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 韓興業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2-015-02
摘? 要? 為使體育賽事行業脫離疫情影響并實現智慧化革新,本文通過文獻分析、邏輯推理等方法,對構建智慧化體育賽事管理系統進行研究。通過對體育賽事管理相關理念的梳理,確定從賽事管理系統、安防系統及志愿者系統三方面入手,探求體育賽事管理智慧化實現路徑,以期幫助體育賽事脫離困境。
關鍵詞? 體育賽事管理? 智慧化? 體育賽事管理系統? 實現路徑
在后疫情時代的背景下,人們大量的生產、生活、工作場景被迫轉移到線上進行,各個行業都或多或少站到了“互聯網+”的一線上。體育賽事作為人員高密度、高聚集的活動,在以疫情的局部性、反復性及突發性為特征的后疫情時代,不得不空場甚至推遲舉行。疫情的肆虐也使得體育賽事數字化進程大大加快,而體育賽事數字化的核心在于體育賽事管理的智慧化。在后疫情時代背景下,對體育賽事管理智慧化的實現路徑及應用進行探究,可給體育賽事脫離疫情困境提供新的思路與啟迪。
一、體育賽事概述
(一)體育賽事與體育賽事管理
對概念的理解是了解體育賽事的邏輯起點,盡管目前很多學者對體育賽事給出了林林總總的概念,總體來說脫離不了三個基本的關鍵詞,即運動員、規則和競技性。在國內,葉慶輝[1]在其博士論文《體育賽事運營學》中認為,體育賽事的本質是將投入轉化為產出的轉化過程,轉換過程伴隨著管理活動,體育賽事的執行人是主辦人的主體。王守恒[2]認為,體育賽事是提供競賽產品及相關服務產品的特殊賽事,它的規模和形式受到競爭規則、傳統習俗和諸多因素的制約,并且具有項目管理特點、組織文化背景和市場潛力。
在國外,澳大利亞學者Charles Bladen在《Event Management》一書中特別強調“體育賽事”概念的界定有太多的因素要去考慮,其中目的是其最重要的因素。并指出,如果是實現第一個目的,那就是相當規范與標準的一種賽事,如果是實現第二個目的,那可能是需要仔細去規劃的賽事,以體現出娛樂和享受性。
根據管理的視角可以給“體育賽事管理”下一個定義,那就是“在競賽組織中,為了實現一定的辦賽目的,以運動員、觀眾和相關管理人員為核心,所進行的圍繞賽事成功舉辦所涉及的相關因素的協調活動”[3]。
(二)體育賽事管理的功能
1.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對于體育賽事而言,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猶如電腦的軟件,當軟件功能缺乏時,電腦便無法執行完成所期待的工作。凡體育賽事的各項事務必須借助適當而充沛的人力來完成。
而對體育賽事的管理者來說,當準備選擇賽事和申辦賽事時,應首先思考組織的目標及構成內容、體育賽事申辦和舉辦的組織架構、人員構成等活動內容。
2.營銷與財務規劃管理。體育賽事的營銷與財務規劃是整個體育賽事功能構成的重要內容之一。賽事營銷的水準高可以使體育賽事的影響力倍增,從而獲得更多的財力支持。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賽事資源是依據市場來配置的,賽事的成功要素絕大部分也是依據市場來衡量的。
賽事財務規劃是為預期的體育賽事舉辦提供的財務預算與收支書面報表形成的過程。如果賽事的規模很大,財務規劃的審慎與否,將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后續經濟的發展。
3.賽事媒體與公共關系管理。任何體育賽事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組織范圍內舉辦的。在體育賽事舉辦的過程中,除了賽事本身要處理各種內部公共關系,同時也要處理與社區、政府和其他社會機構的公共關系。這種關系主要通過媒體的宣傳進行社會傳播。因此,體育賽事在功能上也承擔著公共社會關系管理的責任。
積極的現象能夠引起社會的共鳴,使體育賽事產生良好的社會文明,并推動賽事本身的可持續發展。消極的現象會引起社會大眾對賽事產生強烈的反感,最終會失去社會生存的基礎。體育賽事必須重視這種社會公共關系的存在。
4.賽事風險與制度管理。風險在體育賽事的舉辦時會時常發生。體育賽事的管理者除了希望體育賽事能夠辦得熱烈、精彩外,也希望整個賽事能夠順利地進行,以保證圓滿性。體育賽事的主觀風險表現在:賽事舉辦者沒有對賽事各個環節進行周密規劃,而導致賽事環節上的漏洞,這包括體育競賽本身、觀眾、贊助商等。客觀風險表現在: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不可抗拒力,特別是大型的國際性賽事,更要注意賽事主客觀風險的存在,明確風險的責任擔當,盡最大程度地避免風險的發生。
二、體育賽事服務管理
李帥偉[4]認為,體育賽事服務是指在體育賽事舉辦過程中,賽事舉辦方所提供的體育產品(有形或無形)符合或滿足服務對象(運動員、觀眾、贊助商等)期望,并伴有便捷、愉悅、舒適或健康的形式提供附加價值的經濟活動。體育賽事服務有形元素與無形元素的劃分。
(一)體育賽事的有形元素
體育賽事服務的有形元素:體育場館的硬件設施;各種指示牌的明晰程度;運動員、裁判員和管理人員的形象特征;各種公共服務實施的齊全等。
體育場館是運動員、觀眾以及贊助商等群體關注服務有形元素的重要環節。運動員主要關注場館的場地、設施與比賽之間的關系,關注更衣室、賽道、地板、水質、燈光等各類比賽項目的硬件設施;觀眾主要關注場地進出的便捷程度、場地內購物設施、觀看體育賽事的座位設置等;贊助商主要關注場地的空間布局是否有利于宣傳企業等。
優秀的運動員往往是服務的核心產品構成內容之一,可以彌補部分服務的缺失。優秀運動員給觀眾的印象往往具有正面效應。因此,運動員應嚴格按照賽事組委會的要求,在觀眾面前做到有禮有節,發揮出比賽最高水準。
