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青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3-005-02
摘? 要? 在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偉大復興的歷史背景下,重拾與傳承體育非物質文化,探索其中的體育價值和文化內涵顯得尤為重要。南社秋千作為一項具有千年歷史的文化遺產項目,具有豐富村民業余生活、營造村民良好人文風貌、傳承鄉土文化和增強文化自信等作用。但目前南社秋千還存在文化內涵挖掘不深,綁縛技術傳承過程中年輕人積極性不高,宣傳方式方法不完善等問題。為此,應采取將秋千技藝的傳承與保護納入當地建設的整體規劃之中、整合當地的秋千資源、立足文化自信、結合新興技術等措施來共同保護和開發南社秋千活動。
關鍵詞? 非物質物化遺產? 南社秋千? 傳承與保護
南社秋千在渭南市合陽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宋代《事物紀原》一書中,記載著在漢武帝時期就有了秋千,距今已有了2100多年歷史,它的產生與合陽有關武帝山的傳說基本吻合,可見。南社秋千歷史之悠久,在2011年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有關于南社秋千的傳說不盡相同,其中主要的傳說有以下兩個。第一個是雷簡夫(1001—1067,字太簡,今陜西合陽縣城關鎮雷家洼村人)曾經在四川為官,在四川見過許多不同種類的秋千,衣錦還鄉后,他向當地村民說起“蕩秋千”的樂趣,人們便按照他所說的樣貌摸索著綁縛。后來,住在南社一代的后裔不斷地加工改進,同時注入自己的創造,才得以逐漸發展成為著名的南社秋千。第二個是傳說在商末周初,洽川的莘野村出了一位美女——太姒。周文王在聽說太姒的美貌之后便到洽川尋找,最終在古晉墟南秋千下相識。從此之后,“南社秋千”便成為“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代佳話的見證地。
從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角度看,南社秋千具有健身功能、競技功能、娛樂功能、觀賞功能和教育功能,探索南社秋千其中的體育價值與文化內涵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極具意義。下面筆者將試從南社秋千的作用、存在問題、建議對策三個方面淺析這一非物質文化項目。
一、南社秋千的體育價值與文化內涵
南社村的秋千以歷史悠久、種類多樣、風格獨具名聞遐邇,堪稱中國民間體育競技活動中的一枝奇葩。被譽為“華夏一絕”的南社秋千,主要具有豐富村民業余生活、營造良好人文風貌、增強文化自信的作用。
(一)豐富村民業余生活,促進村民身體健康
南社秋千是農耕文明的產物,發揮著豐富當地村民業余生活作用。南社村民在每年清明節前都會積極參與到秋千的綁縛工作之中。清明節時,村中人更是齊聚一堂,整個村子因秋千而歡樂,人們的生活也因秋千而充實。
南社秋千作為一項體育活動,充分發揮了其促進人的身體素質發展的作用。從類型上南社秋千可分為門式秋、天平秋、狀元秋、輪兒秋、過梁秋等多種形式,每一類型的秋千的參與形態都有所不同,如過梁秋。參與過梁秋時,會同時坐上四個人,人時而升在頂端,時而垂在下方,時而吊在半空,但不管處于何種位置,自有小橫梁上的鐵環轉動,人始終保持坐姿,有升有降,時高時低。顯而易見,無論參與到何種類型的秋千之中,對參與者的身心健康都有促進作用。
(二)增強村民人際交往,營造良好人文風貌
南社秋千這項傳承千年的民俗活動在它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造就了南社人獨有的精神傳統和人文性格,因此南社秋千文化對增強南社村的凝聚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千百年來,每到清明或者農歷四月初一,南社村民都會自發造秋千、蕩秋千。南社每年的清明節,村里村外,無論老少,都會參與到秋千活動之中,希望“蕩秋千”可以驅邪祈福。相傳在舊時社會,婦女足不出戶的封建傳統思想在這一天也會被打破,她們可自由加入蕩秋千活動中。這對當時及后來的女性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促進作用。
(三)傳承鄉土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南社秋千是農耕文明的產物,所用器具一般取材于農具。南社秋千就地取材,把普通農具運用于秋千的綁縛過程。木柱是農村打墻用的“桿”,木椽則是打墻的“板”。秋千繩是勒麥車的勒繩和牛套繩,綁扎的繩是把子繩。大車轱轆、大車軸、碌碡、牛軛斗、轅環都是農村常見的農具或挽具,連大車尾巴上的車鈴和牲口脖子上的串鈴也都成了秋千架上的輔助物。
南社秋千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和民間戲曲、社火、傳統賽會等傳統民俗結合起來。秋千把大家的心聚攏到一起,形成了南社獨有的“秋千精神”,形成了構建南社文化認同和社會治理的重要資源。
二、南社秋千傳承與發展存在問題
南社秋千是寶貴的體育非物質文化資源,在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過程中重拾秋千精神顯得尤為重要。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角度來說,南社秋千的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南社秋千中的文化內涵被忽視
