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工記》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中的重要文獻,不僅記載了先秦時期的手工藝技術知識,還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中所蘊含的自然觀就很值得關注,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尊崇自然、巧工人為,制作良器講究“天時、地氣、材美、工巧”;(二)效法自然、利用自然,無論制作器物或建造村落城邑,都重視對大自然的利用和效法;(三)動靜以時、保護自然,依據季節變化相應地選擇和處理材料,重視對大自然的保護。這體現了先秦人民親和自然的思維意境和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且在后世得到了傳承接續。這種自然觀對當今社會也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考工記》;自然觀;時
中圖分類號:J5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4-0118-03
前言
《考工記》是一部成書于中國古代春秋戰國之際的手工業技術著作,全書列述了各類手工業器物的制作方法和形制規格,涉及30余項工種,在中國造物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書中橫跨諸多技術門類,涵蓋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等多種自然學科知識,為我們了解和研究先秦時期的手工業生產技術提供了重要視角。
如今,我們所見到的《考工記》是作為《周禮·冬官》篇而出現的,因此其經學的性質使其得到了格外關注。歷代學者多從文字、器物、工藝思想等多角度、多層面對《考工記》進行研究,如鄭玄的《周禮注》、徐光啟的《考工記解》、戴震的《考工記圖》等均為前代重要的研究著作。近代以來,學者多有用近代科學知識解釋《考工記》的相關內容,研究深度也進一步得到了加強。當我們仔細了解《考工記》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時,可以發現《考工記》中包含了諸多先秦人民的自然觀。目前來說,對《考工記》中所反映的自然觀研究卻很少。因此,本文試圖對此進行初步探討。
馬克思說,自然界首先是“先于人類歷史而存在的那個自然界”[1]。原始時期的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資料獲取方式極其單一,主要來自于大自然。這時,人類馴服于自然,自然界是世界的中心。而到了農業文明時代,尤其是銅質和鐵質生產工具的出現,生產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生產資料獲取方式也更加多樣化,人類更有能力處理與自然的關系,開始自覺地開發和改造自然。在人與自然界的關系轉變中,人類逐漸將自然界轉化為自身活動的對象,因而在實踐中制造出了更多適應及改造自然的器物。有了器物,也就是有了更多的工具,人類的生活就開始一步一步地擺脫自然束縛。手工業器物的產生實際上就是人們在認識、改造自然的長期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實踐經驗的產物,其中就包含了許多對大自然的認識。因此,《考工記》中所反映的自然觀實際上是先秦勞動人民在長時期實踐基礎中對自然的認識。
一、尊崇自然,巧工人為
《考工記》是一本手工技藝著作,但其中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包含了先秦人民尊崇自然的自然觀。書中開篇便提出了制作良器的四個條件,即“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2]1242“天有時”是指自然運行的時序,如節氣、陰晴、寒暑等變化;“地有氣”是指不同區域的溫度、降水等生態環境要素;“材有美”是指材料本身的自然品質,后文言:“燕之角,荊之干,妢胡之笴,吳粵之金錫,此材之美者也?!盵2]1243這些“美材”具有的品質和性能,使它們成為造物的最佳選擇。對于造物過程來說,“天時”和“地氣”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對“材料”美與不美的影響[3]。而“材美”其實也是強調適應“天時”“地氣”,這是因為“美材”的形成需要優越的外部環境,自然界中的陽光、濕度、溫度、土壤等都會對它們的生長產生較大影響甚至決定它們的品質。在制作良器的四個條件中,《考工記》將“天時”“地氣”“材美”等自然客觀條件放于前,而將“工巧”等主觀因素放于后,已充分反映了其尊崇自然、以自然為先的自然觀念。
文中進一步用反證的方法說明了這一點。“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則不時,不得地氣也”,強調了就算“材美工巧”,如果沒有優越的自然條件,也還是不能制作出“良器”。為此,文中列舉出橘、鸜鵒、貉以及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和吳粵之劍等器物,最后得出“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2]1243的結論,再次證明了外部自然條件的重要性?!犊脊び洝分该鳌疤鞎r”“地氣”和“材美”的關聯性,強調只有優越的“天時”和“地氣”條件,才會有“材美”的結果,這是先秦手工工匠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它體現了以自然為先、尊崇自然的思想理念。
