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起步于小學,并將為學生一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應重視學生課前預習習慣的養成,以提高學習效率,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在本文中,筆者將從教學實踐入手,探索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課前預習習慣;培養途徑;有效方法
在剛進入小學的時候,部分學生沒有課前預習的意識和習慣,依賴于老師課堂上的講解和傳輸,缺乏主動學習。語文教學重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獨立在文本中進行思考和探索,以提升語文綜合能力和語文素養。因此,課前預習習慣應是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使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為學生的發展保駕護航。
一、指導方法,將預習放入導入環節
很多教師都會強調預習的重要性,但是在落實的時候難免發現,學生不知道應如何進行預習,僅僅將時間花費在瀏覽教材中,從而使預習無法達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先在導入環節中向學生介紹預習的基本方法,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預習方法,為養成課前學習習慣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學習古詩之前,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先讓學生瀏覽古詩,并對照著課下注釋初步對古詩的內容進行感受,將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畫出來,可以適當借助古詩詞辭典解決自己的疑問。學生發現,在進行了簡單的預習之后,自己對于古詩中的內容有了更加透徹的認識,并且能夠以自己的語言對古詩進行翻譯和表達,使學習效率實現了大幅度的提升。通過將預習納入到導入環節中,能夠讓教師對學生進行學習習慣的指導,讓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奠定良好的預習基礎。
二、養成習慣,將預習融入課后作業
小學生普遍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他們對于學習的態度比較隨意,僅僅按照教師的要求來完成作業,很少在課余時間主動對語文知識進行學習。教師可以將預習作業化,把預習內容融入課后作業,復習當天知識過后預習第二天的學習內容,逐步養成預習習慣。
在學生掌握了預習方法之后,教師可以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劃定需要預習的內容,讓學生對課文進行瀏覽,對需要掌握的生詞進行初步記憶,對課后練習題進行嘗試解決。當學生回到家中的時候,會主動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在潛移默化中養成預習的習慣。比如在學《牛郎織女(一)》之后,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可以對學生說:“明天我們繼續學習牛郎織女的故事,請同學們將《牛郎織女(二)》進行閱讀,看一看之后發生了什么事情,并嘗試使用自己的語言對牛郎織女的全部故事進行講解,看看誰是我們班的故事大王。”在教師布置作業之后,學生都深入到了課文中進行閱讀,讀懂了牛郎織女的故事,感受了他們的愛情,也知道了乞巧節的來歷。通過將預習環節融入到課后作業的方法,指引學生有意識地進行課前預習,逐步養成習慣。
三、檢查成果,將預習效果進行檢驗
不同的學生采用的預習方法不一樣,因此達到的效果也不同。教師應對學生的預習成果進行檢驗,不僅能夠為課堂新授做好充分的準備,還能夠讓學生從自己的表現中評估自己的預習有效性,并及時進行改進和調整,從而使預習更加貼合學生的需求,實現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
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檢驗學生預習成果,讓學生根據自己在預習中掌握的內容來進行回答。例如,在學習《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之前,我對學生提出了幾個問題:這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他們都非常希望能夠走出去看世界,但是最后一粒豆落到了哪里呢?它遇到了什么人呢?為什么小豌豆會讓小女孩這么快樂呢?在聽到問題的時候,有的學生能夠全部回答出來,但是有的學生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卻沒有印象。學生從問題中發現自己預習中存在的問題,沒有實現對課文內容的透徹掌握,自己應進行調整,希望能夠在下一次更快、更準確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相應地,教師可以根據學生預習情況的成果反饋,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著重講解大部分學生都未能掌握的內容,對于在預習中都已掌握的內容可以“蜻蜓點水”,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在語文教學中進行預習效果檢測,能夠讓學生及時找到自己在預習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從而能夠促進學生預習效率的提升。
總之,預習是學生受益終身的好習慣,不僅是學好語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其他學科學習效率提升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應重視小學階段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讓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預習方法,并且能夠及時對預習效果進行檢驗,使課前預習習慣成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小幫手”,帶領學生成為更加優秀的人才,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陳成章.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策略研究[J].文理導航(下旬),2021(01):46-47.
[2]郭歲俊.淺議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有效策略[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0(06):148+150.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第五小學 姚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