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士林
項目:2019年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會課題“人文生態觀下粵港澳大灣區高職教育傳承地方文化的多元創新策略構建”的研究成果(GDGZ19Y047);2020年廣東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專項資金項目“‘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事務管理育人模式探究”研究成果(編號pdjh2020b1039)。
【摘要】區域經濟一體化,高等教育與世界教育的接軌,這些都給高校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但機遇的背后往往是更多的挑戰,很多高校都提出了要培養更多國際化的人才,但是,實際落實相關工作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針對上述情況,文章特別對現階段我國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問題的解決策略進行了具體探討,下文將對研究結果進行具體闡述。
【關鍵詞】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問題;對策
近年來,世界秩序和格局已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帶一路”對地方高校提出了新要求,地方高校應積極轉變辦學定位,由地方化走向國際化,由校地合作走向國際合作,但我國地方高校在定位轉向中面臨著教育國際化水平低,辦學特色虛無化或口號化,應用型教師隊伍匱乏等問題,地方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也就日趨重要。
一、國際化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
1.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
隨著經濟全球化,國家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各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加大,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會以不同的形式傳導到各個國家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系統上。近年來,我國高校通過吸收和借鑒國外優秀的人才培養經驗,促進了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國際化人才培養也提升了我國人力資源的國際化水平,有效補充了各領域的人才儲備,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貢獻顯著。國際化人才培養促進了我國在國際治理和國際市場中的地位提升。當前,國際化人才培養作為我國加入國際社會的重要一環,必須面對國際上復雜多變,甚至是不利的發展環境,這種趨勢愈發明顯。高質量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離不開良好的內外部環境,而錯綜復雜的外部因素無疑是我國需要面對的潛在風險之一。
2.多元意識形態的沖擊
東西方高等教育有著各自的發展歷程,教育理念的差異無疑會給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多元意識形態帶來沖擊。國際化人才培養需要共享國際上優秀的教育資源,借鑒先進的教育理念,而西方的發展大學是在宗教和王權的長期斗爭中建立起來的,西方大學理念中關于宗教和西方政治思想的內容難以避免地隱藏其中。歷史虛無主義、新聞自由、普世價值、公民社會等帶有西方宗教基因以及西方政治意識形態的長期滲透,是我國開展國際化人才培養過程中繞不開、躲不過的重大風險,必須加以高度重視。
3.尚待完善的內部環境
出國學習與校本國際化是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兩種方式,中外合作辦學則是當前各高校校本國際化普遍采用的模式,作為“不出國門的留學”,中外合作辦學可以滿足學生和家長的多樣化需求。近年來,中外合作辦學暴露出的問題廣受詬病。首先,是定位偏差。部分高校未能端正國際化的目的和動機,以合作辦學為營利手段,摒棄國際化人才培養初衷,商業化風險突出。其次,是內容偏差。對于國外課程、教材存在“拿來主義”,缺乏國外經驗與本土需求的有機結合,存在本國教育主權弱化風險。最后,是評價體系偏差。目前的評價體系不利于人才的個性化發展,加之高校自我監管能力有限,容易造成輸出的人才競爭能力不足,難以適應國際市場需求。要培養符合中國標準的國際化人才,必須合理有效地突破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內部困境。
二、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路徑
新時代背景下不斷變化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環境對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既要汲取過往的工作經驗,也要沿用適合當前工作環境的方式方法,更要積極探索符合國家發展需求且適合當代青年成長成才的培養方式。
1.以鮮明的思想理念為先導
一是明確國際化人才培養指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應聚焦這一根本任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黨對國際化人才培養工作的全面領導。國際化人才培養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將人才培養的思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緊密結合。二是明確培養理念。辦學理念是大學的辦學宗旨,是高校培養人才的愿景和指導原則。國際化人才培養理念的形成既需要開放包容的全球視野,又要求對本土情況有深度的理解,更需要結合時代發展以及院校特點進行創新。高校想要形成獨特的辦學理念,既需要長期的實踐經驗積累,也依賴于國際化人才的反哺。
三是明確風險化解思路。國際化人才培養面臨各類風險,諸多風險縱橫交錯,難以獨立化解。高校要密切關注新一代大學生的特征,緊跟國家人才培養政策,快速適應社會發展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變化,建立培養方案調整機制、協同育人機制,形成全面系統、綜合動態的風險化解思路。
2.以開辟培養陣地為基礎
一是深挖課堂陣地。高校應利用好國內和國際兩種資源對傳統課堂進行拓展延伸,橫向加強國際化實踐平臺搭建,設計與國際化人才培養機構和項目相配套的實踐環節,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和平臺為學生提供鍛煉機會。縱向合理引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培養學生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傳統“語言型”人才向“一專多能”的高標準國際化人才升級。
總之,世界的多元化發展、經濟的全球化,對我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面對的一個歷史事實是:我國高等教育是在借鑒和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中慢慢發展起來的。因此,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高校在解決國際化人才培養過程中遇到的各項問題時,切不可完全照搬西方其他高校的教育模式,一定要立足于自身實際情況,突顯出自身的辦學特色,走出一條別具特色的國際化人才培養之路,進而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悅涵.新時期國際化人才培養策略創新研究[J].管理觀察,2020(18):82-83.
[2]李雪花.“一帶一路”背景下河南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建設[J].人力資源,2020(12):12-14.
廣東行政職業學院 51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