術思想和精神財富,建設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是高校講好科研故事的重要著力點。
(二)講好高校科研團隊協同攻關的故事
2019年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指出,要大力弘揚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4]。打造大國重器,實現基礎科研創新,都離不開科研團隊。高校可從科研團隊入手,深入挖掘科研團隊面對重大科技難關勇于創新、團結協作、克服困難的精神。例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高校科技工作者在多個重要領域開展科研攻關,清華大學常智杰團隊研發的干細胞治療藥物,張林琦團隊研發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病毒載體的腺病毒疫苗和mRNA單克隆抗體藥物,董家鴻院士牽頭研發的“清華COVID-19智能防控系統”,程京院士團隊聯合博奧集團研發的核酸芯片試劑盒,都對疫情防控做出了重大貢獻。高校科研團隊協同攻關的故事是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攻堅克難的強大力量。
(三)講好高校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故事
高校科研成果極大地推動了重點領域的進展。通過宣傳高校科研成果,不僅能夠促進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增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更能夠讓大眾了解高校的科研現狀與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例如清華大學李路明教授團隊打破美國壟斷,突破腦起搏器核心技術,研制出全球首個10年可用的體外充電式變頻腦起搏器,在近20年領跑該領域,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充分展現了我國高校科研成果已在某些領域達到世界先列,從跟跑、并跑轉變為領跑。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潛心研究,在掃描隧道顯微學、表面物理、自旋電子學、拓撲絕緣量子態和高溫超導電性等領域內取得了突出成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等獎勵與榮譽,充分展現了我國基礎研究領域的實力和能力,讓世人側目。
三、講好高校科研故事的對策
高校應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挖掘、講好科研好故事,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5];加強科技宣傳人才隊伍和宣傳陣地建設,創新講好故事的方式方法,增強故事的時效性、針對性,讓高校科研故事真正能為大眾接受,使大眾感悟科研精神,感受學術力量。
(一)完善高校科研宣傳管理流程,講好高校科研故事
高校應完善高校科研宣傳體系,制定規范的科研宣傳管理方案。校級科研管理部門、宣傳部門和院系分管人員以及科研人員應建立健全信息流通渠道。科研人員應將科研成果及時通過信息流通渠道與校級職能部門分享,校級科研管理部門和宣傳部門及時發現并挖掘宣傳素材,討論確認宣傳內容,確定宣傳方式方法。高校還應積極拓展與國家和省市報刊、電視臺、網站、微博等其他社會媒體的合作關系,將科研故事整理完善后提供給媒體,借助合作網絡、提升科研宣傳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適當將科研宣傳納入績效考核,提升科研宣傳人員和部門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建設一支專業化科技宣傳人才隊伍,講好高校科研故事
科研宣傳人員不僅要有較高的新聞宣傳素養,更需要有敏銳的科學理念、深厚的科研知識底蘊。目前,高校科研人員、院校科研管理人員等雖有較好的科研知識背景,對科研技術和成果了解較為深入,但是缺乏新媒體宣傳的功底,在把握宣傳內容和方法上有所欠缺。因此,講好高校科研故事,需要有一支專業化的高素質科研宣傳人才隊伍,解決“誰來講”的問題。高校應定期對科研宣傳人員進行培訓,強化科研宣傳人員正確、準確講好科研故事的責任和意識,培養其掌握宣傳策劃、新媒體宣傳等多種技能,提升業務水平與能力。
(三)借助多媒體創新表達方式和手段,講好高校科研故事
當今已逐漸邁入全媒體時代,除傳統的紙質媒體、廣播、電視等平臺外,新增了移動終端、互聯網等多種載體,宣傳內容涵蓋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為人們打造視聽盛宴。高校要想講好科研故事,應當樹立全媒體宣傳意識,聯合機關職能部門和院系,通過學校和院系的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多種媒體平臺進行宣傳,增強宣傳效果,擴大傳播范圍;要根據平臺特點和主要受眾群體,調整科研故事的講述方式和內容側重,多角度講述。例如高校的微信公眾號可通過圖文形式介紹,抖音可通過短視頻的形式宣傳,兩者的受眾都較為廣泛,因此語言表達宜通俗易懂。網站受眾相對局限,一般多為科研相關人員,因此宣傳可更加深入、語言更加學術。
(四)主動把握社會熱點問題,講好高校科研故事
為講好高校科研故事,高校需主動把握社會熱點問題和重大事件,有針對性地策劃專題活動,如打造“最美科技工作者”“時代楷模”“大國工匠”等宣傳項目,增強科研故事的時效性,提高大眾的接受程度;講好科研領域典型人物的愛國奉獻精神,引發社會對高校科研工作者和科研成果的關注;對社會中出現的偽科學、假信息,及時主動應對,從科學角度分析辟謠,介紹相關最新科研成果,傳播正確信息。
參考文獻:
[1] 本書編寫組.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M]. 北京:學習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20:1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2018年我國高等學校R&D活動統計分析[EB/OL]. (2020-04-26). http://www.most. gov.cn/xxgk/ xinxifenlei/fdzdgknr/kjtjbg/kjtj2020/202004/P020200426610722656530.pdf
[3] 唐婷. 創造良好科研生態 讓青年科學家心無旁騖做研究[N]. 科技日報,2020-09-18.
[4] 新華網.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EB/OL]. (2019- 06-11).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6/11/c_1124609190.htm.
[5] 胡敏. 學思用貫通推動形成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輿論場[N]. 光明日報,2019-12-19.
(薦稿人:高云峰,清華大學先進技術院副院長,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