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農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農村住宅由分散散點式向集中社區式分布已成為一種趨勢,社區逐漸成為居民生產生活的重要載體。合理的農村社區空間布局規劃,對農村居住環境的改善,農民日常生活質量的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意義重大。本文從農村社會空間規劃的重要性出發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提出一些農村社區空間規劃的措施,供學者理論研究和規劃參考。
關鍵詞:農村社區;空間規劃;生態宜居;
聚焦“三農問題”是傳統農業大國黨和政府的工作重點。農村社區空間規劃對村民的居住環境、鄰里關系、生活質量、經濟發展的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鄉村振興戰略明確提出要實現農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的[1]。因此做好農村社區空間規劃的研究極具現實意義。
一、農村社區空間規劃的重要性
農村社區空間規劃是適應農村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1)農村社區空間規劃在總體布局上、功能實現上、村民住宅模式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都具有前瞻性和指導操作性意義。(2)以生態宜居的鄉村振興要求為指導,農村社區的建設要結合鄉村特色,符合生態環保的要求,建設具有現代化生活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宜居新型農村社區。(3)農村社區空間規劃可以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根據不同村莊的實際情況,在保證基本農田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科學選址,合理規劃農村社區中住宅、交通、廣場等布局,使每一寸土地都能被充分利用起來,減少土地資源的浪費。(4)做好農村社區空間規劃,提升居民生活質量,配置齊全的基本生活服務設施,建設完備的基礎設施。(5)農村社區空間規劃,引導農村成為以第一產業為主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社區文明高度發達的新農村。
二、當下農村社區建設中存在的不足
1.農村社區建設缺少規范化、專業化的規劃指南。我國農村社區建設是近年來鄉村經濟發展的新產物。相關學術研究較少,政府政策方面只有意見指導,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和專業性規劃指南。許多地方在規劃建設上缺少整體性、全局性、長遠性規劃,甚至認為農村社區就是城郊過度地帶。一些農村社區建成后不符合實際情況和全局規劃面臨拆除,極大的浪費了人財物;一些農村社區建設自發性強、布局分散,甚至存在著村民自己在宅基地的基礎上占用其他性質土地擴建的現象。農村社區建設亂象叢生,給政府工作帶來了極大障礙,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失農村社區建設法律法規和專業性、規范化的規劃指南。
2.農村社區建設中地域特征缺失。農村社區空間規劃上片面重視社區的物理形態和空間布局結構,而缺少對居民的生活習慣、風俗傳統、生產方式等無法量化或很難量化的因素進行考慮,造成社區居民的生活不便。農村社區建設成為政府的業績工程、面子工程。農村社區建設上都是整齊劃一的建筑物,千村一面,原有的村容村貌無處可尋。一些村莊古風古跡被現代化的娛樂設施取代,缺失鄉土氣息。鄰里關系逐漸淡化,文化底蘊缺少承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勞動力廉價的鄉村成為工廠、制造業內遷的首選之地,不少生態宜居的鄉村也成為縣城的衛星城。黨中央號召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鄉村振興的初衷是要建設自然風光優美、富有特色、生態宜居的現代新型農村,并非在農村地區進行工業化建設,走農村城市化的道路。
3.農村社區建設中公共空間尺度不合理。農村社區公共空間尺度是指在農村地域以農民日常生活行為所涉及的具體工作、閑暇、通勤活動為內容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周圍的空間場所[2]。農村社區建設中普遍存在公共空間尺度不合理現象,像居民住宅高度、文化廣場的大小、健身器材的配比缺少科學的調研,在建設中大多按照行政區域規劃,缺少對村莊面積、人口、自然情況的了解。人口集中的村莊基礎設施、器材不夠用,人口少的村莊基礎設施、器材大量閑置;依山傍水的村莊建設用地少,還要硬著頭皮去造大廣場,即破壞了生態也給基層工作帶來負擔等。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做好農村社區空間規劃的新措施
1.建立健全法律法規,編制農村社區建設規劃指南。以往法律法規重點關注農村的農業、經濟就業問題,缺少農村空間布局的關注。農村社區作為新興產物,關注度少之又少,法律法規有空白之處,許多農村社區問題解決缺少法律依據。做好農村社區建設的立法工作,將農村社區的“建、管、治”劃好法律紅線。各級政府應深入調研,了解農村實際情況,從整體布局、長遠著眼編制農村社區規劃指南。保證農業用地,尤其是基本農田用地為前提,以生態宜居為指導思想,尊重傳統鄉村文化,協調村民利益,科學布局,統一規劃。以農村社區建設這關鍵一環,帶動鄉村振興、創建美麗鄉村。
2.尊重原有村落布局,打造特色鮮明,生態宜居的鄉村社區。充分利用地域本身的特點和優勢,特別是一些具有文化遺產的農村地區,在社區塑造中注重歷史文脈的傳承。不能搞千村一面,大拆大建。要根據村落的地理地形特點和人文歷史環境,從整體上把握村莊的空間構造。對于村內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建筑物像:傳統中式建筑、祠堂等要加以保留,有條件的可以進行升級改造,將傳統優秀文化沿襲傳承下來,豐富社區內居民的精神文化。農村社區的建筑風格應與村莊自然歷史環境相吻合,不能特立獨行,不倫不類。通過“外借內造” 將社區住宅環境的均好性最大化。既要符合新型農村社區建造的標準改善村民居住環境,也要滿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農村社區不能是冰冷的建筑群體而是充滿活力和煙火氣息的家園。在新農村社區的規劃設計中,要妥善處理好鄉村自然環境、人文歷史和社會經濟三者之間的關系,打造特色鮮明,生態宜居的鄉村社區。
3.合理規劃,打造尺度適中的農村社區公共空間。新農村社區的公共空間建設上要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不同村莊、不同人群的條件并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因地制宜。在公共設施資源配置上要統籌兼顧和長期性該計劃將分階段、分階段執行[3]。充分考慮地形和外圍道路所界定的用地形態。整個社區規劃在建筑物高度、采光效果、綠化設施、道路豎向等方面充分考慮當地實情并做合理規劃。社區公共空間的建設還應留有余地,以滿足可預見的未來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四、總結
農村社區是伴隨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興產物,合理的農村社區空間布局規劃,對農村居住環境的改善,農民日常生活質量的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推動意義重大。農村社區空間規劃應具備整體性、全局性、長遠性。從宏觀層面看,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規,編制農村社區建設規劃指南。在微觀建設層面,要尊重原有村落布局,合理規劃,打造特色鮮明,公共空間尺度適中的的鄉村社區,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年1月
[2]應燕微. 新農村建設中公共空間現狀與規劃研究[J].科技信息,2011 年 32 期
[3]張華.村莊公共空間的建設與村民公共精神的發展——以張高村為個案[J].學術理論與探索,2007年第10期
作者簡介:鄔昌旺(1980.07—),性別:男,民族:漢,籍貫:河南固始,職稱:助理工程師,學歷:中專,研究方向:城建。
河南省固始縣自然資源局 河南 固始 46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