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帶有時代印記的新興框式結構“報復性××”進入人們的視野。在高頻使用過程中,“報復性”一詞“求得補償”的含義占據了主導地位。與此同時,變項“××”也突破原來的證券期貨領域并呈現出泛化的態勢。在句法功能、語義特征分析的基礎上,文章分別從特殊時代的社會背景、網絡媒介的強力助推、求新求異的表達需求等三個角度對新興框式結構“報復性××”的流行原因作了探討。
【關鍵詞】“報復性××”;句法功能;語義特征;流行因素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8-0127-02
一、引言
2020年春節,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億萬人民的心,在全國人民尤其是廣大醫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疫情期間,一類新興表達“報復性××”頻頻出現在各種主流報刊媒體上。比如:
(1)隨著國內疫情的有效控制,時隔十年又恢復的五一長假,讓“報復性消費”的聲音不絕于耳。(《中國周刊》2020年4月30日)
(2)南京所有景點限時免費開放,整整48家,旅游最佳觀賞期;各地醫護人員免費游黃山等等,或成“報復性旅游”的推動力。(新浪微博,2020年4月7日)
邵敬敏(2008)指出,框式結構是指前后有兩個不連貫的詞語相互照應,相互依存,形成一個框架式結構,具有特殊的語法意義和特定的語用功能,如果去除其中一個,該結構便會散架;使用起來,只要往空缺處填裝合適的詞語就可以了,這比起臨時組合的短語結構具有某些特殊的優勢。[1]結構形式和使用頻率看,上述例子中的“報復性××”就是一個典型的新興框式結構。
二、“報復性××”的句法功能和變項“××”的構成
(一)“報復性××”的句法功能
通過考察北京語言大學BBC語料庫和各大網絡平臺,可以發現,“報復性××”的句法功能呈現多樣化的特征。從句法分布情況看,“報復性××”可以充當主語、謂語、賓語和定語。
1.充當主語。例如:
(3)報復性旅游真的來了!雖然距離國慶假期尚有20天,但游客出游熱情已經格外高漲。(《證券日報》2020年9月11日)
2.充當賓語。例如:
(4)此前積壓的旅游消費需求可能集中釋放,旅游市場或出現一輪“報復性”增長。(《人民日報》2020年9月21日)
3.充當謂語。例如:
(5)4月2日,國際油價報復性反彈,ICE布油和NYMEX原油雙雙漲超10%。(《中國證券報》2020年4月2日)
4.充當定語。例如:
(6)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疫情形勢的逐漸向好,書業當中則出現了“報復性生產”的現象。(澎湃新聞,2020年9月23日)
(二)變項“××”的構成
實際語料顯示,能進入“報復性××”這一結構中空槽部分的語法單位不僅有詞,還有短語。
1.動詞
查檢語料,發現“報復性××”中的動詞“××”最初僅限于證券期貨行業的一些專業術語,如“漲價”“下跌”“上漲”“增長”和“反彈”等,疫情期間,“××”突破了原來的證券期貨領域的束縛,在語言類推的強大作用下,更多的動詞也可以充當“××”,如“消費、旅游、讀書、營業、復工、健身”等。請看:
(7)近期,各大綜藝節目仿佛都有郭麒麟的身影,網友不禁感嘆大林子這么拼,這是報復性復工啊。(新浪網,2020年5月28日)
2.名詞
(8)此外,到了今年下半年,無論是中國還是歐美發達經濟體,報復性需求都會回落。(《新京報》2020年8月6日)
從收集的語料看,能進入“××”的不管是動詞還是名詞,都是以雙音節為主。譬如,“結婚”“買房”“事件”等。
3.短語
(9)疫情過后,讓我們“報復性”熱愛生活。(澎湃新聞,2020年3月9日)
能夠進入該結構的短語以動賓短語為主,如上所舉“熱愛生活”等,還會有個別的主謂短語,如“資產配置”,連謂短語也可以充當“××”,如“投資炒房”。
綜上,空槽“××”不僅可以填充動詞、名詞,還可以填充主謂短語、連謂短語等復雜性成分,體現出強大的吸納能力。
三、“報復性”的語義特征
要全面認識“報復性××”一族新詞語,首先要探討常項“報復性”的語義特征及其語義重心的轉變。
“報復性”是由詞根“報復”和名詞性后綴“性”組成的附加式合成詞,顯然它的語義重心在于詞根。《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將“報復”解釋為:打擊批評自己或損害自己利益的人。[2]這一解釋說明該詞的主要語義特征是[+回擊]。譬如,“報復性措施”“報復性制裁”“報復性打擊”等。