公共服務設施是體育場館的附屬設施,在體育賽事舉辦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如售票廳、商場、公共廁所、休閑娛樂區等。作為體育賽事的配套功能區,往往能夠更加直觀地反映出賽事服務的質量與水準,是體育賽事服務評價有形元素的重要構成內容。
(二)體育賽事的無形元素
體育賽事服務的無形元素:體育賽事產品的質量;體育賽事門票的定位;冠名等商業活動的公開、公平和公正;各類管理人員的專業水準;突發事件的應急與響應以及體育賽事承辦過程中的各種人文關懷等。
體育賽事是典型的服務型產品,體育賽事管理過程更多是依賴服務產品的提供來贏得市場。
賽事服務的可靠性是指體育賽事提供者與賽事服務對象之間的一種約定在一定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的服務特征。這種約定或體現在門票價格,或運動員價值,或比賽的公平,也體現在各種制度的約定,或一種信任的約定。
賽事服務的安全性是指體育賽事舉辦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專業性水準。這種專業性水準既包含體育賽事的競技水平高、裁判員執法的專業性、賽事組織者良好的素養,同時也包含與觀眾接觸的各項安全措施。
賽事服務的安全性是體育賽事的重要服務評價指標之一,也是體育賽事精彩性的基本構成,從組織構成到人員匹配應符合專業化的流程。只有這樣,生產出來的產品才符合賽事觀眾的要求,服務質量也會因賽事安全性而提升。
賽事服務的響應性是指體育賽事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對出現問題的響應速度。這個問題既表現在體育賽事產品的本身,也表現在觀眾、運動員等服務對象針對出現的突發事件解決的速度。
賽事服務的移情性是指體育賽事能充分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考慮消費者對體育賽事感受的特征。
三、讓賽事擁有智慧大腦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體育賽事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愛好者,其發展勢頭也變得更加強勁。現代體育賽事組織方法和管理技術的應用已成為體育界的一個熱門研究領域。對于智能體育賽事來說,擁有智慧賽事大腦是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
智慧賽事大腦包括賽事管理系統、安防系統、志愿者系統三部分,其中大型賽事管理系統是智慧賽事大腦的核心環節。
賽事活動由賽事負責人、運動員、裁判員、觀眾、志愿者、新聞媒體等組成。智能賽事管理系統的本質是管理體育賽事活動,以達到賽事的目的和目標。從功能上,具體可分為競賽報名系統、中央成績處理系統、信息發布系統、第三方接口系統和綜合顯示系統等。
大型賽事的安防則需要跳出體育場館覆蓋的城區、街道、機場、地鐵等,實現對城市、區域、街道及場館的統一警情把控與快速響應。視頻監控系統將攝像機部署在大部分區域和關鍵監控位置,并通過安全控制中心實現視頻圖像的集中管理和控制[5]。
志愿者系統是以大型體育賽事義工提供資訊管理為目的,確保各部門之間的資訊交換網絡暢通無間。大型體育賽事有不同的背景、廣泛的領域、大量的志愿者、龐大的規模、精細的分工和志愿者之間的一定程度的流動性。因此,大規模管理體育賽事志愿者是一項艱巨而重要的任務。
通過讓賽事擁有智慧大腦來實現體育賽事管理的現代化,將會在賽事的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營銷與財務管理、媒體與公共關系管理、風險與制度管理以及賽事服務管理等領域發揮關鍵作用。其一,在賽事本身層面,智慧化進程的提高將會改變原有的管理方式,以實現管理效率上的變革。其二,在觀眾及眾多被服務者的層面,這將會是人們服務體驗的革新,其上對于賽事擁有者及執行者來說,不僅使得賽事風險大大降低,而且將會獲得更大的效益。
四、結語
本研究在積極推進體育賽事管理智慧化的方面進行探討,重點闡述了智慧化賽事系統的現實意義及重大價值。在此基礎上,根據后疫情時代背景的基本要求,構建賽事管理系統、安防系統及志愿者系統三位一體的體育賽事智慧管理系統,以為當前受疫情影響的賽事行業盡快脫離困境提供可行路徑與參考。
參考文獻:
[1]王守恒,劉海元,葉慶暉.體育賽事運作的基礎理論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06):18-21.
[2]李帥偉,張煒.關于體育賽事的組織與管理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1(07):110-111.
[3]林橋兵,吳鐘,蘭彥芳,熊焰,黃麒.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我國大型體育賽事風險防范與管理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20,36(03):30-35.
[4]趙夢佳,胡雙藝,王恩露.大型體育賽事中社會志愿者管理研究——以2022年亞運會為例[J].科技經濟導刊,2020,28(19):194-195.
[5]李姍姍,李強.體育賽事運營及風險管理研究[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20(07):286-287.
溫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