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文
中圖分類號:G843?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3-060-01
摘? 要? 足球運動一直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其在眾多國家和地區普遍開展。足球運動對運動者的身體素質有較高的要求,參與其中可促進運動者身體素質的提升。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身體素質發育的黃金時期,身體狀態和體能也幾乎達到了頂峰。將足球運動與大學生活相結合,加強足球教育,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調能力,同時也可以增強學生的體魄。因此,在大學階段開展足球運動和教學對足球教育的發展和學生的自我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為此,本文就對我國大學足球訓練的模式進行分析。
關鍵詞? 足球競賽? 大學足球? 訓練模式? 分析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的自身發展不僅局限于日常的生活,還在精神層面有了更高的需求。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尤其是男生,深受世界杯、歐洲杯、亞洲杯以及中超聯賽、英超聯賽等影響,對足球十分感興趣。因此,在大學階段開展足球訓練,會在滿足學生需求的同時鍛煉學生的體魄。對于足球競賽而言,更需要在大學足球中有一個更加標準的訓練模式,讓學生達到最好的訓練效果。所以基于足球競賽的大學足球訓練模式成為當下社會廣泛關注的內容。
一、大學校園足球的發展現狀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我國的大學生校園生活變得逐漸多姿多彩,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喜好以及身體狀態自主選擇運動模式。然而就校園足球運動來說,學生的日常訓練缺少方向感,甚至可以說無法稱得上是訓練。由于學生在初中高中的學習壓力過大,在有限的時間里并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發展體質。然而到了大學,即使時間充裕,學生還會以高中自由活動的形式進行訓練,這樣的訓練狀態是不會收獲良好效果的。足球訓練活動中,主要是教練的訓練方向不明確,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完全根據教練的經驗和主觀判斷進行,訓練過程也不夠規范,從而導致較差的訓練結果。同時由于足球訓練需要較多資源,而學校的訓練設備往往缺乏或陳舊,這些都會影響足球在校園中的發展。另外,家長傳統保守的教育理念致使他們不支持學生參加足球運動,這也是阻礙我國足球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基于足球競賽的大學足球訓練模式
(一)完善競賽體系,提高足球訓練質量
通過調查我國國民的日常運動數據可知,足球運動在我國民間開展的普及度不高,競技體系以及足球訓練并不完善。這很大程度是由于足球的運動對設備以及場地要求過高,在我國中小學中更喜歡給學生提供籃球的場地。相比于足球而言,籃球對場地的要求較低,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訓練。正是基于此,我國學生從小很少接觸足球,導致我國的足球發展停滯不前。在進入大學校園后,學生的身體素質不同,導致訓練的學生能力差異較大。針對這種情況就應該建立一個完善的足球訓練監督系統。在日常的訓練中也應該完善競賽體系,每一場訓練的規則都要采用競賽的標準,讓隊員熟知競賽規則,熟悉競賽體系。
大學校園的足球作為我國足球運動的基本組成部分,應為我國足球事業提供新鮮血液,大學的足球訓練直接影響我國足球事業的發展方向。近年來我國的足球成績并不理想,因此更加需要注重大學足球訓練。在日常訓練過程中,教練應注重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與此同時也應該關注學生的自身情況以及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足球作為一項團隊的運動,只有充分發揮團隊中的“尖刀”力量,同時協調整體,才會取得好的成績。
(二)因材施教,師生互動訓練
由于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同,所以針對每個人的訓練強度也應有針對性。有的學生在大學之前并沒有怎么接觸過足球運動,針對這類學生教師應該首先提高學生的基礎能力,如講解一些和足球有關的事跡來提高學生對足球學習的興趣。對于提早接觸過足球的學生而言,就應該多訓練學生的體能及個人能力。畢竟一個團隊即使配合的再默契,但是團隊中沒有一個充當團隊“尖刀”的球員,那對于比賽而言也不會取得很好的成績。在日常的訓練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足球比賽,滿足學生對職業聯賽的興趣。同時通過教師的講解,提升學生的足球理論知識和技巧能力。此外,學校也可以組織師生比賽,讓學生在和老師比賽的過程中充分感受足球競賽中的樂趣,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足球的興趣,培養學生永不言敗的競技精神。
三、結語
對于大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會有充足的時間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學校應該注重學生的體能訓練,并且基于足球競賽的訓練模式讓學生充分體驗足球競賽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對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培養學生對足球的興趣。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更應該響應國家號召,積極訓練,從而增加我國的足球人口,間接為我國足球事業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譚淼.基于中英比較視角的校園足球人才培養方略探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6,35(05):109-114+138.
[2]余丙炎.當代大學校園足球競賽體制改革探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3(22):62-64.
[3]張乾.我國高校校園足球競賽聯盟機制探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6(06):59+61.
沈陽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