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荊門。有目擊者反映,城區內的士車把共享電動車拖走運往城郊。據荊門廣播電視臺報道,荊門市交通運輸局工作人員證實有此事,并表示相關部門將約談出租車公司。而共享電動車被的士車拖走,已不是第一次發生。
“的士拖走共享電動車”別止于約談
戴先任(媒體評論員)
相對出租車而言,近距離出行時,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車既便宜又方便,受到不少市民青睞,正因如此動了出租車的“奶酪”,遭到一些地方出租車公司、出租車司機的集體抵制。
每一種新生事物的出現,必然會對既有市場造成沖擊,甚至取代舊事物,也就容易遭到排斥與反對。但是,新生事物是否值得接納與支持,要看其是否對社會有益。
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車在投放過程中,可能帶來亂停亂放、給騎行者帶來安全隱患等問題。目前各個城市加強對共享電單車的規范管理,比如實行劃線停放,給共享電動車上車牌、配置安全頭盔等,這樣的問題已然得到了較好解決。當然,對于共享電單車等新生事物,仍要加強引導與規范,但同時也要持包容與支持的態度。
針對出租車拖走共享電動車事件,當地運輸行政主管部門對此似無良策,目前采取的措施僅是“約談出租車公司”。出租車司機擅自將共享電動車拖走運往城郊,是的士司機自發的行為,還是由出租車公司組織,這需要相關部門介入調查。但不管是司機自發,還是由出租車公司組織,都不能止步于約談。此舉已然違法,要嚴格依法執法,絕不姑息縱容。
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推動社會發展進步,要給予新生事物充分的發展空間,更要遏制為了一己私利不惜侵犯他人利益的不法行為,讓“新舊之爭”能夠在法治框架內解決。
新事物應有法律法規進行規范
武春(人大工作者)
共享電動車作為公共交通工具,為市民出行帶來了便利,是有市場需求的新行業。
2017年8月交通運輸部等10部門出臺的《關于鼓勵和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共享單車進行了規范,但“不鼓勵發展互聯網租賃電動自行車”。之所以不鼓勵,筆者認為,是由于共享電動車還存在一些安全隱患。當然,不鼓勵不等于禁止,共享電動車有其存在的現實合理性。
出租車把共享電動車拖走運往城郊顯然欠妥。共享電動車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無法回避的事實存在,只應對其加以規范。
目前,國家層面沒有專門針對共享電動車管理的法律,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適時制定,對共享電動車進行規范。在沒有制定法律時,地方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關于共享電動車的地方性法規或管理辦法。
各地政府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模式。根據城市人口、城區建設、城市道路及相關配套公共資源的情況,對共享電動車實施總量控制和動態管控,嚴格執行淘汰、退出機制,對新增投放嚴格把關。
有關部門應加強對共享電動車的管理。對不按規定擅自投放、超配額投放車輛、線下運營服務不力的,要采取暫停運營、取消運營資格等措施。
共享電動車企業要規范運營服務行為。應嚴格按照核定配額投放車輛,對所投放車輛進行編碼或號牌管理,要加強線上線下服務能力建設,創新經營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水平。
處理此類事件,如何有法可依?
劉欣(市公安局法制總隊)
由于目前法律法規的規定有一定空白,故對于此種問題的處理有一定難度。
首先,出租車駕駛員的行為是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但由于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自行車等屬于提供出行服務的一種新業態,其最大特點就是出行工具并不在出行服務提供者的實際控制之下。而現行反不正當競爭法在制定過程中缺乏保障此類服務業態享有公平、正當競爭權的制度設計。其次,隨著出租車駕駛員規避法律處罰能力的提高,僅是將共享電動車丟棄在荒郊野外,但電動車本身的物理性質并無變化,故不構成故意毀財,公安機關無法治安處罰或者追究刑事責任。再次,從民法角度看,出租車駕駛員雖然在丟棄過程中暫時性占有了共享電動車,但其一旦丟棄,就不再占有。故共享電動車的所有人也無法根據民法典的規定行使要求出租車駕駛員返還電動車。最后,現行的出租汽車管理方面的法規、規章,均著重調整交通運輸行政主管部門與出租汽車經營者之間的行政管理關系及出租汽車服務提供者與乘客之間的客運服務關系,缺乏對出租汽車經營者及駕駛員實施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規制內容。
因此,要有效應對此種情形,勢必需要在立法層面予以考慮。筆者初步設想,一是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增加此類經營者不直接占有交通工具的服務業態的正當競爭權保護內容;二是制定共享單車(電動車)方面的管理法規、規章,直接在其中規定非用戶擅自移動共享車輛的法律責任。如此,處理出租車丟棄共享電動車的事件,方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