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國
摘? 要:對于一些職業人才來說,高職院校的學習通常都是其最后一次統一的在校學習機會。多數高職院校在安排不同專業課程時,都會為學生安排一個學期或者是一定數量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使其對未來工作能有深刻的認識以及明確的規劃。對于近年來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來說,教師需要根據“三全育人”的理念進行改革,從而才能實現全方位育人。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并提出對學生在高職院校學習的整個階段進行全程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全方位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實踐平臺的改革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三全育人”;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改革;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5-0-02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多數人都開始意識到學歷的重要性,一些人為了自己能找到輕松、穩定、薪資福利待遇優厚的工作,選擇在學習時期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內在價值。還有一些人走上工作崗位后還會通過繼續教育提升自己,從而使我國大學生的數量急劇增多,越來越多的人在畢業后面臨失業的風險。為了讓學生提前意識到就業的壓力,提前做好就業計劃,在大學期間通過大量實踐活動拉近自己與社會工作環境的距離。多數高職院校都要求學生認真學習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既能幫助學生解決目前就業方面的疑惑,還能讓學生快速將自己的角色從學生轉換成社會人員。但是,多數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理念以及教學內容都存在一定弊端,無法發揮此課程對學生的教育價值。因此,高校應深入研究“三全育人”理念,重新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進行改革,將學生培養為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以及接班人。
一、目前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
(一)過于注重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知識講解,忽視了對學生實踐活動的指導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學生系統了解將來所從事職業的途徑,但是多數高職院校都將此課程的性質定義為理論課程。教師在教學時,會為學生大量講解與相關職業有關的理論知識,卻沒有為學生布置一定的實踐任務,讓學生從各方面了解自己將來所從事的職業。因此可以看出,傳統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安排具有嚴重的片面性,無法高質量實現教學目標。
(二)教師在教學時過于重視課程的教學結果,從而忽視教學過程的指導
對于教育事業來說,不同的過程往往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對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來說,教學環節是環環相扣的,只有讓學生牢固地掌握每一環節的內容,才能保證最后能產生良好的結果。但是,實際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教師為了追求最后的教學成果,往往都忽視了對學生的指導,也并沒有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跟蹤,從而降低了本課程的教育效果。
(三)過于注重職業生涯規劃知識的講授,忽視了學生從業素質的培養
任何一份職業在篩選人才時,都會從員工的能力、素質、專業知識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由此可以看出,決定一個人在工作崗位上能走多遠的因素既包括個人的工作能力也包括其綜合素質。所以,高職院校在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時,應從專業技能、從業素質等多個方面開展教育,才能為學生的職業生涯帶來無限光景。但是,我國多數高職院校的職業課程都沒有產生預期的教學效果。有些教師在教學時,只是從不同職業的就業前景、學生對相關職業的興趣以及學生的性格方面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找到理想的職業。但是,教師在引導時,忽視了學生實際情況與相關職業要求的匹配程度,無法讓學生對自己以及相關職業有系統的認識,從而會降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準確度[1]。除此之外,不同職業對于工作者的從業素養都有不同的要求,有些教師在教學時,只是讓學生對職業的歷史、發展前景、就業要求等方面進行一定了解,沒有為學生講授相關職業對從業素養的要求,在實際工作中,就會出現學生不具備相關工作從業素質為其工作帶來一定阻礙的現象。
(四)部分院校職業生涯課堂的教學內容過于片面
職業生涯規劃的內涵就是“規劃”二字,多數學校安排此課程的初衷是希望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能對自己的職業產生理性認識,根據自身的能力以及職業發展對職業生涯做出系統、準確的規劃。但是,在實施過程中會偏離軌道,與此課程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比如,有些高校為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安排的教學內容多以相關行業的面試技巧、學生心理素質的鍛煉、不同職業未來前景的變化等內容為主,過于注重學生在就業期間的一些表現,從而忽視了學生對職業進行整體規劃的重要性。
