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鑫 張磊
【摘要】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 高蛋白、高脂肪、高嘌呤、高糖飲食日益增加,HUA和痛風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1]。近年來,中醫藥及相關治療痛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治療方法多樣化,使得中醫藥在治療痛風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通風的發病機制尚不確切,治療有限。筆者查閱了相關文獻,總結了近年來中醫藥對痛風的認識、病因病機、分期分型和中醫治療痛風的驗方、單味中藥的研究以及外治法的探索,為臨床治療和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痛風;中醫藥;綜述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rich material life, the diet with high protein, high fat, high purine and high sugar is increasing, and the prevalence of HUA and gout is also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1].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medicine and related treatment of gout has achieved good curative effect,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methods, so that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gout has a unique advantage. The pathogenesis of ventilation is uncertain and treatment is limited. The author reviewe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summarized the understanding, etiology, pathogenesis, class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gout in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 as well as the proven prescription for gout treatment in Chinese medicine, the study of single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exploration of external treatment,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and research.
Key words: g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view
【中圖分類號】R2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26-5328(2021)06-125-03
痛風是一種由單鈉尿酸鹽沉積所導致的晶體相關性的關節病,以及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減少引起的高尿酸血癥,屬于代謝性風濕病范疇。痛風的患者常常會伴發腎臟疾病,甚者可能出現關節、腎臟上的損害,而且常伴有高血壓病、高脂血癥、糖尿病、心血管相關疾病等[2]。痛風治療的目標是控制高尿酸血癥,促進組織中尿酸結晶的溶解,防止新晶體的形成,迅速緩解急性關節炎的發生,并治療相關并發癥。痛風在中醫屬于痹癥的范疇,有歷節,白虎病等之名,是指由于風寒濕熱等邪氣影響氣血的運行,痹阻經絡,引起骨骼、四肢關節、肌肉等部位發生疼痛、重著、酸楚、麻木,或關節活動不利、腫脹、僵硬、變形等癥狀的一種疾病。
中醫對此病的認識:
