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聚焦于網絡流行語“打工人”,從今年火爆各大網絡平臺的流行語“打工人”出發,討論“打工人”的語用功能及流行根源。研究發現流行語“打工人”不僅是人們對于自己“打工人”身份的自嘲、調侃,也是對自身被壓榨狀態的不滿與反抗,頹廢的外衣下蘊含著積極因素。其流行是多種因素推動的結果,語言內部因素在于語言模因自身的競爭力。外部因素則表現在網絡便捷性、群體意識覺醒、使用者心理等方面。
關鍵詞:“打工人”;模因論;語用功能;流行動因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5-00-02
2020年12月4日,“打工人”與內卷、雙循環等熱詞一起被《咬文嚼字》編輯部評為2020年度十大流行語。“打工人”一詞進入網友視線得益于一位名叫“抽象籃子”的短視頻博主,其頻繁發表的“打工人”語錄引來諸多網友的模仿。4月,《男子偷車被抓,竟稱看守所比家好》視頻的當事人周某出獄,在全網引發熱議[1]。9月22日,一段網友出門打工的短視頻以其押韻和搞笑的風格引來大量關注與模仿,“打工人”隨即引爆網絡。10月下旬,“打工人”作為熱詞霸榜熱搜,各大網絡媒體競相引用。不僅如此,今年雙十一也對該結構的流行起了推動作用。經過大量復制與傳播,“打工人”逐漸發展成一個強勢模因,意義從單純地指為老板打工這一群體開始泛化,語義更具特點,內涵更加豐富。
一、語言模因“打工人”的發展進程
(一)基本意義階段
由動詞短語“打工”和名詞“人”構成,即“打工的人”。《現代漢語詞典》并未收錄“打工人”一詞,只收有“打工(做工)”“打工仔(外出做工的男子,也泛指外出做工的青年男女)”和“打工妹(外出做工的青年女子)”。“打工人”一般泛指制造行業、建筑行業、搬運行業等技術含量低,從事廉價體力勞動的工人。這一階段的“打工人”沒有得到復制和廣泛的傳播,因此還不能算作是一個語言模因。
(二)復制重復階段
復制重復是“打工人”發展過程中的第二階段,因打工人語錄和相關視頻的流行,該詞引起了廣大網友的強烈共鳴,開始被大量效仿和復制,逐漸成為強勢的語言模因。人們意識到無論是什么樣的行業、待遇,他們都擺脫不了自己是在為老板“打工”的命運。該模因在傳播過程中詞義逐漸擴大,范圍從指稱工地搬磚和工廠打工的這一群體擴大到所有拿著工資、替人做事的群體。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以“打工人”自居,以此自嘲和表達對自己為人所壓榨的生活狀態的不滿與反抗[1]。
(三)類推階段
語言模因“打工人”被人們大規模復制和傳播后,為適應新的表達需要,人們從中提煉出該模因的核心結構,即“XX人”。“XX”為核心結構的變項,“人”則是作為常項存在于結構中,人們開始以這種形式相同而內容不同的模因形式進行類推式造詞,一時間“尾款人、吃圭人、雙11裸考人、雙11補考人”等詞又一次刷屏網絡。經過一段時間的模仿與傳播,“XX人”逐漸穩固下來。
“打工人”經過三個階段的發展后,成為強勢的語言模因,目前第二階段的使用頻率最高,幾乎引起所有上班族的共鳴,作為他們用于自嘲和反抗當下生存環境的主要用語。第三階段,“XX人”被人們從“打工人”中提煉出來,帶有該模因的整體特性,即某一類群體表示對自己生存狀態、遭遇等問題的自嘲、反抗與共鳴等[1],看似頹廢的外表下蘊含的卻是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自嘲為“打工人”只是他們慰藉自身的一種方式。
二、“打工人”的語用功能分析
(一)自嘲、調侃
“打工人”在使用時具有一定的調侃和自嘲意味,表示對自己從事行業或行為的自嘲,并以這種精神勝利法的方式激勵自己。比如“尾款人”“定金人”都是指雙十一期間被淘寶商家的營銷手段調動的大量先付定金后付尾款的消費者,這些詞語是他們對自己這種狂熱消費行為的調侃和自嘲[1],但并不是貶斥。
(二)表示對自己生存狀態的不滿與無奈
加不完的班、擠不完的公交和挨不完的罵是現代“打工人”的常態,這與他們向往的生活方式并不相符,無盡的工作嚴重壓縮了個體的生活空間,舒適區越來越小。在不滿與想要進行反抗時又發現自身力量的渺小,于是只能自我嘲解為“打工人”,甚至出現“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的自嘲話語。
(三)群體身份認同
傳統商業意識形態對勞動者的“畫餅”式剝削模式已經不再能夠對新一代生效。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自己打工人的身份,他們因便捷的網絡聚集在一起,產生了一種群體認同感和同屬于“打工人”的歸屬感。
(四)頹喪表面下的積極奮斗精神
