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瑛
中圖分類號:G841?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3-044-02
摘? 要? 籃球運動在我國廣受歡迎,參與人數眾多,但是近年來我國競技籃球成績較差,特別是在2019年的籃球世界杯中的表現讓很多球迷失望。為了更好地推動籃球運動發展,特對2019年籃球世界杯比賽中我國球員的運球突破技術進行分析,以期為我國運動員的運球突破技術的提升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 男子籃球? 突破技術? 籃球世界杯? 運球突破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獻資料法、錄像觀察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2019年男子籃球世界杯中國隊隊員的運球突破技術使用情況進行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一)2019年男子籃球世界杯中國隊運球突破技術的整體情況分析
1.突破技術運用情況分析
通過表1不難看出,在比賽過程中運動員的突破技術使用成功率并不是非常高,需要進一步提升運動員的突破技術能力提升。
2.運球突破助攻與造犯規能力分析
通過表2可見,在2019年男子籃球世界杯中中國隊隊員突破助攻與次數比例和無效次數基本持平,可見運球突破中無效次數比例較高,這也說明了運動員在個人能力方面以及掩護方面的能力需要進一步增強。
(二)2019年男子籃球世界杯中國隊運球突破的運用能力分析
1.運球突破方式分析
通過表3可見,運用次數比例最高的是強行突破和掩護后突破,運用次數比例較低的是假動作后突破和快速突破。在比賽過程中,強行突破是一種完全依靠個人身體素質以及技術能力來完成的突破方式,這需要隊伍中有這種能力較強的運動員才能實現。而比賽中假動作后突破和快速突破方式比例少,這主要是因為隨著籃球運動發展,球隊對于球員防守技術的重視不斷增強,比賽中這兩種方式都會重點防守。而掩護后突破具有可變性,在防守方面就增加了對手的防守難度,所以掩護突破使用率和成功率較高。這就需要在未來的訓練中,增強運動員的掩護突破能力。另外在強行突破方面,雖然使用率較高,但是成功率最低,這就說明了運動員整體上需要在身體素質和專項技術方面進一步增強。
2.運球突破技術類別分析
從表4中總體來看在籃球比賽中,轉身突破是主要突破形式,轉身突破會在瞬間擺脫防守,但是需要一定的速度優勢。變向突破需要運動員具備良好的個人素質,且協調和靈活性要好,通過變向來迷惑對手,也是能夠有效突破對手的主要技術,而背后運球需要運動員具備扎實的技術能力。2019年男子籃球世界杯中國隊運球突破技術中運動員在技術使用上還是相對單一,特別是背后運球突破的技術運用較少,另外在變向突破技術方面需要進一步提升。總的來說,在運球突破技術方面運動員需要進一步增強,特別是變向突破技術這種成功率較高的技術。
3.運球突破時機分析
通過表5可知,在運球突破的時機方面,每個時間段的相差不高。在籃球比賽過程中,運球突破的時機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突破時機好壞的區分,但是在突破時機方面,八秒往往是最好的時機,因為在整體進攻陣型形成后,對于突破會產生有利的條件,而在后八秒如果突破未形成,再傳球或者組織進攻很容易造成二十四秒,或者給后續進攻造成壓力,導致倉促的出手投籃,影響投籃的穩定性。從2019年男子籃球世界杯中國隊運球突破時機來看,目前運球突破的時機選擇需要進一步改善,特別是突破時機過于靠后這一問題。另外,從成功率角度來看,在中八秒突破的成功率較高,后八秒突破成功率較低也說明了目前運動員在運球突破的時機選擇方面需要加強。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在比賽過程中運動員在突破方面的使用成功率并不是非常高,需要進一步提升運動員的突破技術能力。
2.在2019年男子籃球世界杯中,中國隊突破助攻次數比例和無效次數基本持平,可見運球突破中無效次數比例較高,這也說明了運動員在個人能力方面以及掩護方面的能力需要進一步增強。
3.系列賽中使用比例最高的是強行突破,其次是掩護突破,而假動作后突破和快速突破的比例較低。
4.轉身突破是主要突破形式,轉身突破會在瞬間擺脫防守,但是需要一定的速度優勢。
5.從2019年男子籃球世界杯中國隊運球突破時機來看,目前運球突破的時機選擇需要進一步改善,特別是突破時機過于靠后這一問題。
(二)建議
1.建議運動員增強個人專項素質和技術能力,在日常訓練過程中要演練不同突破形式,在不同突破形式發現運動員的自身不足。
2.從運球突破形式來看,在訓練過程中需要加強運動員的掩護突破能力,結合實戰訓練掩護后的突破配合能力。
3.從運球突破技術來看,建議增強運動員的假動作后突破能力和快速突破能力,從技術角度和專項素質角度加以訓練。
4.運動員需要進一步增強,特別是變向突破技術。
5.從成功率角度來看,在中八秒突破的成功率較高,后八秒突破成功率較低也說明了目前運動員在運球突破的時機方面需要加強。
參考文獻:
[1]陸光耀.美國職業籃球球星運球突破方法及其技術特點的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8.
[2]姬旺勤.關于籃球運球突破技術的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5(30):43-44.
[3]唐鵬.籃球運動運球突破技術分析[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2018.
[4]吳維鏗.芻議持球突破技術在籃球比賽中的應用[J].科技視界,2014(14):212+266.
[5]劉建業,馬瑞華.籃球比賽中持球突破技術的研究[J].搏擊(體育論壇),2013(05):54-55.
[6]申甫.簡單反應時對籃球防守體前變向運球突破技術的影響研究[J].體育世界,2014(10):15-16.
[7]李同輝.籃球持球突破技術的動作結構及其運用淺析[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2(03):74-76.
[8]馮翠.籃球體前變向換手運球突破技術教學的重要性分析[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5.
[9]孫杰洋.第一屆男籃世界杯四強后衛突破技術運用效果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學院,2016.
[10]薛陽.2014年男籃世界杯優秀后衛隊員突破技術的運用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5.
[11]張璠,秦國輝.籃球運球突破技術分析[J].新鄉學院學報,2012(10):97.
[12]高曉峰.對籃球比賽運用持球突破技術的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32):326.
[13]龐群峰,曹木大,邱彬.對籃球運球突破技術的探討[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05):142.
[14]鄒勇.籃球持球突破技術的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1(09):157-158.
[15]程黎明.籃球持球突破技術運用問題探析[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6(12):132-133.
[16]李頌武.籃球規則的演變對籃球運動發展的影響[J].體育世界,2017(08):86-87.
延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