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勝


“誰還不曾年少,有顆執劍走天涯的俠客心。”或許是受白衣飄飄的武俠形象影響,67歲的九龍坡區人大代表何麗忠,一直對白色愛得偏執。
每年參加九龍坡區人代會時,他總是一身白色亮相,皮鞋也不例外。
4月13日,何麗忠應群眾之邀到石橋鋪國窖名城查看人行道被墻體占用一事,并通過代表建議直通車及時反映該問題。
這距離他生病結束治療出院不足3天。
為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為群眾所急所盼奔走呼吁,連續擔任三屆區人大代表的何麗忠,這份初心從未變過。
難事做易,大事做細
說起石橋鋪,很多人想起的是渝州交易城。而在2011年以前,這里是典型的“城鄉結合部”,常住人口5000多人。
“房屋陳舊破爛,電線亂搭亂拉且老化,亂傾亂倒等亂象比比皆是,長期以來臟亂差問題嚴重。不僅如此,樓棟墻體老化脫落,消防安全隱患非常大,老百姓安全無保障,轄區民眾怨聲載道。”說起石橋鋪老街,何麗忠依舊印象深刻。
2006年,何麗忠當選九龍坡區人大代表。
同年,石橋鋪老街因電路老化引發火災,有居民為此失去了全部積蓄。他在廣泛征集群眾意見的基礎上,提交了《推進石橋鋪老街拆遷的建議》。但由于涉及面積大、涉及群眾人數多,所需費用數額龐大,何麗忠的建議并未掀起太大波瀾。
老街的消防安全隱患未消除,第二年,他又聯合其他代表共同推進此事,仍然未有著落。
何麗忠并未將此事擱置,連續多年向九龍坡區政府、有關部門反映相關情況,尋求政策支持。
“轉機發生在2010年,當副市長開會承諾要撥付20億元用以拆遷項目時,我懸著的心總算松了口氣。”何麗忠說,在石橋鋪老街一帶,一大批市政道路、基礎設施得以更新,危舊房得以改造,石橋鋪老街“城鄉結合部”的形象逐漸被打破。
老街拆遷新建涉及到方方面面,何麗忠的關注點開始從面延伸到具體點上。
2014年初,何麗忠提出了《加快落實石橋鋪石新路50—74號430戶居民一戶一表供水問題的建議》,讓430戶居民納入了當年度一戶一表供水改造范圍,并得以妥善處理;2017年,他提出《關于石新路華宇老街印象違規使用液化氣罐整治的建議》,商戶違規行為得以整治,消除隱患;2020年,他提出《關于協調解決石橋鋪老街印象燃氣管道安裝的建議》,推進解決了商戶安裝天燃氣管道費用高的問題……
今年,他又將建議重點放在了石橋鋪老街拆遷后的建設發展問題上。
從供水管道修建到燃氣管道安裝,從規范商戶運營到餐飲行業液化氣罐使用,從推進釘子戶拆遷到老街改造建設,自當選九龍坡區人大代表起,何麗忠每年的履職檔案總有關于石橋鋪老街細枝末節的一筆。
“老街拆遷是難事、大事,還得在小事上做實做細,推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就得發揮一股子韌勁兒。”何麗忠說。
民情民憂,辦在路上
石橋鋪曾是重慶至成都出城的第一個驛站,如今也是成渝高速公路的起點。確保周邊道路通暢,更是推進老街拆遷后改建招商的基礎。
“2017年前的10多年里,石橋鋪街道蘭美路原本的雙向4車道被違章占成2車道,道路處于嚴重擁堵狀態。”何麗忠說,人行道長期被攤販占道經營;873路公交車無法靠站下客,乘客只能在公路中間行走……上述亂象經過整改有所改善,但又多次死灰復燃。
蘭美路的老頂坡汽配物流片區,也因汽車配件貿易規模越做越大、商家越來越多,環境變得越來越亂。由于地下管網不健全,每逢大雨,低洼處的商鋪都要被淹。商戶們只有自己出資在蘭美路中央建起一堵矮墻阻擋積水。
違建影響市容市貌,路堵妨礙正常出行秩序。自2014年起,何麗忠多次在區人代會期間提建議,呼吁完善地下管網建設,整治違規占道現象,但相關工作推進情況并不樂觀,面臨阻礙較多。
2016年10月,何麗忠要去白市驛鎮參加一個會議,當時分管城建與交通的副區長也會參加。
“就要抓住機會跟副區長面談,最好能‘馬路辦公’,這樣的方式豈不是更好?”參加會議前,何麗忠就打起了“盤算”,會議一結束便扭住副區長不放。
“相關部門說,要整治這條路,需要所有副區長簽字同意。事不大、路不長,問題倒不少,解決群眾急事難事哪里需要這么麻煩?”何麗忠將蘭美路的具體情況逐一向副區長說明,希望能盡快投入資金,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這促進了蘭美路問題的解決。不久后,街道以國衛復審為契機,多次對蘭美路片區進行市容環境綜合整治,拆除違章建筑20余處,拖移、疏散違章車輛近200臺。為徹底“還路于民”,九龍坡區還投資近400萬元啟動了蘭美路周邊地區市政設施維護工程,實施蘭美路1.2公里主干道及A1、A2次干道標志標線、路牌,車行道隔離樁、電子警察抓拍系統等項目,讓蘭美路暢通有序成為常態。
作為石新路的路長,何麗忠邀請相關部門“馬路辦公”也成為一種常態。
“以前沒有人行天橋,過馬路的群眾要和車輛賽跑。”石橋鋪老街印象四周被交通主干道包圍,以前由于沒有地下通道,使其形成了一座“孤島”。在何麗忠的多次努力下,促成111中學與老街印象間、馨夢園小區至電保場小區間架設人行天橋,解決行人過街難問題,避免交通安全事故的發生。
不怕事大,不嫌事小
“小事也是大民生。”從當選人大代表的那一天起,何麗忠就把身心扎在了選區。
“何代表,鄰居家的狗在我家門口排泄還不清理,你能不能幫忙說說。”接到群眾此類“雞毛蒜皮”的反映,何麗忠也處理得樂此不彼。
今年,在位于石橋鋪街道的石新路小學里,校園建設工程開展得如火如荼。總投入1000多萬元的擴建工程完成后,將增加600個學位,解決周邊學生就學難問題。
這得益于何麗忠將群眾的吐槽記在了履職筆記里。
“搞不懂,啷個上個小學這么難?”這是何麗忠從退休第一年起就時常聽到的一句吐槽,他也見到不少家長為孩子入學奔波忙碌的身影。
說難,到底有多難?帶著這一問題,何麗忠到石橋鋪街道轄區進行了走訪,了解群眾需求及學校配置情況。
“原本石新路小學有二期擴建工程的規劃,但因為資金問題遲遲未動工。”走訪到石新路小學的何麗忠,在交談中了解了這一情況。隨后,他將相關情況整理成代表建議提交了上去,并通過與區教委及相關部門多次溝通,讓問題得以圓滿解決。
何麗忠常說,人大代表是一個“不脫產”的職務,現在自己退休了,能有更多精力和時間深入到社區民眾中去,掌握第一手信息,更準確地反映社情民意。
“莫辭更待輕狂時,不負詩酒趁年華。”何麗忠用這句詩詞,描述自己對未來的打算。
“我肯定還有很多做得不夠的地方,但我已經把傾聽人民心聲、反映群眾訴求當作一種習慣、一份責任。所以,我還要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服務意識,做一名不讓人民群眾失望的人大代表。”他還說,自己當代表的“癮”還未過足,將一如既往為民發聲,繼續秉持這顆俠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