“打工”一詞是代表自己付出勞動而賺取薪資,是對自己辛苦工作的肯定和認同。除了工作環境的差距,職場員工和工地工人本質上并沒有多大區別,都是靠無盡的勞動獲得有限的薪資。在他們認識到自己是被榨取剩余價值的對象后,便以這種自嘲方式舒緩自己的情緒,以另類的方式鼓勵自己積極面對生活[1]。自嘲只是為了舒緩情緒,看似頹廢的話語下蘊含的是對生活的向往。
三、“打工人”成為強勢模因的原因
(一)語言因素
第一,結構簡潔,具有能產性。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越是簡潔的語言就越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和使用。根據言語交際的簡明性原則,過于復雜的言語結構反而不利于人們理解,而“打工人”及其變體僅為三字格結構,不僅結構上簡潔便于理解,而且語義上也符合廣大上班族的表達需求。簡簡單單的三個字就可以表達出上班族的心酸、無奈和對自己被壓迫現狀的不滿,自然能被人們廣泛地應用于生活中。“XX人”作為“打工人”的核心結構,只需在變項“XX”處填入自己想要表達的詞即可。雖該模因產生了變體,但其整體的意義并未發生改變,仍是某一類群體表示對自己生存狀態、遭遇等境遇問題的自嘲、反抗與共鳴等。
第二,“打工人”的深刻內涵。“打工人”能夠被人們廣泛復制和傳播源于其背后的意蘊能夠引起廣大上班族、學生黨的共鳴,道出了大部人的生活現狀,即“打工”。不論是企業高管還是工地搬磚,從本質上來說都是在給人“打工”,這一詞語無形中極大地拉近了各個社會階層之間的心理距離。長期處于所謂的“被壓迫”狀態,這個群體需要釋放和表達,而“打工人”恰好能夠代表他們的心聲。于是,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打工人”一詞。值得一提的是,“打工人”雖然是人們對自己現狀的自嘲和對實施壓榨群體的不滿,但這種情緒并不是極端不可調和的。相反,自嘲和反抗只是表面,其背后是即使面對如此不如意的境遇也仍要積極的生活,以一種反諷的形式傳達出即使生活艱苦也要積極面對的樂觀態度。這也是該語言模因能夠流行起來的最重要的一點。
(二)語言外因素
第一,互聯網的便捷性。科技發展帶來高度發達的網絡技術,互聯網給人們提供了新的交流平臺。各個階層、行業之間民眾交流的“物理壁壘”被消除,他們可以跨越階層、行業之間的障礙進行交流,并且還具有同樣的身份——“打工人”[1]。語言模因“打工人”引起人們的注意后,網民們以一種調侃、娛樂的心態,積極參與效仿、討論。隨著在眾多社交平臺上的復制、傳播,越來越多的類推句式開始出現,最終成為強勢語言模因,深受大家喜愛。
第二,求新求異心理的催動。網民廣泛使用模因“打工人”及變體“XX人”是一種求新求異心理的推動。人們在復制、傳播這個句式時不僅只是表達自己的觀點,還希望以此種新穎的方式獲得別人的關注,得到其他人的贊同。這種句式具有一定的吸睛效果,增加了語言的趣味性和新穎性,滿足了人們追求語言時尚的要求。
第三,群體意識覺醒。“打工人”能夠發展成為強勢模因是“打工人”群體因共同的現實遭遇而產生群體身份認同的結果。無論是企業高管還是工地藍領都是為人打工的“打工仔”。正是基于這個共同的認識,才讓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他們以傳統印象中帶有地位低下等文化標簽的“打工人”定位自己,通過自嘲、自我認輸的方式來表達對當下社會結構和壓力的不滿,是一種“精神勝利法”式的反抗[1]。
第四,社會現實問題的體現。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一個國家、民族和社會,其成員的思維方式和觀念會一定程度地體現在語言中,尤其是代表著某一時期熱點話題的流行語。“打工人”的出現表明,當前社會中普遍存在著工薪階層與財富持有者的矛盾,而且生存境遇問題也越來越受到個體的關注。作為社會中下層的工薪階層、學生等群體開始認識到自身的處境,其訴求與態度在“打工人”這一強勢語言模因中有所體現。
四、結語
模因通過模仿而傳播,流行語“打工人”因引起共鳴而得到廣泛復制與傳播。在傳播過程中意義逐漸穩固并提煉出核心結構“XX人”,這屬于語言模因的表現型,即“形式相同內容各異”。語言模因的復制與傳播會對社會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強勢語言模因“打工人”無疑是屬于具有積極作用的模因[2]。而對于一些惡意模因,則需要國家語言文字機構制定相應的政策來約束其復制和傳播,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參考文獻:
[1]周興,黃友玥.流行構式“打工人”的多維考察[J].大眾文藝,2021(2):143-144.
[2]林綱.模因論和網絡新聞語言[J].作家,2008(10):158-160.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