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秀蘭 楊曉忠 渠秀春

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2-074-04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邏輯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對近三年文匯學校運動會的組織開展狀況進行調查,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求為廣東省學校運動會的改革提供經驗,為中小學校運動會的改革提供理論參考與實踐指引。
關鍵詞? 學校體育? 學校運動會? 運動會改革
學校運動會是實現學校體育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體現學校體育工作,學校教育工作評價的重要參考。文匯學校重視學校體育發展,逐年創新并完善學校運動會,走在改革前列。
一、文匯學校近三年學校運動會開展現狀
通過實地考察法、教師訪談法、學生問卷調查法,分別于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學校運動會期間發放400份師生問卷,中學、小學各200份,共回收有效問卷1000份。對近三年文匯學校運動會的現狀調查總結如下:92.5%學生參加運動會的項目為田賽、徑賽傳統的田徑項目,其他為跳繩、引體向上、仰臥起坐、趣味運動;87.6%學生表示清楚所參加項目的競賽規則,12.4%選擇懂一點;95.2%表示家長支持學生參加體育比賽,4.8%為家長無所謂和不支持;68.3%表示學校體育教學教授過所參報的運動項目,31.7%未教授;通過體育運動最想取得的收獲43.4%選擇發展興趣、專業技術要求不高,23.7%習得高超的運動技能展示自我,17.2%取得良好的身體姿態,15.7%放松心情,發泄情緒;對學校運動會不滿意在哪些方面,8.2%競賽規則,27.1%裁判判罰,23.9%運動會項目設置,32.5%運動會項目時間編排,8.3%其他;對學校運動會的改革建議中,學生更期待的是集體類的,趣味類的以及師生互動類的項目。
縱觀文匯學校學校運動會的發展,自2018年第20屆體育節、2019年第21屆體育節、2020年第22屆體育節的研究發現,文匯學校學校運動會的會前宣傳動員工作組織充分,得到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相較于周邊學校對學校運動會的重視程度高,舉辦規模大,家校參與度高,學校運動會的舉辦效果好。文匯學校學校運動會名稱,以“體育節”綜合性運動會模式開展;運動會的主題由2018年未設置至2019年主題“體育強 中國強”,體育節口號“向體育要健康向運動要快樂”;2020年主題活動主題“以體育智,以體育心,快樂成長”,活動口號為“陽光體育,健康第一”;運動會的時間均設置周四周五兩天進行,小學部、中學部分場地同時進行;運動會開幕式開展規模跟隨政府要求,大小年設置,大年開展規模宏大,儀式感強,小年平穩過渡,學校領導重視程度高;運動會的項目設置以傳統的田徑運動會、集體項目、小學親子項目、教師趣味項目為主,三年來學生參與人數逐年攀升,體現了各方更加注重參與、重過程、重團體的改革特質;運動會裁判為體育教師主導本校教師配合并設置學生裁判組合的模式;閉幕式均設置在下周一升旗禮宣布成績即頒獎。
二、文匯學校運動會組織內容分析
(一)開幕式
對比發現,2018年第20屆體育節開幕式最為宏大壯觀,設置主題方隊入場式,視覺盛宴,而2019年第21屆體育節和2020年第22屆開幕式無方陣隊入場式,組織開展年級團體大課間、廣播操、體能操進行評比展示。三屆體育節開幕式為傳統儀式,參與人為全體師生,設置家長邀請函每班5人觀賽與協助班級管理。
(二)運動項目內容設置
小學個人項目比較少,以集體項目為主。個人項目2項,團體項目以趣味項目、徑賽項目接力賽為主。中學保留原有田徑項目,新增七年級新中考考試項目、三級跳遠、一分鐘踢毽子、徑賽接力賽項目,九年級新增引體向上、仰臥起坐接力賽、徑賽項目接力賽項目,教職工比賽為趣味項目比賽。
