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晟彪 胡鵬
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3-080-01
摘? 要? 當前,國家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把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作為初中,體育中考已經成為中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分值占比越來越重。而初中體育大課間的鍛煉內容大多以跑操和做體操內容為主,無法有效進行針對性鍛煉,初中體育大課間與體育中考內容相結合能豐富大課間的形式,提高學生鍛煉興趣與動機,全面增強學生的體質,為體育中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初中體育? 大課間活動? 體育中考
國務院在《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提出要高度重視青少年體育工作。各省市教育局對體育中考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分值占比越來多,學生的身心素質發展成為初中體育教師的主要追求目標,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各學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因此,各校必須有策略、有針對性地利用大課間這一時間段,通過形式多樣化的鍛煉,以中長跑和其他原地徒手素質練習為主,有效提升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能力。
一、重視體育大課間活動的意義
初中體育大課間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它實施的意義也非常明確。從體育大課間活動本身來看,它的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體育健康素養,從體育中考上來看,它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提升各項身體機能水平,以更好的身體條件去訓練,完成體育中考項目。目前大課間活動在這方面的實施價值已經得到了充分體現,并且使初中生的體育健康水平、身體素質還有精神狀態都得到了提升。
二、初中體育大課間活動的組織
體育大課間活動是一個全校性的活動,每個班級的學生都要參與。本校共有初一13個班級、初二9個班級、初三6個班級。如何有效保證所有學生都參與大課間鍛煉并且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為此,從學校領導層到整個初中體育教研組需要以全局出發,細化分工,不斷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才能有效提升大課間活動效率。初中體育大課間的開展,需要教師根據初一到初三學生的不同水平,結合以下幾種組織形式最大限度地提升初一到初三學生訓練效果。
(一)在原有的組織形式上予以創新改進
我校以前初中體育大課間以中長跑為主要內容,初一到初三學生均按學校提前規劃好的位置、路徑進行中長跑練習,后來發現體育大課間活動對提升學生中長跑水平非常有限。經過體育組教研后決定更換組織形式,在一個田徑場內改為初一圍繞田徑場跑道的第四道做熱身跑2圈半,初二圍繞田徑跑道的第一道做熱身跑3圈半,初三全程最外道做快速跑3圈。之后,初一初二統一時間按照規劃好的路徑從跑道有序進入足球場,并且在各班體委帶領下按照各班級位置站好,由一位體育教師統一發口令成體操隊形散開,然后進行十分鐘左右的Tabata高強度有氧間歇訓練。初三則分成兩組,分別由4位老師帶領訓練。各班級的正副班主任和年級主任則在相應的班級年級當中巡視督促學生認真練習。充分調動每一位老師的作用,爭取將鍛煉效率最大化。
(二)訓練內容的豐富與創新
由于初三學生即將面對的是體育中考,因此初三學生訓練內容是針對我市體育中考項目進行的有效練習。在大課間40分鐘內,學生在東西跑道上進行短跑能力、跳躍能力、力量等內容訓練,如50米跑、蛙跳訓練、俯臥撐訓練等。在訓練中體育教師要注重分層、兼顧個體,并以項目分類,將某一項運動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單獨分出幾個小組,交由幾位體育老師,每人帶領一組強化專項練習,以便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
由于初一初二學生要讓出跑道給初三學生訓練,因此統一安排在足球場內,在體育教師的指揮下按照制定好的Tabata高強度有氧間歇訓練形成固定的模式。為了不讓學生感到訓練的枯燥,整個活動過程中可播放音樂,并且減少教師過多的講解,在激情而且充滿節奏的音樂帶領下,積極鍛煉。鍛煉的內容包括箭步蹲、原地縱跳、高抬腿、半蹲跳、后踢腿、摸地蹲跳抬臂、開合深蹲跳、平板支撐、俯撐交替摸肩、俯臥撐、俄羅斯轉體等。教師可隨機搭配訓練內容,這些搭配每2周調換一次,使鍛煉達到最佳效果。
三、結語
綜上可知,在體育大課間中初一初二學生的Tabata高強度有氧間歇訓練效果有較為顯著的效果,在學校體育中有很好的運用價值,可行性也很高。初中體育教師要立足創新精神與改革精神,對體育大課間進行比較全面地優化與改進,讓初中生能更主動地參加到大課間鍛煉當中去,從而在精神上獲得豐富的體育活動體驗,在整體的體育教學任務中能夠充分提升各項身體素質,為備戰體育中考做出努力,同時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與習慣。
參考文獻:
[1]尹榮義.初中體育大課間活動的組織與改善方法探索[J].新課程(中學),2018(04):83.
[2]常超.初中體育教學中學生體育培養路徑研究[J].學校體育學,2016,6(17):85-87.
[3]趙國芳.陽光體育運動大課間鍛煉的現狀調查與發展對策研究——以甘肅山丹育才中學為例[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07):39-40.
宿遷市蘇州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