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仁
4月2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反食品浪費法,標志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推崇倡導的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已經從道德自律上升為法律約束。在餐飲上鋪張浪費,不僅是道德譴責的問題,還要被追究法律責任。
毋庸諱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步入歷史發展的最好時期,物品供應越來越豐富,珍饈佳肴、四海美味俯首可拾,似乎什么都不缺。過慣了好日子,難免有些人會忘了往日艱辛。君不見,浪費糧食的情況時有發生,滿桌菜肴食不過半,倒掉也不覺可惜。中科院曾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餐飲食物浪費量每年可達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于3000萬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中華民族的饑餓歷史離我們并不遠,我國歷史上的災荒之年比比皆是,缺衣少糧,餓殍遍地。電影《一九四二》中,河南一場旱災餓死300萬人,這樣的的悲慘事件距今也僅僅過去80年。
習近平總書記曾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所以,反食品浪費法,應需而立,正當其時,意義重大。特別是在全球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帶來很多不確定因素的背景下,更顯得意義深遠。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绷⒎◤娬{節約糧食,既是對勞動的最大尊重,也是傳承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更是維護國家安全、實現民族復興的具體行動。
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如今,防止食品浪費有法可依,如何實現法律從條文規定到實際落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立法者的監督、執法者的逗硬、守法者的遵循,缺一不可。這里面,既需要“關鍵少數”模范帶頭,職能部門嚴格執法,也需要食品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嚴格守法,更需要每位社會成員樹立正確的食品消費觀念,堅決杜絕浪費糧食的可恥違法行為。
《道德經》云:“夫唯嗇,是謂早服。”于個人而言,厲行節約,能長養浩然正氣。于國家民族而言,成就復興偉業,更得牢記“成由勤儉敗由奢”。只有節約糧食、反對浪費成為整個民族的生活準則,成為生活常態,健康文明“新食尚”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才能無愧于無數先輩飽經困苦換來的富足果實,才能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