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婷

有這么一群人,他們行走于萬州的江面,將農作物殘枝、雜草、生活垃圾等為主的漂浮物視作“宿敵”。夏天頂著如火艷陽,冬天冒著凜冽寒風,哪里有漂情,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他們用雙手和汗水為長江撐起了一道綠色生態屏障。
他們就是央視《新聞聯播》曾經報道過的萬州區環境衛生管理中心職工劉波等清漂工人。
下了海船,上了清漂船
“時下江面上垃圾不多,只需要常規出巡保潔。”日前,劉波指著萬州長江二橋下碼頭上的一排清漂船說。
這位土生土長的萬州小伙,從海事學校畢業后曾在山東省青島市工作了兩年。2014年,他選擇回到家鄉,工作平臺從海船變成了清漂船。
雖然回家了,但劉波的父母并沒有因此而高興。因為在大多數人眼中,清漂并非體面的工作。
“畢業后,我的同學大多在海船上征服星辰大海,我卻在清漂船上撈垃圾。”很長一段時間,劉波也因此不敢和同學聯系。更讓他不愿意與同學提及的,是清漂工作的艱辛。與龐大且裝備先進的海船相比,清漂船上的工作環境相當惡劣,尤其是在夏天。
“甲板上的溫度甚至超過50攝氏度,而且船上堆積的垃圾在烈日下散發出的氣味,更是讓人難受。”劉波說,因為太熱,他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把早上出發的時間提前、下午出發的時間延后,以避開一天中的高溫時段。
日日早出晚歸,與父母見面的時間也少之又少。曾經,劉波和其他清漂隊員一樣,多次想過退出。
“因為家住長江邊,對長江有著深厚的感情,所以大家選擇了堅持。”劉波說。
清漂逐漸機械化
劉波所屬的清漂團隊,要負責長江干流萬州段80.3公里以及萬州轄區內25條次級河流的清漂工作。
曾經,每到夏季長江汛期和冬季庫區蓄水期,長江萬州段的水域出現大量漂浮垃圾時,劉波和同事們都會站在清漂船上,用舀子在江面上撈垃圾。
“那時的垃圾很多,連成片的垃圾像小山一樣,甚至可以在上面站人。”劉波說,在幾年前,每年都能打撈出上萬噸垃圾,現在隨著生態環境的好轉,江面上的垃圾大量減少。
風里來,浪里去,日復一日。由于長期在烈日下工作,劉波很快就和前輩們一樣,皮膚被曬得黝黑,成了同事口中的“劉煤炭”。
盡管如此,在前輩們的眼中,劉波可以說是趕上了好時候。
萬州區環境衛生管理中心工會主席張東說:“2014年,萬州區有了第一艘機械化專業清漂船。此后,機械化清漂船逐漸增多,承擔起了主要打撈任務。”
萬州區環境衛生管理中心目前共有32艘船,其中包括1艘巡查指揮船、1艘船舶污水轉運船、2艘環衛清漂躉船、3艘改裝打撈船、5艘機械化清漂船、5艘人工打撈船和15條漁船。
“一艘機械化清漂船只需3個人來操作,一兩個小時就可以打撈40立方米垃圾,是人工打撈無法比的。”張東說。
萬州區有了清漂隊伍后,三峽庫區的其他區縣也相繼成立清漂隊伍。清漂隊伍之間還建立了加強日常聯絡的微信群。每到汛期,江上出現大量垃圾時,上游的清漂隊還會及時提醒下游。
智能化助力清漂
三峽清漂成為整個長江流域都關注的事業,長江的水質也在慢慢發生變化。
“現在長江的水質提高到了Ⅱ類標準,就是達到飲用水水源標準了。”劉波高興地說,最直觀的感受是江面上的垃圾明顯變少了,并且以前打撈的白色垃圾不少,現在主要就是樹枝雜草之類的垃圾。
隨著水質提升的,還有社會各界對清漂工作的認同。
如今,在水上撈垃圾已經不再是劉波的主要工作內容。自2019年起實施市場化運作以來,劉波開始從一線清漂工人向監管者轉變。但劉波并未感到輕松。從“運動員”變成“裁判員”,反倒令他覺得責任更重、壓力更大了。
“在監管上,僅靠人力巡查已不能滿足現狀。我們在一些重要的地方安裝了攝像頭進行監控,同時建立了環衛智慧平臺,一旦發現問題,就會及時反饋給作業單位進行處理。”劉波說。
將持續開展 “大掃除”
“長江保護法正式實施前,我們就已經嚴格對標,從嚴要求自己,讓母親河更加清澈。”劉波說,清漂隊的任務就是保護長江,因此對長江保護法非常關注,“這是我國第一部流域保護法律,為‘共抓大保護’提供了根本遵循,進一步約束破壞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行為,這對于清漂工作來說是好事。”
“長江保護法實施后,對長江干支流沿岸的開發建設進行了規范,禁止在開放水域養殖,禁止在長江流域河湖管理范圍內傾倒、填埋、堆放、棄置和處理固體垃圾,這對我們來說,是‘直接利好’。”劉波說,我市還將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規劃建設,做好長江干支流兩岸的綠化,為長江建起一道防護網,長江中的垃圾還會繼續減少。
市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將持續開展水域清漂保潔“大掃除”行動,根據季節對水域環境的影響,分類施策、妥善應對,重點解決春秋季節漂浮物增多,汛期和蓄水期漂浮垃圾量大、易聚集等突出問題,努力實現長江干支流常年水清岸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