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斐 邢艷秋
中圖分類號:G853?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3-061-01
摘? 要? 跆拳道是以腿為主,以手為輔的搏擊性運動。跆拳道結合體育、教育、心理學、哲學等領域是體育、娛樂、藝術相結合的綜合反映,現在已經受到多數青少年的喜愛。本文結合跆拳道訓練的相關經驗,對跆拳道運動員的體能訓練方法進行分析。
關鍵詞? 跆拳道運動員? 青少年? 體能訓練
跆拳道以“始于禮,終于禮”的武道精神為基礎,深受廣大青少年的喜愛。隨著跆拳道運動的普及和訓練水平的提高,對運動員訓練的科學性越來越受到重視。而當前跆拳道運動員訓練中,由于往往對體能訓練的重視不足,導致運動員綜合素質達不到訓練要求。因此,有必要從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的體能訓練思路和方法入手,對跆拳道訓練策略進行深入探究。
一、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體能訓練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科學認知
跆拳道作為一項武術運動,體能是保證訓練效果的基礎。但是,受到傳統理念的影響,部分跆拳道教練員及運動員都忽略了體能訓練,過多的將訓練重點放在技術上。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相對于技巧訓練,體能訓練過程相對枯燥,同時需要長期堅持才能看到訓練效果。而跆拳道運動員作為立志于在該運動領域內深耕的人員,需要在體能方面奠定扎實的基礎,否則將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住運動員進步的上限。
(二)缺乏科學的訓練計劃
如前文所述,體能訓練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同時還要考慮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的實際身體情況。但是,部分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雖然知道體能訓練的重要性,但是在訓練方法上缺乏科學性,如盲目訓練、過度訓練。如此不僅不能提升身體素質,甚至還可能誘發身體損傷。
二、青少年在跆拳道運動員體能訓練優化策略
(一)制定科學的訓練計劃
青少年跆拳道訓練員及運動員本身需要深刻認識到體能訓練對其身體素質、運動能力及身體協調性的重要性,然后再在此基礎上制定一套適合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的體能訓練計劃,由此循序漸進地助其提升身體素質。
例如,教練可在每堂課上安排基本的放松訓練、各身體部位的針對性訓練以及針對整體體能的有氧訓練和無氧訓練。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跆拳道運動員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都要充分做好準備活動,以緩解訓練之后的肌肉酸痛或是引發肌肉損傷問題。而針對各個部位的體能訓練可以和跆拳道基礎技術動作結合起來,包括踢腿、揮拳等,逐步加強到跳踢、沖鋒跳等。最后,在整堂課中加入約15%左右的無氧訓練,用于提升運動員的肺活量、核心力量及耐力等。
(二)豐富體能訓練方法
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的體能訓練需要在常規化訓練中采取豐富的、趣味的方式進行,以激發運動員的參與興趣。例如,可以利用各類道具,將跆拳道基礎動作訓練和體能訓練結合起來,或是采取運動員之間的互動訓練方法來增強訓練的交互性等。
需要注意的是,跆拳道的基本規范是要建立一個理想的動作、動力定型。其中主要包括理想條件和理想動作。在比賽的環節中,由于動作的起點具有一定的差異,攻擊的對象和性質差異比較大,動作的距離、角度和方向有很大的差別。如果要想擊中對方,對動作就要做出適當調整。鑒于此,在平時的訓練中應完善相關的技術規范,并結合比賽的實際情況,在基本動作規范完善的基礎上按照相應的原則進行訓練。
(三)構建科學的訓練結構
競技跆拳道看重的是勝與負,勝負則取決于運動員在競技環境中的綜合素質表現。為此,在進行跆拳道訓練中應該完善相關的體系,對運動員的競技能力進行合理分析,從而客觀反映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分析時,應根據運動員整體的活動方式分成心理活動和生理活動兩個訓練部分。心理活動訓練主要是訓練他們的心理素質,在比賽中運動員可以從容處理各項動作。生理活動則是對運動員的技能進行訓練,使運動員掌握嫻熟的動作技能,完善運動員的體能訓練,使他們可以出色完成比賽。
所以進行跆拳道訓練中,教練要完善對運動員技能、體能、智力和心理的訓練。在進行運動員智力的訓練環節中,能確保運動員的智力可以調配他們的技能,提升運動員的體能,確保他們的體能可以為技能訓練提供更多保障。心理是技能訓練的調節方式,整個運動都是通過技能展示出來的。運動員在接受了智能、體能和心理三個系統的訓練后,即可確保運動員的技能形成一個完善的系統。所以在進行跆拳道訓練的環節中,技能訓練非常的必要。運動員的智力訓練、體能訓練和心理訓練都服務于技能的訓練。教練在進行運動員訓練的環節中應該確保運動員的心理、智力和體能可以均衡的發展。
三、結語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在進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環節中,青少年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時期是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身體素質的增強離不開運動訓練。為了做好我國跆拳道后備人才的儲備工作,應從青少年著手,落實好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的訓練。
參考文獻:
[1]梁海.競技體校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訓練方法研究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31):225.
[2]錢林.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訓練初期應注意的問題探討[J].武術研究,2017(03):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