小學個人項目設置二年級2項,三四年級4項,五年級5項團體項目以為趣味項目、徑賽項目接力賽。比賽注重趣味性,競技性不強。教職工比賽為趣味項目。七、八、九年級個人項目相同為田徑項目未設置跳高、跳遠項目,集體項目七年級為跳繩、徑賽項目接力。八、九年級為引體向上、仰臥起坐、徑賽項目接力賽。
小學個人項目少,一二三年級2項,四五六年級3項,以集體項目為主。趣味性項目、徑賽項目接力賽。中學個人項目保留田徑項目,未設置跳遠,增設立定跳遠、立定三級蛙跳項目,團體項目七年級徑賽項目接力、8字跳長繩。八年級徑賽項目接力,6×230米混合接力。七八年級新增趣味項目:龜兔賽跑、毛毛蟲快跑。
(三)閉幕式
2018年20屆體育節閉幕式在秩序冊未提及,最終成績未宣布,無閉幕式。2019年21屆體育節、2020年22屆體育節閉幕式為第二周升旗禮,內容為成績宣布、頒獎與宣布閉幕,
三、現階段學校運動會存在的問題
經研究分析發現,現階段文匯學校現階段存在問題。
1.體育節項目設置不夠豐富,新型項目設置與競賽規則存在不合理現象。跳遠未設置、400米、1500米、3000米未設置。三級蛙跳動作要求、規范性低,男女生10×230米接力賽、4×230米接力、6×230米混合接力賽,競賽規則不合理,定點變道、交接棒存在安全隱患,有失公平性。趣味游戲項目開展時間過長,影響其他項目開展。體育節包含的運動項目不夠豐富,籃球、排球、足球、武術、健美操等比賽項目均未設置。
2.裁判員不專業,培訓不到位,判罰不精準。裁判組設置因人員限制,項目裁判員非體育教師,存在專業缺失。實心球成績測量出現錯誤,跳繩成績登記不準確、仰臥起坐、引體向上動作判罰不規范,統籌組織田賽徑賽項目沖突時處理不得當,運動員被棄權。
3.統籌組織不到位,責任分工不明確,部門工作銜接不連貫。編排、檢錄、成績錄入、成績確認、成績公告不及時,裁判組任務、職責不明確。運動會運行流程不明晰,組織不順暢,出現卡頓、延遲現象,存在未進行相關培訓的裁判,現場一頭霧水的現象。
4.運動員頒獎儀式、閉幕式儀式感不強。三屆運動會開幕式都設置內容、表演項目,相對豐富,然而閉幕式的儀式感不強,內容單一,成績公布與頒獎環節過于簡單,沒有儀式感,閉幕式的組織被忽視。
5.場地、器材、計時、廣播使用受限。塑膠場地設施破舊,修補改造環節復雜時間較長,影響運動效果。運動器材與設備條件一般,單杠破損,雙杠缺失,球場不足等情況,購買新器材流程復雜,時間長,質量不高影響訓練和使用。高科技設備儲備不足,對于起跑器、電子計時設備、跳繩計數器、成績統計系統軟件等不夠先進、廣播音響使用功能不足等,限制了運動會的改革推進。
四、探索學校運動會進一步改革
(一)構建中小學學校運動會過渡模式
構建中小學學校運動會過渡模式,應從理論、實踐、輿論、認知等方面適應當下學校運動會的快速發展,促進相對穩定的過渡模式,不斷地尋求改革、創新,進一步完善新時期中小學校運動會的改革。然而既有競技性又有參與性的競技板塊、參與板塊模式是當下最適合的新時期中小學學校運動會的改革模式。這是在滿足中小學學生師生家長在新時代新要求下,全面發展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育共進,促進中小學校運動會改革的基本保障。
(二)學校運動會項目設置改革
將學校運動會分為兩個板塊,第一個板塊為競技類的,專門為體育特長生,體育尖子生所設置的競技類項目;第二類為參與性項目即人人參與,以集體項目、趣味項目以及師生互動項目為主的參與體育。競技板塊可設置跨級比賽,為相同生長發育階段的學生提供公平的挑戰平臺,增進溝通與交流。同時可以將競技類的比賽同鄰近的兄弟學校組織校際聯賽,力求在他我的競爭中增進校際交流,增強本校團結奮進的精神,激發學生潛能,合作共贏。參與板塊設置集體性、趣味性,師生互動娛樂性項目,可設置接力類項目:障礙接力賽,男女混合接力賽,異程接力賽,8×200米、8×400米、16×200米、16×400米、男女混合師生混合、30×200米團體賽跑;集體類項目:拔河比賽、實心球投準、10人×5米級立定跳遠、跳長繩、搶分投籃、團體跳繩比拼;趣味類項目:兩人三足,呼啦圈,開火車,同心協力,團隊戰鼓,推輪胎跑,多人協同跑;另有娛樂類項目:體育知識競賽、體育燈謎,體操、健美操,武術,創編新的體育游戲等。另外,還要將實踐效果好的創編項目列入運動會項目選編手冊,為以后的工作做好準備。
(三)中小學學校運動會改革應注重儀式感,更加專業化、科學化
