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良
摘要:高中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自身學習,還要關注社會的發展,肩負起責任來。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能夠升華學生的心靈,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思想政治課堂上,發揮學生的作用。教師在實踐探索中發現,連接現實生活、組織學生進行合作、鼓勵學生參與實踐,可以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幫助學生形成政治認同感,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讓學生擁有公眾參與的責任心,使學生擁有全面發展的平臺。
關鍵詞:課堂教學;滲透;公民意識教育;學生核心素養
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公民意識教育,引領學生形成核心素養,有助于學生明確自己的社會地位,了解自己的社會責任,知道怎樣貢獻自己的力量,為社會的發展而努力。學生在公民意識的引導下,會積極投身到社會活動中,樹立遠大的理想。
一、連接現實生活——培養學生政治認同感
現實生活,是學生開展一切活動的大本營,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活力,讓學生發現思想政治在生活中存在的印記。教師將生活元素融入思想政治課堂中,可以搭建起生活與思想政治的橋梁,讓學生了解公民的含義,知道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積極作用,進而培養學生的認同感。學生在生活的影響下,會自覺形成聯系生活的意識,站在生活的基礎上來理解公民的價值。由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公民意識教育,可以通過連接現實生活來培養學生政治認同感。但是,部分教師在生活教學中,缺乏與學生的溝通,使得教學案例脫離了學生實際,不僅沒能發揮原有的教學效果,反而引起了學生的反感。這就需要教師增加與學生互動的環節,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公民意識在生活中的應用與體現。諸如在學習“我國政府受人民的監督”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列舉生活中“市長熱線”“監督舉報平臺”等案例,向學生展示政府是如何接受人民監督的,讓學生理解黨的性質,跟隨黨的領導,一起為社會的發展、人民的幸福而努力。
二、組織學生合作——培養學生法治意識
合作,將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的連接在一起,開闊了人們的眼界,豐富了人們的行為方式,使人們擁有了雙贏的機會。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組織學生合作,將學生融合在一起,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溝通平臺,向學生傳播法律知識,促使學生討論,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加快學生法治意識的形成。學生在合作中,會了解自己的學習優勢,學習他人的長處,找到繼續努力的方向,擁有互相尊重、主動交流的合作習慣。由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公民意識教育,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合作來培養學生法治意識。但是,部分教師在學生合作的時候,沒有綜合學生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分組,導致學生合作質量不高,難以發揮自己的優勢。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合作的時候,結合學生的情況來對學生進行小組劃分,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小組中,獲得展現自己的機會。諸如在組織學生圍繞“網貸”這一社會話題進行討論的時候,教師可以按照同組異質的原則組織學生合作,讓學生了解網貸的表現,知道網貸涉及的相關法律,能夠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形成法治意識。
三、鼓勵學生實踐——培養學生公眾參與意識
學生是課堂的主要參與者,是實踐的主體。教師在培養學生公民意識的時候,要督促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利用課堂所學知識來展示自己對公民的理解,使用公民身份,參與社會事務。學生在實踐參與中,會獲得學習的自信,扎實自己的學習基礎,了解公眾參與的實際意義,成為實踐的主體。由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公民意識教育,可以通過鼓勵學生實踐來培養學生公眾參與意識。但是,部分教師在學生實踐的過程中,喜歡干擾學生,阻礙了學生自主性的發展,影響了學生的實踐效果。這就需要教師相信學生,為學生提供施展才華的平臺,增強學生公眾參與的意識和能力。諸如在學習“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實踐,讓學生調查不同身份的人獲取收入的方式,了解人們在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理解我國按勞分配的意義,樹立公眾參與的意識。學生在實踐中,會發現自己的學習優勢,掌握課堂學習技能,理解公眾參與的作用,擁有公眾參與的習慣。
總之,本文通過連接現實生活,培養了學生政治認同感;組織學生合作,培養了學生法治意識;鼓勵學生實踐,培養了學生公眾參與意識。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對公民的認識有了深刻的印象,了解了公民意識存在的積極意義,明確了自己的社會責任,熟悉了核心素養的內容,提高了思想政治學習的水平。教師在培養學生公民意識的過程中,與學生進行了積極的溝通,了解了學生的學習現狀,完善了學生的價值觀念,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曉娟.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18(11):123-124.
[2]張琴.人本主義視角下高中政治課堂公民教育方式淺析[J].新課程導學,2018(36):52.
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