《素問》中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病,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張仲景《金匱要略·痙濕喝病脈證第二》:“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曰歷節”。朱丹溪《格致余論》云:“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后或涉水或立濕地……寒涼外搏,熱血得寒,汗濁凝滯,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于陽也。”明·張景岳《景岳全書》中認為:“今人所謂痛風也,蓋痹者閉也,以血氣為邪所閉,不得通行而病也。“痛風的表明古代醫家認為痛風多是由于風、寒、濕、熱、瘀所致。
病因病機:
國醫大師朱良春[3]將痛風冠名為:“濁瘀痹”。認為其主要病機為痰濕濁瘀阻滯筋脈骨節,影響氣血運行最終導致脾腎兩虛,因此治療上,治療上泄濁化瘀,補益脾腎。張琪教授[4]與濕熱、痰瘀相關。治療上淡滲利濕,清濁解毒,活血逐瘀為要,互相配合。閻小萍[5]等認總結的病因病機為:此病以脾腎兩虛為本,濕濁,瘀熱邪氣阻滯筋骨為標,本虛標實,所以應以調理脾腎、祛濕邪、清熱活血為治法。李振華教授[5]總結痛風發生的原因以脾腎功能失調為本,濕熱濁毒為標,故治療上健脾除濕,泄濁化瘀,清熱通絡。
分期分型辨治:
不同的醫家在分期分型方面各抒己見。方邦江教授[7]將痛風分為急性期和緩解期,急性期痰瘀多痹阻經絡,引起關節及關節周圍結節腫脹,輕者僅在四肢關節肌肉,重者可累及臟腑。間歇期多為脾腎虧虛。李中寧教授[8]將本病分為急性期和緩解期,急性期以濕熱邪氣壅阻經脈,氣血阻絡為要,方用四妙散加減。再根據濕熱毒的輕重程度,配伍不同的中藥。緩解期分為痰瘀互結和脾腎兩虛兩證,痰瘀互結型治療上以化痰行瘀,方用桃紅四物湯合二陳湯加減;脾腎兩虛型治療上補益脾腎,根據脾腎虧虛的偏重,補脾胃可用參苓白術散,補腎獨活寄生湯、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李教授還強調注重飲食與保持大便暢通的重要性。季兵[8]等將痛風分為急性期和間歇期,認為急性期發作時可見濕熱積結脾胃,濕熱毒素侵襲,痰濁之邪留滯于筋骨為先,自擬“痛風方”治療, 即四妙散加清熱涼血藥生地黃、玄參,活血藥當歸、牡丹皮,解毒通絡散結藥土茯苓、山慈菇,利尿化痰藥車前草、澤瀉,祛濕化痰通絡藥茯苓、木防己、忍冬藤,甘草調和諸藥。若間歇期以病程遷延不愈,長期損及陽氣,治以溫陽通痹,桂枝芍藥知母加減,并強調與疏肝同用。張炳厚教授[10]認為痛風是由于外邪入侵,先天稟賦不足再加上飲食不節三因說,將痛風分為急性發作期、間歇發作期、慢性穩定期和痛風晚期。急性發作期又根據風寒濕熱之邪不同,常選用當歸拈痛湯、宣痹湯、白虎加桂枝湯加減。若寒痹遷延不愈,久而化熱者, 則用桂枝芍藥知母加減,以溫經通脈, 并清郁熱。間歇發作期病因為痰濁濕毒, 凝滯于筋脈骨節者, 治以健脾泄濁,利濕化瘀, 可用四妙丸加利水滲濕藥茯苓、車前子,解毒通絡止痛藥土茯苓,甘草、化痰散結藥僵蠶、白芥子、石菖蒲,活血祛瘀通絡藥穿山甲、全蝎、當歸。慢性穩定期病情穩定,病因為脾虛濕盛、氣血不暢者, 常用薏苡仁湯加減,痛風晚期痹癥日久不愈,辨證為肝腎虧虛、氣血不足者, ?常用獨活寄生湯加減,張教授善用蟲蟻類藥,此類藥能內達臟腑,外通經絡,能通利經絡,透達關節。岳仁宋[11]將痛風分為急性期和緩解期。急性期痰濕瘀阻關節,急祛邪,方用四神煎加減。緩解期又分為陽虛寒凝、濕熱痹阻、脾腎兩虛證。分別選用烏頭湯加減、四妙散加減、升降散合獨活寄生湯加減,專方專藥方能取得良效。汲泓教授[11]根據痛風的癥狀特點, 將其分為急性發作期和臨床緩解期。急性發作期多為濕熱之邪痹阻所致, 多用藤類藥如:忍冬藤、絡石藤,紅藤等,再加上土茯苓,海桐皮、萆薢、虎杖等,治以通經絡,止痛。痛風緩解期可分為痰瘀互結、肝腎不足、脾胃虛弱和陽虛4種證型。此期虛實夾雜,擬定基礎方如下:黃芪、茯苓、澤瀉、大腹皮、桑白皮、白芍、雞血藤、威靈仙、女貞子、杜仲、牛膝、桑寄生、覆盆子,根據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則,各司其職。
自擬驗方:
曹東義教授[13]基于“濁毒”論,在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上,以泄濁解毒為主,總結出了自己的經驗方:“泄濁解毒方”,為:土茯苓、黃柏、澤瀉、萆薢、白花蛇舌草、黃芩、紅花、穿山龍、漏蘆、虎杖、白茅根。多選用解毒利濕活血之品。陸魏[13]總結江西省著名中醫陸志忠治療痛風患者的高頻藥物,處方組成如下:土茯苓、澤瀉、車前子、白茅根、姜黃、防己、生地、熟地、以達到奏清熱利濕, 通絡止痛利關節而解毒的療效。日常應用也需要堅持整體觀念, 辨證用藥, 關節紅腫、疼痛甚, 身熱口渴者可加牡丹皮、梔子;肢體困重可加萹蓄、萆薢;關節僵硬可加三七、川芎等。商憲敏教授[15]認為痛風是由于先天稟賦不足或飲食不節等,損害脾胃所致。脾胃失于健運,內生濕熱是其病因,氣血運行不暢,痹阻經絡是其病機,總結出治療痛風的經驗方-“痛風定痛湯”,藥物組成: 萆薢、秦艽、秦皮、虎杖、車前子、牛膝、山慈菇。方中萆薢、秦艽為君祛風除濕,秦皮、虎杖為臣清熱解毒燥濕,車前子、山慈菇為佐藥利尿通淋,消腫散結; 牛膝為使藥活血通絡,引血下行。臨床適用于以熱痹為主的患者,效果較好。馬中夫[15]認為濕濁痰瘀為標,脾腎兩虛為本,自擬“痛風靈湯”,藥物組成:車前子、穿心蓮、大黃、五苓散、徐長卿、丹皮、防己、獨活、益母草、丹參、延胡索。臨床選擇185例進行驗證,短期總有效率優于長期總有效率。