人們所熟悉的秋千,其設施和綁縛技術都比較簡單,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這類秋千富有現代社會的智慧,可以供人們進行休閑、娛樂,其常見于公園、景區等戶外場所,大人可以輔助孩子進行玩耍,情侶可以一起“蕩秋千”,從而增加彼此之間的感情。現代的秋千與南社秋千無論從搭建技藝還是文化內涵都極為不同。南社秋千谷在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忽視了本地秋千的歷史淵源與精神文化。“南社秋千谷”在每一類秋千旁雖然都立有此類秋千的簡介,但對其文化內涵的挖掘是遠遠不夠。如果缺乏文化的根基,秋千谷在未來的發展之路注定將阻礙重重。
(二)綁縛技術的保護與傳承難度大
南社秋千看似是將農具簡單的捆綁在一起,但實際上其中的綁縛技術堪稱一絕。南社秋千的綁縛技術凝聚著古往今來傳承人的心血與智慧,老一代的傳承人已經將其爛熟于心。但因文化限制,其技術一無圖紙,二無文本,只能依靠口述心記得方式來傳承。目前南社村大量年輕勞動力都外出務工或學習,參與南社秋千谷規劃、建設活動中的人群以老年人為主。雖然老一代傳承人熱心推動南社秋千的傳承與發展,但年輕人參與其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較低。特別是傳統秋千的綁縛技術,村里的年輕人并沒有意識到它所代表的是傳統民間技藝的瑰寶,這無疑對此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造成了困難。
(三)南社秋千宣傳力量欠缺
在有關于南社秋千宣傳方面,雖然當地政府和村民對南社秋千實物進行了良好地保存,但缺少對照片和視頻的編輯和整理,使得照片和視頻資料的利用率較差。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技術已經在我國各個領域中充分利用,并因為網絡其信息傳播快且易獲取的特點,深受廣大群眾的擁護和喜愛。網絡宣傳無疑是民俗活動宣傳的有效途徑之一,但南社秋千卻沒有充分利用宣傳,特別是在疫情之后,在互聯網幾乎難以搜索到有關南社秋千的新聞動態。南社秋千網,其采取的宣傳方式多以靜態為主,缺少對新技術的應用,使得南社秋千網站質量較低,并不能達到吸引人們關注的目的。
三、南社秋千的保護與開發對策
南社村的秋千歷經數代,依舊可以保持得如此完整實屬幸事,為了克服發展上的阻礙,使南社秋千走向全省、全國、乃至世界,更好地為中民族文化偉大復興作出貢獻,特提出以下幾點措施。
(一)立足文化自信,為傳承和保護奠定基礎
“人在一起,心在一起,勁凝在一起”的精神,是祖祖輩輩從秋千活動中凝練的“秋千精神”,這種精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所特有的。南社秋千作為一種民俗體育,在宣傳上應當以民族體育文化為基礎。
南社秋千是老百姓自己的佳作,它融農耕文化、黃土文化、民間風情于一爐,集群眾的智慧、文化素養、美好愿望于一體[1]。南社村民搭建的每一類秋千都有著深厚的寓意,如三狀元秋就有著它獨有的寓意,相傳有著“蕩了三狀元,名次排在先”的說法。南社秋千谷在規劃發展中應該將秋千文化的挖掘列于首位,南社的“秋千精神”只有根深蒂固于南社,才能走的更遠。
(二)傳承轉化,對傳承技藝進行數字化保護
隨數字技術普及,大眾健身意識覺醒,使體育非遺數字化傳播顯現出巨大發展潛力。為此應緊握時機,探尋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體育非遺數字化傳播的創新發展之路[2]。
數字化保護不僅僅是簡單地整理、記錄、編輯、出版秋千谷現有的秋千實物及綁縛技術,更是需要投入更多的財力與人力,才能實現南社秋千活態性。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具有技術的復雜性,但其保存非遺的完整性是目前較好的方式,年輕人也可以用自己的喜歡的方式參與到秋千活動及秋千綁縛之中,如VR實景體驗。
(三)借助現代技術,提升秋千文化的傳播力
歷經此次疫情,南社秋千的發展遭受嚴重創傷,同時也為南社秋千的傳播與發展創造了新的思路。傳統的靜態宣傳,已經不能滿足其發展需求。
1986年2月,國家體委制將秋千列為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3]。南社秋千也可以將民俗與體育相結合,充分宣傳發揚其競技性、觀賞性,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秋千運動之中。秋千活動中的趣味性只有通過動態才能充分展示,南社秋千網站應實時更新秋千谷的動態,使動畫和視頻的形式占據宣傳的主導。
四、結語
南社村的秋千文化歷經千年的凝聚,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認識南社秋千體育價值與文化內涵有著弘揚體育精神、塑造全民健身、增強人民體質等方面的價值。立足文化自信,以南社的秋千精神為根基,增加南社秋千的傳承與保護,使南社秋千取之用民,用之于民,打造具有文化底蘊的南社秋千谷,是我們研究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與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合陽縣人們政府網.南社秋千與秋千精神.[EB/OL].2008-05-18.http://www.heyang.gov.cn/info/1124/49827.htm.
[2]鄭奧成,鄭家鯤,王學彬.后疫情時代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現實挑戰與推進路向[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1,41(01):57-61.
[3]李永杰.對中國朝鮮族傳統體育形成與發展的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