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奇
摘 要:信息技術在現代化教育中的普及和應用為小學語文協作學習模式的實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協作學習模式的應用實踐中需要學校、教師、家長以及學生等多方協同參與、共同完成。文章以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小學語文協作學習模式為對象,首先論述了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意義,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探索了基于信息技術背景的小學語文協作學習模式的應用問題。
關鍵詞:信息技術;個性化學習
在現在的學校課程設置中,語文課程可以說是所有課程教學的基礎。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教學中,雖然說教師所教授的內容只是都是比較基礎的知識,但是在小學生看來,在理解上,還是會存在著一定的難度。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通過一定的方式,幫助學生對課文知識內容進行理解,從而推動課程教學。其中通過分組協作學習模式,便能夠很好地達到這一教學目的。所謂的分組協作學習模式,實際上就是指教師在給學生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小組,并在小組內規定好分工,從而相互之間彼此協作,推動學生對于課程知識的理解,形成更好的課堂教學。然而在實際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如何運用好分組協作學習模式展開課程教學,則是需要教師自己認真探討和思考的問題。因此,本文將立足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對分組協作學習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展開研究。
一、構建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個性化識字學習模式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的融合,特別是運用計算機多媒體識字教學軟件(課件),學生可以通過這些軟件(課件)自主選擇學習生字,通過人機交互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檢查和自我提高。為此我們構建了“媒體激趣—自主識字—鞏固運用—拓展延伸”識字學習模式。以《四季》的識字學習為例:
(1)媒體激趣:首先利用多媒體出示秋天美麗的圖片,地里的莊稼就是禾,而成熟高粱的顏色紅紅火火合起來,就是秋字,學生欣賞著美麗的圖片,在這種情景中記住了生字,學生識字的欲望被極大地調動起來。
(2)自主識字:為了使學生更好掌握漢字的結構,制作課件時要充分顯示漢字的構字規律。如為了能更好地體現形聲字偏旁表義的特點,制作課件時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紅色。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很快就能找出這些字的異同點,自己總結出記住的方法。這樣,學生很容易地記住這些字,對識字就會越來越感興趣,并逐漸學會運用這一規律自己去識字。
(3)鞏固運用:學生識字以后,為加深學生的記憶,借助于多媒體把識字與學課文融為一體,在學課文中識字,在語境中進一步鞏固、理解、運用所學的字詞。有效的學習方法能大大地提高學習效率,信息技術輔助漢字教學,在潛移默化中教會學生多種識字方法,提高了識字能力。
(4)拓展延伸:學生認識了生字后,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學習知識的本領,引導他們去閱讀各類課外書籍,同時深化課內知識。利用有趣的兒童故事和朗朗上口的兒歌,讓學生聽一聽,讀一讀,在聽讀中拓展了學習內容,識記了更多課外的漢字。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含義及其一般步驟
信息技術和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本質在于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優化課堂教學形式和教學質量,通過應用信息技術教學方式,探索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方式,從而達到既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夠體現出學生主體地位的教育目的,構建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新型授課及學習模式,充分發揮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革新傳統課堂教學方式,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學習能力的培養落實到日常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基于信息技術背景的小學語文協作學習模式從教學設計層面分析主要分為學習平臺和資源的建設、構建新型教學環境以及創新課堂教學評價等幾部分內容,在具體教學應用中又分為以下幾個基本步驟:一是協作學習的目標設計。在協作學習的實踐活動中,根據課堂教學需要和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明確設計協作學習的目標。值得注意的是,協作學習的目標設計是系統性的,一般情況下都是將協作學習的總目標分成幾個子目標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實現協作學習的總目標。二是確定協作學習的內容。協作學習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在實踐應用過程中需要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合理選擇協作學習的模式,在明確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細化教學活動設計,最大化地實現協作學習的價值。三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合理劃分學習小組。協作學習模式通常是由課下自主學習和課內小組合作學習共同組成的。為了能夠充分發揮出學生合作學習的優勢,在課內合作學習的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促使學生在協作學習的過程中優勢互補,增強課程學習效果。
三、構建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個性化作文習作模式
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開發和應用,教師創設的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極大地提高了作文習作效率,優化了作文教學結構,促進了師生創新精神的發揚。為此,我們構建了“信息導說—自主習作—媒體評改—存盤上傳”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個性化習作模式。以《找春天》教學為例:
(1)信息導說:用多媒體展示春天的優美,讓學生討論春天的特征,準備寫哪些景物,繼而構思自己的習作。
(2)自主習作:課堂中老師播放優美的輕音樂,讓學生在優美的意境中展開想象的翅膀,用靈巧的小手敲擊著鍵盤,記錄下自己的奇思妙想。
(3)媒體評改:學生完成習作后,老師指導學生欣賞體會、討論修改等。并通過以不同顏色的修改,讓學生進行改前改后的比較,體會將習作寫具體的方法。
(4)存盤上傳:學生根據例文評改,對照自己的習作進行修改,定稿后讓學生存盤并上傳給教師,形成班級“習作集錦”。在濃厚興趣的指引下學習,學生學得輕松、自由,學生個性化學習得到充分發揮,學習效率得到極大提高。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的整合給學生個性化學習提供了更多的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方式和渠道。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蘇州市虎丘實驗小學校 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