此外,《考工記》在強調自然為先、尊崇自然理念的同時,也強調了“工巧”的重要性,當然,這也是該書存在的前提。文中言:“審曲面執,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薄爸邉撐铮烧呤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2]1241。這里強調了人為的作用,并將創造器物的百工上升到圣人的高度,將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而創造器物的人稱為圣人,這無疑從側面表明了自然界在人們心中的神圣性,體現了尊崇自然、圣人作物和巧工人為的自然認識理念。
二、效法自然,利用自然
在農業文明時代,人們最主要的活動就是與大自然打交道。而利用自然、效法自然是人們在初步認識自然后的一種行為方式,譬如遠古人類對自然界中火的保存和使用,即是對自然的利用和效法。《考工記》在敘述器物的性狀時,往往將物的客觀屬性歸結于自然,體現出以自然為象,效法自然、利用自然的自然觀。《輈人》載:“軫之方也,以象地也;蓋之圜也,以象天也;輪輻三十,以象日月也;蓋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弧旌枉矢,以象弧也?!盵2]1283軫,“輿下四面材合而收輿謂之軫,亦謂之收”[4],應為車蓋下面的部分。在制車時,車軫以方形象征著大地;車蓋以圓形象征上天,迎合了當時人們天圓地方、效天法地的自然宇宙觀,這種制車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賈誼《新書·容經》中記載:“蓋圓以象天……軫方以象地”[5],同樣提出了這一點,可見其對后世的影響。此外,輪輻三十條象征著每月三十日;蓋弓二十八條象征著二十八宿。龍旂飾九斿象征著大火星;鳥旗飾七斿象征著鶉火星;熊旗飾六斿象征著伐星;龜旐飾四斿象征著營室星;弧旌飾枉矢象征著弧星。將車上的部件和裝飾分別對應著自然的天地與日月星辰,表現出當時人們效法自然的自然觀。這種思想在考古學上也得到了相應的證據,聞人軍在與考古實物進行較為廣泛的對比研究后,認為:“‘輪輻三十’是一種取法于大自然的機械設計思想的體現,而且在公元前五世紀上半葉曾有意識地付諸實踐?!盵6]182山西太原金勝村發掘的車馬坑和山東淄河店2號戰國墓中,出土的馬車輪輻數以30根的為多[6]181;秦始皇陵彩繪銅馬車的車輪輻條也是30根,學者稱這是發展中逐步穩定下來的數字,包含著一定的力學原理[7]。以輪輻三十條象征著每月的三十日,這毫無疑問是先秦工匠在實踐中效法自然的結果。
《考工記》還記載了畫繢時的程序和工作,“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天謂之玄,地謂之黃。”“土以黃,其象方,天時變,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龍,鳥獸蛇。”[2]1306文中將陰陽五行觀念融入到畫繢工作中,不同方向配以不同顏色。獨具匠心的工匠們畫土用黃色,用方形作為大地的象征;畫天要隨時節變化而采用不同彩色;畫大火星以圓弧作為象征?!犊脊び洝钒选疤靾A地方”觀念引入“繪繢之事”,把自然之物具體化、象征化[8]。這種色彩搭配效法自然,配色渾然天成,自然清新,再與自然界真實的動物紋飾相搭配,使得器物妙趣橫生,并且保持了大自然最原始的味道。
在效法自然的基礎上,《考工記》中還有許多利用自然的例子?!督橙恕菲唬骸敖橙私▏R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编嵶⒃疲骸叭粘鋈杖胫埃涠藙t東西正也?!薄叭罩兄?,最短者也。”“極星,謂北辰者,當夜半考之?!盵2]1345匠人在建造城邑時,白天需要觀察日影的長短,夜里需要考察北極星的方位,以確定城邑的最終方向,這是利用自然現象來確定方向的一種方法?!吨芏Y·夏官》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土方氏掌土圭之法,以致日景,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國都鄙。”鄭注云:“致日景者,夏至景尺有五寸,其間則日有長短?!盵2]1034可見利用自然現象來確定城邑的方位與遠近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重要步驟。同是《匠人》篇的“匠人為溝洫”部分言:“凡天下之地埶,兩山之間,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涂焉。凡溝逆地阞,謂之不行……凡溝必因水埶,防必因地埶?!盵2]1364優秀的工匠在修筑溝洫時,要達到“善溝者,水漱之;善防者,水淫之”的水平,即特別注意利用自然的山川地勢,以保持水流的暢通和堤防的堅固。
三、動靜以時,保護自然