當前,高頻出現的“報復性××”中“報復”的含義又發生了什么變化呢?仔細考察新興框式結構“報復性××”,不難發現其中的“報復”在語義上已悄然發生遷移:基于原有的“回擊”意義,轉而表示“求得某種心理補償”。例如“報復性熬夜”指的是白天過得不好或者過得不滿足,便想在夜晚找到補償。所以,此時“報復性”的語義重心由“回擊”轉到了“求得補償”,隨即占據了主導地位。當下流行的“報復性消費”,指疫情期間宅家近兩個月,不能出去吃喝玩樂,人們的消費欲望受到了限制,因此想要在疫情結束后迫不及待地進行瘋狂消費,希望得到心理上的補償。
四、“報復性××”的流行因素
(一)特殊時代的社會背景
眾所周知,語言現象和社會發展變化息息相關。一個詞的流行、一種表達方式的廣泛使用往往與當下的社會背景有著緊密的聯系。抗擊新冠病毒性肺炎疫情刻不容緩,疫情不僅讓城市按下暫停鍵,而且讓眾人的生活缺少了往日的歡愉。隨著疫情的逐步平穩,人們的生活漸漸恢復到了正常狀態,內心的緊張和不安也開始慢慢消散。疫情過后求得補償的心理開始不斷萌生。俗話說“言為心聲”,“報復性××”這一語言形式就成了人們消解心中因疫情而產生的壓抑情緒的承載體,體現出說話人強烈的主觀性。沈家煊(2001)認為:主觀性是指語言的這樣一種特性,即在話語中多多少少總是含有說話人“自我”的表現成分。也就是說,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度和感情,從而在話語中留下自我的印記。[3]例如“報復性旅游”明顯帶有說話人強烈的主觀性。受疫情影響,人們足不出戶,原有的旅游計劃被打亂。如今恢復出行,大家紛紛選擇出游來彌補因疫情而錯過的旅行。因此,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報復性××”成為人們情感宣泄的一種有效方式,符合大眾的求償心理,成為語言使用者釋放內心情緒的出口和心靈撫慰的平臺。
(二)網絡媒介的強力助推
網絡媒介的強力助推也是“報復性××”表達流行的重要原因。由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信息傳播具有快捷性、開放性以及超時空性的特點。微博熱搜“疫情過后要做的第一件事”,訪問量高達四億多,再加上同時期的微信公眾號、朋友圈等網絡社交平臺強有力的助推作用,短時間內“報復性××”迅速躥紅。究其原因,框式結構中的變項“××”充分滿足了語言使用者多樣化的表達需求,根據語境的不同填充不同的詞語,最大限度地展現出框式結構的生成能力,激發了廣大民眾的創造熱情,因而被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并廣泛復制和傳播,使用上呈現出井噴狀態。
(三)求新求異的表達需求
在防控疫情過程中,當人們從忙碌而充實的快節奏生活一下子變為悠閑而沒有目標的居家隔離生活,各種不適瞬間來襲,疫情防控平穩過后想要求得補償的心理無以復加,因此在表達上選擇了程度之深、之重的“報復性”一詞。除包含有說話人的主觀性外,新興框式結構“報復性××”在“量”的表達方面也有一定的體現。李宇明(2000)認為,語言世界的量范疇中有客觀量和主觀量的區分。人們在對量進行表述時,往往會帶有對量的主觀評價,或認為這個量是 “大量”,或認為這個量是“小量”。其中帶有主觀評價的量是“主觀量”,不帶有主觀評價的量是“客觀量”。[4]顯然“報復性”一詞包含有說話人主觀情感的“量”,而且是一種主觀大量甚至是一種過度量,超過了普通社會認知水平的限度。“報復性”所表達的補償量要明顯高于像“恢復性”等詞所蘊含的一般量,其表達創新度明顯優于“瘋狂性”“放肆性”等詞。因此,在眾多表達釋放壓力和擺脫約束的表達方式中,兼具固定性和靈活性的框架式結構“報復性××”脫穎而出,成為人們表達“求得心理補償”含義的最佳載體,進而躋身當代漢語中流行語的新寵一族。
綜上所述,新興框式結構“報復性××”句法結構功能多樣,而且該結構中的變項“××”的語法單位也比較豐富,并呈現逐步泛化的趨勢。同時“報復性”的語義重心已經由原來的“回擊”轉向“求得心理補償”,這一語義重心的轉變以及這種表達的流行離不開所處的社會背景、網絡媒介的傳播和人們求新求異的表達需求。當然,求得補償的心理無可厚非,但是要做到適度“報復”、理性“補償”,對于那些因“報復性運動”而受傷、“報復性吃喝”而住院等現象,并不提倡。
參考文獻:
[1]邵敬敏.“連A也/都B”框式結構及其框式化特點[J].語言科學,2008,(4).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大詞典(第7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3]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
[4]李宇明.漢語量范疇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任一豐,女,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現代漢語語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