學校要重視體育教師關于學校運動會運行機制的理論培訓,并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提升組織運動會的能力、健全運動會運行機制。廣播內容與廣播人確定分工,廣播站設置運動會宣傳主持人、運動會比賽主持人,保證播送內容清晰明確。重視開幕式,閉幕式,頒獎典禮,獲獎禮品、組織管理人員安排等方面,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積極進取、勇于拼搏的思想,養成學生良好道德情操、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的人文教育價值。頒獎儀式應模擬奧運會的頒獎儀式,使用頒獎臺頒獎,頒獎前八名。獎勵優勝,鼓勵觀眾。建議學校運動會的改革在豐富學校運動會項目的同時,將學校運動會時間由一到兩天,改革過渡為兩到三天,以便為學校運動會改革過度提供時間保障。分散舉行不如集中時段舉行特定的組織活動,兩到三天的舉辦時間,在中小學學校運動會作為一年一次的全校大會是值得協調的。重視閉幕式組織,成績宣布與頒獎環節要有儀式感,讓學校運動會獨一無二、意義深遠。
五、結論
1.文匯學校運動會的基本現狀多以傳統的田徑運動會為主,項目設置單一,伴隨學校運動會改革的呼聲,人人參與、健康第一的思想引領,學校已開始重視學生的參與性,將更多的團體項目、趣味項目引入學校運動會,對運動會的思想認知、組織形式、人員安排、項目設置等進行改革嘗試。
2.文匯學校運動會改革應更注重儀式感,更加專業化、科學化。目前尚存在只重視開幕式,忽略閉幕式組織,頒獎典禮缺少儀式感;新型運動會項目改革,忽略了學校運動會組織特有的專業性、安全性、合作性;忽視組織管理人員學校運動會運行機制培訓;缺乏學校運動會組織的準確性、專業性等問題。
3.構建中小學學校運動會的改革的過渡模式,使其既有競技性又有參與性,競技板塊、參與板塊共同實施,豐富趣味性、集體性項目是當下較為適合新時期中小學學校運動會的改革模式。
4.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對校運動會的改革要注重從學生視角看問題。經調查發現學生更希望參加集體項目和趣味項目,更希望能夠同老師互動完成一項比賽。當下的學校運動會需要做出改變,落實以生為本,人人參與,進一步實現運動會改革。
參考文獻:
[1]柳東哲,張雅玲,田曉玉.日本學校“運動會”的演變及特點的啟示[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4,32(02):265-266.
[2]田野.北京市中學校運動會組織管理的改革與創新[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3.
[3]鄭波,陶成武.學校運動會的人文教育價值及實現途徑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04):101-105.
[4]高志紅,趙玉梅.學校運動會面向全體學生的改革與探索[J].體育文化導刊,2008(02):93-94.
[5]田軍,侯丕宇.對中小學校運動會的認識與思考[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2(03):69.
[6]王燦. 河南省信陽市中學學校運動會改革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4.
[7]冷迎輝.學校體育現代化背景下的學校運動會走向——用新觀點、新理念改造學校運動會[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6):13-15.
[8]高巖松.走出學校運動會的誤區構建體育節[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1(01):40-42.
[9]楊芳.實施素質教育與學校運動會的重新定位[J].體育學刊,2001,8(06):78-79.
[10]錢克明.構建健康、和諧、全面發展的學校運動會[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6):163-164.
深圳市寶安區文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