自然以春、夏、秋、冬四季為輪回,使萬物順時而新。動靜以時要求人們在面對大自然時,要遵循自然規律,在合適的時機有所作為,不胡作非為、不竭澤而漁,這樣既可從大自然中獲取“美材”,又能很好地保護自然。《考工記》中就時時地表現出動靜以時的自然觀,《考工記·總敘》中提出“材美工巧,然而不良”的其中一個條件就是“不時”,這就從全書的角度將工匠重“時”的必要性提到了較高的地位。《弓人》篇載:“材美,工巧,為之時,謂之參均?!盵2]1385將“為之時”當作“參均”之一,同樣強調了“時”的重要性?!疤鞎r”對制作器物的質量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所謂“順其天時”就是指制器和選取材料時需根據季節的不同,因時因地而為。據此,《考工記》提出“天有時以生,有時以殺;草木有時以生,有時以死,石有時以泐,水有時以凝,有時以澤,此天時也”[2]1244的重要論斷,表達出先秦人民已認識到自然界的一切變化都遵循著“天時”,這也為工匠遵“時”提供了思想前提。
制造器物的過程就是處理材料的過程,而選用“美材”最重要的條件就是重“時”,即按照自然生態的要求做出合適的選擇?!遁喨恕菲d:“輪人為輪,斬三材必以其時。三材既具,巧者和之?!盵2]1251《周禮·地官·山虞》載:“仲冬斬陽木,仲夏斬陰木?!编嵭ⅲ骸瓣柲?,生山南者;陰木,生山北者。冬斬陽,夏斬陰,堅濡調?!盵2]490在仲冬斬陽木,仲夏斬陰木,注重樹木在不同季節的生長情況,在合適的季節砍伐不同地方的樹木,這樣既可以獲得“美材”,又可以較好地保護自然?!豆恕菲疲骸肮藶楣×谋匾云鋾r,六材既聚,巧者和之?!盵2]1372制弓的六種原材料是:干、角、筋、膠、絲、漆。在選取這六種材料時,對時間也有嚴格的要求,“凡相角,秋閷者厚,春閷薄。”鄭玄注:“取干以冬,取角以秋,絲漆以夏,筋膠未聞?!盵2]1374“凡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體,冰析灂?!盵2]1378意思是說,要依據季節變化相應地選擇和處理材料。這就要求工匠在選取和處理材料時,做到動靜以時,這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對大自然的保護。
此外《考工記》中還時時體現出對精確時間要求的嚴格性?!俄r人》載:“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盵2]1305這是說用皮革蒙鼓面,必定要在啟蟄那天?!懂嬂D》載:“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之,謂之巧。”[2]1306畫繢之時,四時皆配不同顏色,青春、夏赤、秋白、冬黑,加上夏季黃,共五個顏色,對季節要求的差異性即表達出了“時”的重要性?!痘鲜稀份d:“晝暴諸日,夜宿諸井。七日七夜,是謂水湅?!盵2]1301在練絲帛時,白天將絲暴曬于陽光下,夜里將絲懸掛在井水里,這樣需要反復經過七天七夜,才能達到練絲帛的要求。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工匠重“時”,無不體現其中,而對時間的精確要求實際上反映了工匠在長時期實踐中總結的經驗智慧。
結語
《考工記》的敘述內容和內涵別具一格,開創了中華文明在工藝技術領域的輝煌起點。器物造之由人,用之由人,為人所服務,如何制作出合人心愿,精巧適用又節時省工的器物?《考工記》給出了獨具特色且頗具智慧的回答,即在遵循自然規律的狀態下,精選材料,優秀的工匠再巧施工藝,就能制作出精良的器物。這些答案雖然是先秦工匠在造物過程中的基本操作步驟,但其也毫無疑問地反映了尊崇自然,巧工人為;效法自然、利用自然以及動靜以時、保護自然的生態自然觀,體現了先秦人民親和自然的思維意境和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且在后世得到了傳承接續。這種自然觀對當今社會也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即在處理和應對自然時,仍需堅持尊崇自然、效法自然以及保護自然的自然觀,與自然和諧相處,而非成為自然之敵。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0.
[2]鄭玄.周禮注疏[M]//李學勤.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喬凱.材美工巧造物思想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8.
[4]戴震.考工記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5:35.
[5]賈誼.新書校注[M].閻振益,鐘夏,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230.
[6]聞人軍.考工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王學理.秦始皇陵彩繪銅安車的科技成就漫議[J].北方文物,1988(4).
[8]李倍雷.《考工記》造物思想與圖案學關系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
作者簡介:高王飛(1998—),男,漢族,河南三門峽人,單位為鄭州大學歷史學院,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科技史。
(責任編輯: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