單味中藥研究:
土茯苓性甘、淡、平,具有解毒、除濕、通關節的作用。盧云武[17]為探討土茯苓對小鼠高尿酸血癥的治療機制,將40只雄性CR小鼠隨機分為空白組、模型組、別嘌醇陽性組、土茯苓組,每組10只。與空白組相比,模型組血清尿酸、肌酐顯著升高(P<001)。與模型組相比,土茯苓可顯著下調血清中尿酸、肌酐,上調白蛋白、血球比的水平(P<005或P<001),這說明土茯苓具有降低小鼠血尿酸水平的作用,因此臨床上常與土茯苓合用降低尿酸。
中成藥研究:
何彥[18]等讓短療程組20例高尿酸血癥患者短療程組(口服復方土茯苓顆粒)、長療程組(在短療程組治療基礎上,從第4個月開始10天為1個療程,療程之間間隔20天,再口服9個療程,劑量同短療程組,共治療12個月)20例和對照組(健康教育、低嘌呤飲食)。結果表明,短期治療組和長期治療組的血尿酸下降程度均優于對照組(P<0.05或P<0.01),且治療 12個月長療程組優于短療程組(P<0.05),短療程和長療程治療3個月的患者中醫癥狀均有改善(P<0.05或P<0.01),治療1年后長療程組仍可繼續改善上述癥狀。這表明復方土茯苓顆粒可有效降低高尿酸血癥患者血尿酸水平。
外治法治療:
1.針灸治療:
陳子清和聶斌[19]將寒濕痹阻型難治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對照組(口服西樂葆和碳酸氫鈉片)55例與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命門穴溫針灸)55例作比較,為期14天的治療。研究表明兩組的血尿酸,CRP和ESR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組下降優于對照組(P <0.05),有力的證明了命門穴溫針灸治療難治性濕痛性阻塞綜合征的痛風性關節炎有一定療效。何建平[20]將對照組(口服嘌呤醇片)44例痛風性關節炎患者與44例痛風性關節炎患者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針灸治療(選取受累較為嚴重部位的相應穴位))作比較,為期30天的治療。結果表明,治療1、2、3個療程后,研究組的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1β和白細胞介素-6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了針灸治療,搭配西醫常規治療,能夠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炎性反應,預防急性發作,提高生存質量。
2.中藥離子導入治療:
劉培[21]等對98例高尿酸痛風患者進行中藥離子導入及護理干預。研究表明,干預前后,患者比較體重指數、腰圍、血糖、健康飲食、在運動方面、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有顯著差異(P<0.05)。
目前,西醫治療痛風主要以抗炎止痛,堿化尿液,降低血尿酸為主,短期效果明顯,但長期服用會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中醫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基礎上,以分期分型為主導,以自擬驗方,中成藥和外治法為治療手段,使治療手段更具有多元化。但在系統的梳理文獻后,看到了以下不足:1)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對于痛風的中醫病名沒有統一,且缺少一致的分型,治則,和療效評價體系。2)專方驗方在臨床上發揮了個體化,多樣化治療的特點,但過于依賴臨床經驗,且對各醫家經驗沒有統一整理,不利于統一推廣。3)痛風的發作與日常飲食,生活習慣和方式息息相關,過于強調治療,而忽略了痛風相關疾病的健康知識教育與宣傳。針對以上不足,筆者做以下展望:1)各專家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盡可能達成共識,完善痛風的中醫辨證體系,制訂統一規范的診斷標準和療效評價標準。2)專方驗方在當代痛風的治療效果顯著,各年輕醫師應加強對各家名醫經驗整理,加速臨床推廣。3)擴大臨床樣本,在臨床療效研究的基礎上深入機制研究,機制的多樣化研究,建立系統評價標準目前存在一定的困難,可作為今后努力的目標。4)臨床醫師在進行規范化治療時,可進行健康教育宣傳,可以用互聯網,線上線下同步,加強社區全科醫生的健康知識宣傳的培養,使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減少復發的頻率。
【參考文獻】
[1] 李丹, 張劍勇. 痛風現代流行病學及降尿酸藥物研究進展[J]. 風濕病與關節炎, 2016,5(04):73-76.
