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宇佳
中圖分類號:G845?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3-064-01
摘? 要? 目的:通過對北京體育大學8名校隊現役網球運動員進行無氧運動能力測試,監測8名受試者在高強度訓練下各參數變化,以及無氧測試的相關參數是否能夠有效反映網球運動員的運動表現,從而為科學有效訓練提供客觀可靠的參考依據。方法:使用Monark功率自行車、心率測量儀、秒表獲得相關參數。結果:實驗結果顯示8名受試者的50秒內最大輸出功率水平及疲勞指數偏高。結論:無氧測試可直接反應網球運動員在高強度運動下的狀態。為有效幫助網球運動員提高無氧能力,科研人員應該在測試之后將結果反饋給教練員。
關鍵詞? 無氧運動能力測試? 最大輸出功率? 疲勞指數
競技體育運動和人體能量代謝密不可分,人體能量的代謝過程可分為無氧代謝能力和有氧代謝能力。無氧代謝中包括磷酸原供能系統(ATP-CP)作為極量運動的能源,是指在最短時間內運動的最大做功功率,持續時間為6~8秒,雖然持續時間短但卻是不可代替的快速能源。糖酵解供能系統又稱乳酸能系統,其是為運動持續時間在10~60秒的運動供能,供能最高峰在45秒左右。運動中骨骼肌或葡萄糖在無氧條件下酵解,生成乳酸并釋放能量供應肌肉的能源系統。有氧代謝系統,是指在中低強度下進行的長時間有氧運動,該能源系統以糖和脂肪供能為主。
網球運動是以磷酸原代謝供能為主,以糖酵解供能代謝為輔,以及有氧氧化供能代謝共同參與的混合供能運動。數據表明,在職業比賽中選手每次擊球平均時長0.3~0.5秒之間,從底線沖刺到網前需要3~15秒,底線多拍對攻的持續時間在15~60秒。一場網球比賽的用時經常會持續2~3小時,連續獲勝5~7輪才能獲得冠軍,大滿貫比賽時間更是長達兩個星期之久,而一名優秀職業選手一年要參加20~30站左右的巡回賽,所以網球這項運動對運動員的體能有著極高的要求。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受試者為北京體育大學網球代表隊學生,男生8名,運動等級均為國家一級。
(二)研究方法
1.實驗設計。Wingate無氧運動實驗,Wingate測試指標一般為無氧最大爆發力功率、平均無氧功率、無氧功率遞減率。無氧功率自行車屬于極限運動,在測試過程中肌肉會產生大量的乳酸,甚至可能造成受試者肌肉損傷。為此,應確保實驗室適宜溫度應在20℃~26℃左右,實驗前兩小時禁止受試者進食。測試在休息日的下午,確保受試者在測試前24小時不參加任何劇烈運動。嚴格執行Wingate實驗制定指標的可行性,并多角度綜合評價。
2.實驗步驟。準備階段:受試者到達測試點后休息1~2分鐘,隨后測量安靜時的心率,并做記錄。受試者在功率自行車上開始3~5分鐘的熱身,要求心率達到140~160次/分鐘。
開始測試:正式測試開始時發出口令,受試者全力快速蹬騎,3~4秒內調整至規定負荷,受試者保持續不間斷最快速騎行50秒。記錄每5秒蹬車圈數,并換算為30秒平均輸出功率。
結束階段:測試正式結束后,繼續監控受試者心率,受試者放松騎行2~3分鐘。
3.實驗儀器及測試地點。本研究使用Monark功率自行車、心率測量儀、秒表獲得相關參數。測試地點為北京體育大學實驗樓。
二、結果
本實驗結果顯示,8名受試者50秒內最大輸出功率測試的數值結果偏高。最大輸出功率反映最大爆發力水平,即運動員在極限運動中的運動能力水平。50秒內測試輸出功率的數值越高表示該運動員無氧能力越強。因此,本實驗認為該指數可直接反應網球運動員的ATP-CP磷酸原供能系統的狀態。平均功率可反映測試時間內的平均速度耐力水平,能量來自于磷酸原供能系統和糖酵解供能系統,該值數越高表明運動員保持性無氧能力越強。
疲勞指數反映功率遞減率,計算方式為(最高5秒功率—最低5秒功率)/最高5秒功率×100%。測試期間8名受試者心率應達到170~200次/分鐘,說明該參數可反映和監控網球運動員在高強度訓練中的整個測試過程中所產生疲勞的時間點和變化的時間點。該指數下降速度越慢或差別越小,說明該運動員無氧能力越好。
三、研究結論
在測試結束后科研人員應盡快分析和整理數據,并將現有的信息報告反饋給教練員,以幫助其了解運動員的狀況,從而制定合理的適合運動員個人的訓練計劃。
參考文獻:
[1]劉俊一.無氧運動能力的理論機制與訓練實踐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2]成慶棟.皮艇與賽艇優秀運動員有氧能力和無氧能力的評定及機能變化特點[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13.
[3]羅立影.多方向移動訓練方法在高校網球訓練中的應用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4]趙曉雯.核心力量訓練對網球主要技術運動鏈的影響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3.
[5]郭嬌龍.Wingate實驗中無氧功率與肌電相關性研究[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2016.
[6]姚銀然.多球訓練對網球運動員專項素質及能量代謝的影響分析[D].長沙:湖南大學,2009.
[7]羅亮.優秀武術運動員無氧強度運動時肌電圖指標變化特征及其與血乳酸的相關性[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01):55-59.
[8]王艷,馬楚虹.自行車功率計評價有氧與無氧運動能力的實驗研究[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2,27(S2):183-185.
[9]謝克剛.最大無氧功率、速度和力與無氧能力的關系探討[J].體育科學,1992(02):54-56+95.
[10]趙永才,石永秀.不同準備活動對運動員無氧運動能力的影響[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3,28(05):114-117.
北京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