二、運用“三全教育”理念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進行改革的策略
(一)對學生在高職院校學習的整個階段進行全程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任何人在工作過程中都會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一個整體規劃,從而使就業變得更加順利。高校在安排此課程時,應從一開始就為學生樹立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意識,然后再讓學生經過漫長的學習對自己的職業進行明確認識。通過教師在不同階段的指導,幫助學生制定出可行性較高的職業生涯規劃。高職院校在安排不同年級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時,應考慮學生在不同學期的特點,科學地安排學習內容。
對于大一學生來說,剛步入大學時期,對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還是一片迷茫,有些人甚至對自己未來所從事的職業還沒有明確目標。因此,在這個階段,職業生涯規劃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對自己有一個全面認知,從自身的興趣、能力以及性格等多個方面對自己進行全面認識,從而幫助學生找到未來發展的方向,明確未來發展的目標。對于大二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適當開設一些與職業生涯規劃有關的實踐課程,通過一些專業的職業能力測驗幫助學生進一步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一些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相關職業的興趣,根據自己對職業深入的了解制定自己的規劃書,通過教師的指導不斷進行完善。對于畢業班的學生來說,在畢業之后就會面臨找工作的壓力,因此,更加體現出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從多個方面讓學生對自己將來所要從事的工作領域進行深入了解。比如,教師在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脫穎而出,可以從簡歷的制作、面試禮儀以及穿著等方面進行教育,幫助學生邁出職業生涯中的第一步。并且,不同專業的工作對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對于理工科學生來說,在工作過程中,多數時間都在進行動手操作以及動腦計算,所以教師應注重學生相關方面的培養;對于文科專業學生來說,在工作中,通常都是利用語言以及文字和他人進行交流,因此教師應從溝通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方面鍛煉學生,提升學生的從業素養。通過階段性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課程[2],讓學生深思熟慮制定出準確的職業生涯規劃。
(二)全方位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實踐平臺
第一,教師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努力培養學生可遷移軟能力。任何人在工作生涯中都不是從事一種職業亙古不變的,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以及社會的發展選擇更加適合自己、工作價值更高的職業。
由此可以看出,每個人的職業生涯都是不斷變化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時,不應單方面地針對一種職業開展教育,應從學生潛藏的實力中培養起學生可遷移軟實力,從而讓學生在未來職業中進行良好的變動,保證學生能充分適應社會變更的速度以及不同職業的發展速度。
第二,高職院校應為學生提供重新選擇的機會。對于學生來說,在學生時期能夠自己選擇的機會大概有兩次,一次是文理分科,還有一次就是報考大學。但是,從這兩次機會來說,多數學生都是根據自己的興趣盲目選擇的,還有一些學生是遵從家長的意愿被迫選擇的,所以,學生在學習時無法遵從自己的內心進行主動學習。隨著學生年齡的不斷增長,對自己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有了更明確的選擇,這個時候學生所做出的選擇就會更加理性。他們會從自己的興趣、能力以及各種專業的就業前景進行綜合考慮。為了避免學生前期專業的錯誤選擇,從而影響學生職業的發展,高職院校應為學生賦予重新選擇自己學習專業的機會。首先,根據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學生可以重新選擇專業。其次,學校還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跨專業、跨院系選課,從而實現全方位育人。
第三,學校應為學生創設大量的、高質量的實踐平臺。為了讓學生對自己將來想要從事的職業有更深刻的認識,高職院校應為學生創設大量的、高質量的實踐平臺,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之后,學生能根據自身的情況結合職業的需求合理選擇未來的發展方向,幫助學生做出更明智的選擇。比如,學校可以組建各種職業的社團課,在開展實踐活動時,學生能頻繁地與各種企業相處,從而使其深入了解職業需求。另外,對于一些具有自主創業想法的學生來說,學校可以建設“大學生創業園”為其創業提供良好的支持。
三、結語
綜上所述,運用“三全育人”理念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此課程的教育價值,幫助更多大學生清晰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從而為其后續工作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李鈺.新形勢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品位經典,2019(10):83-85.
[2]游琰.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9(12):118-119.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