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珺萌


新年的第一個工作日,我直到太陽落山才提起筆。
國內的電子競技內容似乎也在過年期間沉沉地睡了下去,勤奮的同行們早早更新,卻也大多是年前看過的消息。唯一一條引起注意的,是網飛正在制作DOTA2動畫的消息。年前,同事左子揚為自己熱愛的DOTA2做了一篇十年的選題。新年的第一天,我也想寫一寫自己和刀塔的故事。
2012年開始學DotA,2013年開始打DOTA2,前后算下來接觸這個系列也有了十年時間。盡管可能從頭到尾我都算不上一個正統的DOTA玩家,因為過半的游戲時間我都在人機對戰中度過。玩過的有限的匹配里,因為習慣了人機操作的思維,走位不慎被虐殺之后的被噴和不敢走過河道成了我最深刻的游戲記憶,所以到如今我還會感慨這個游戲對于新手的不友好。
但十年時間,這款游戲還是在生活里留下了一些印記。
最開始跟著朋友打DOTA,多少因為覺得,打電競,有點酷。和喜歡的男孩子有共同話題,然后也能無縫加入到他們的對黑里,享受成為被保護的對象。后來和看NBA一樣,我在DOTA比賽里找到了喜歡的選手iceiceice。從必須有朋友帶著玩,到拉著朋友看比賽,我有了和DOTA更穩固的聯系。
朋友沒有興趣追星,于是我開始自己去關注戰隊動向和游戲更新,變成了比朋友更忠實的刀塔粉絲。盡管在游戲里我一直沒有試圖走出舒適區,但在游戲外,失去了朋友的陪伴,我選擇獨自堅持。還試圖給身邊一直堅持在11平臺打DotA的朋友安利DOTA2,用死靈飛龍沒有影子、英雄殘血走路會捂著傷口彎腰這樣的細節告訴他們,這是一款做得多么細致的游戲。
結果,憑著自己參加活動和iceiceice彼時所在的 EHOME戰隊的一張合影(當然還有過去在報社的實習經歷),我成為了電子競技雜志的一份子。我到現在還記得自己2016年的第一篇專欄。那時候有點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意思,不會寫文章卻信馬由韁,幾乎傾注了自己對DOTA的全部感情,寫出了過去所有看DOTA比賽、了解選手故事受到感動的部分。直到現在自己寫了很多年,還有朋友說這是唯一一篇他受到觸動的文章。
只是游戲終究是游戲,我的職業終歸也不是玩游戲或者追明星。和很多DOTA玩家一樣,我逐漸云了起來,2020年我罕見地在TI獎金又創新高的一年里只是讓本子停在了100級,而最近一次出現在DOTA比賽現場還是2019年的重慶major。如果非要說是把過去看DOTA比賽的精力放在了電競的其他領域倒也是個解釋,但不是喜歡的游戲總感覺興味寡然,結果放下了DOTA,也沒有撿起其他。
十年回望,如果一定要有個結果,那可能就是刀塔讓自己學著去選擇和追逐。成長了的自己選擇了這份記者的職業,可遺憾的是,寫到如今,也難言自己到底進步了多少。
過去幾天,一年中最長的假期沒有帶來想象中的舒適,卻足夠讓慵懶遍布全身。早上按時響起的鬧鐘并沒有發揮它本來的作用,只是潛意識里工作日帶來的焦慮讓鬧鐘開啟的第二段夢境有了一點不同的味道——我夢見自己瞟見編輯看完我的稿子,然后轉頭就把它扔進了回收站。我沒有嚇醒,只是醒了之后回想起來有點無奈。想象了一下當編輯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他可能比我還無奈的表情,想到自己虎頭蛇尾的假期讀書安排,不由得趕緊爬起了床。叫醒我的不是鬧鐘,可能是今天的KPI。
有時候不知道是不是有點遺憾,曾經帶來成長和改變的東西開始變得乏善可陳,曾經在日記本上無所畏懼信馬由韁胡寫的自己在打開一篇空白文檔的時候開始感到畏縮。
大年初六,逐漸回到這座城市的人會再次點亮萬家燈火,重新啟動城市動脈上的滾滾車流,自己的小情緒也終究會被點亮,或被碾壓得不見蹤跡。
被時間裹挾著前進總不能平復內心的不安。于我來說,如今我依然期待著網飛為DOTA2制作的故事能為這款自己喜歡的游戲帶來一些新的活力,也想要繼續自己的選擇和追逐,挪開書架上的DOTA手辦,打開一本書,重啟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