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越
長江干流重慶段全長691公里。其中,三峽庫區是全國最大的淡水資源戰略儲備庫,維系全國35%的淡水資源涵養和長江中下游3億多人飲水安全。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是重慶的責任。
3月1日,我國第一部全流域的專門法——長江保護法正式施行,將為我市破解長江生態修復難題,深入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42國考斷面水質全部優良
“為長江保護立法,讓保護長江制度化和規范化,讓保護長江有法可依。”早在2019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謝德體就提交了相關建議,呼吁為長江保護立法。
2019年12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對長江保護法草案進行初次審議,謝德體受邀列席。
“在保護長江工作中,重慶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說起長江保護,謝德體毫不掩飾對重慶保護工作的稱贊。謝德體說,近幾年,重慶在保護長江上做了很多工作,也發揮了積極作用。截至2020年年底,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為優,全市42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首次達到100%,優于國家考核目標4.8個百分點,較2015年上升14.3個百分點。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市105個市考斷面水質達標比例、消除長江支流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比例、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比例,實現了五個100%。
“長江重慶段的出口水質優于入口水質,這就是最好的證明。”謝德體說,從這個角度來看,重慶起到了長江“凈化器”的作用。
自從將目光聚焦于長江生態環境保護,謝德體每年都會沿著長江走上一二十次。“開展長江上游生態保育與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重慶具有區位優勢和擔當能力。”謝德體說,為研究三峽庫區如何防治農業面源污染,他帶領學生在涪陵區珍溪鎮、南沱鎮建立了觀察實驗基地,取得了較好成果。
“重慶的鄉鎮都建了污水處理廠、垃圾收集站,這對保護長江很重要。”謝德體說,重慶在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方面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效。
謝德體認為,長江保護法的頒布實施,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以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為目的,以修復生態環境為目標,對保護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水資源、水生動植物資源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對打擊懲罰破壞長江生態環境的行為有法可依,為長江流域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監督推動水污染防治
在長江保護法出臺之前,我市在長江保護中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充分發揮立法和監督作用,為保護長江作出應有的貢獻。
2020年,市人大常委會和各區縣(自治縣)人大常委會采取上下聯動的方式,對政府水污染防治工作進行評議。這是2020年市人大常委會監督工作的重中之重。其間,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了7個調研組,分別由市人大常委會領導帶隊,對38個區縣(自治縣)人大水污染防治評議工作進行了全覆蓋式的調研及指導。
評議中,市人大常委會列出問題清單,提出了包括城鎮污水管網建設管理短板明顯、污水處理運維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工作體制機制有待完善等六大類近30個具體問題。
今年3月底,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了市政府關于《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對重慶市人民政府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評議意見》研究處理情況的報告。會上,市政府明確表示,計劃用5年時間開展老舊管網病害治理,按輕重緩急、分流域成片推進治理工作,確保“治理一片、見效一片”。
此前,市人大常委會還作出了關于加強廣陽島片區規劃管理的決定、制定了《重慶市濕地保護條例》《重慶市河長制條例》、修訂了《重慶市水污染防治條例》,助推我市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今年,市人大常委會和相關區縣(自治縣)人大常委會將上下聯動對政府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開展評議,將進一步推動我市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加快推進地方配套立法
要更好地落實長江保護法,必須完善地方立法。
市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推進涉及長江保護的地方立法,及時修改和廢止與上位法不適應、不一致、不協調的規定,并在鄉村振興促進條例、漁業法實施辦法、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等立法修法中,做好地方立法制度設計。
目前,市人大常委會2021年立法計劃已經通過,“關于長江重慶段實施禁捕的決定”被列入預備項目。
“我們將加快推進長江禁捕決定的立法進程。”該負責人說,市人大常委會將加快立法工作步伐,目前已重點對娛樂性游釣、禁止買賣和食用非法漁獲物等問題作了認真研究,下一步將針對部門職責、禁捕范圍、處罰措施等問題進行深入調研論證。
市人大常委會關于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控的決定,也被列入了市人大常委會2021年立法計劃的預備項目。這也是川渝人大協同立法的重要內容,兩省市人大相關專門委員會將針對聯防聯控、生態補償等重點難點問題,聯動開展立法調研。
“在鄉村振興促進條例、漁業法實施辦法、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等立法修法過程中,將對標長江保護法明確的新制度、新精神,推動我市進一步做好長江保護工作。”市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