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衛玲
摘 要: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有效融合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有著十分顯著的可行性和實效性,在實踐的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更有效的融合和完善,確保傳統文化認同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得到充分的體現,進而為學生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提供必要的保障。基于此,本文重點分析高中歷史與傳統文化認同教育的融合策略等相關內容,希望能夠為確立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傳統文化認同教育 高中歷史 融合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5.023
在高中歷史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融入傳統化認同教育的相關內容,在針對相關史實進行講述、剖析的過程中,進一步有效融入民族傳統文化和認同教育的相關因素,以此促進學生在無形之中深入認知和理解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并且對其進行深入認同和接受,進而承擔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有極大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一、確立相對應的融合目標,充分體現出傳統文化認同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文化認同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和相關的課改目標有著十分顯著的一致性,都是著重強調針對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進行繼承,使民族精神得到有效弘揚,因此在兩者融合的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出傳統文化認同教育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確保相關內容能夠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進行更充分的融合,以此體現出高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使其具備健全完善的人格,有科學合理的歷史觀,而這也是兩者融合的根本目標。在進行充分融合的過程中,明確這樣的目標,是必要前提。中華傳統文化主流思想中,百家爭鳴、漢代儒學、宋明理學、明清思想等相關思想和文化都是先輩智慧的結晶,孕育著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時也是中華兒女能夠取得文化認同的根源。在確保兩者進行融合的過程中,要把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和傳承民族精神作為根本目標,確保學生在歷史文化和傳統文化寶庫中進行充分挖掘,讓學生的思維意識進一步激發,使學生能夠充分學習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內涵。
二、創新教學理念,充分融合民族文化認同教育
在傳統文化的眾多內容中,民族文化是其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要想確保高中歷史和傳統文化認同教育進行更緊密的結合,就需要在民族文化認同方面進行有效加強,使兩者能夠緊密結合,有效促進,進而呈現出應有的融合效果。民族文化認同教育和傳統文化認同教育有著十分顯著的理念一致性,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可以更有效的掌握各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在大一統的融合發展過程中,體現出各個民族的特色和優勢,更能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和歷史的深厚性及包容性。例如,在歷史中學習孔子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充分體現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先進思想,同時有更加深刻的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術,每一項技術都有著極其深厚的內涵,同時也充分體現出不同民族的特色。
三、有針對性的融合更多的文化史料,確保學生更深刻的領會和掌握傳統文化的認同教育價值
在高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落實“三維目標”的相關內容,進一步有效掌握相對應的歷史學習方法,對于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進行充分的掌握,與此同時確保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在兩者進行融合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實際情況恰當地增加相對應的文化史料,例如,在針對“百家爭鳴”內容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充分融入《易經》的相關內容,以此體現出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學生有更深的感悟和更為強烈的文化認同。
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充分融合傳統文化認同教育的相關內容是至關重要且十分必要的。在實踐的過程中,要充分掌握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進一步加強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感性和理性認知,在認同方面進一步增強,以此使認同教育體現出全新的內涵,讓學生具備應有的文化自信和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朱曉燕《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以“人生的選擇——中山先生的家國情懷”一課為例》,《西部素質教育》2018年第16期。
[2] 王麗麗、楊春《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入家國情懷教育》,《課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