[2] 曾小峰, 陳耀龍. 2016中國痛風診療指南[J]. 浙江醫學, 2017,39(21):1823-1832.
[3] 田華, 顧冬梅. 朱良春教授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經驗介紹[J]. 新中醫, 2010,42(09):132-133.
[4] 孫元瑩, 吳深濤, 王暴魁, 等. 張琪治療痛風經驗介紹[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07(05):378-379.
[5] 王建明, 張艷珍, 張英澤, 等. 從“虛、濁、熱、瘀”辨證痛風淺談[J].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2,35(06):376-378.
[6] 李沛, 郭會卿. 李振華治療痛風經驗[J]. 中醫雜志, 2010,51(10):875-876.
[7] 彭博, 方邦江, 鄧冬, 等. 方邦江教授治療痛風的經驗[J]. 吉林中醫藥, 2019,39(08):1001-1003.
[8] 陳巖松, 劉佳. 李中宇分期辨證治療痛風[J]. 實用中醫內科雜志, 2016,30(08):19-21.
[9] 伍慧慧, 楊李祺, 季兵. 分期治療痛風性關節炎中醫臨證思路探析[J]. 江蘇中醫藥, 2019,51(02):55-57.
[10] 王佳佳, 周杰, 段延萍, 等. 張炳厚教授治療難治性痛風的臨床經驗[J]. 中國醫藥導報, 2018,15(03):142-144.
[11] 龍新華, 岳仁宋, 周建龍, 等. 岳仁宋分期論治痛風經驗[J]. 湖南中醫雜志, 2018,34(01):37-38.
[12] 丁瑩, 汲泓. 汲泓教授治療痛風經驗總結[J]. 風濕病與關節炎, 2017,6(12):50-53.
[13] 王紅霞, 張相鵬, 曹東義. 曹東義教授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經驗[J]. 風濕病與關節炎, 2017,6(06):47-75.
[14] 陸巍. 經驗方治療痛風84例臨床觀察[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9,17(03):77-78.
[15] 高菁, 胡娟. 商憲敏教授治療痛風的臨床經驗[J]. 現代中醫臨床, 2016,23(01):1-4.
[16] 鄭培林. 馬中夫治療痛風經驗[J]. 遼寧中醫雜志, 2007(01):18.
[17] 盧云武. 土茯苓對小鼠高尿酸血癥的治療保護作用研究[J]. 醫學食療與健康, 2020,18(17):1-3.
[18] 張嫻嫻, 孫維峰, 侯燕, 等. 復方土茯苓顆粒治療高尿酸血癥40例隨機對照臨床觀察[J]. 中醫雜志, 2016,57(01):41-45.
[19] 陳子晴, 聶斌. 溫針灸命門穴治療寒濕痹阻型難治性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0,37(12):2365-2369.
[20] 何建平. 針灸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效果及對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J].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20,17(01):128-131.
[21] 汪麟, 晉婷, 劉培. 中藥離子導入及護理干預對高尿酸血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 中國中醫急癥, 2016,25(01):186-188.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齊鑫,1997.05,女,漢族,河南南陽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風濕免疫方向
通訊作者:張磊,1975.02,男,漢族,天津人,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風濕免疫方向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天津 ?30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