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蕾 喬玉芳
摘要:文化心理學是研究文化傳統與社會活動對人類心理生活滲透與影響的學科。跨文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本土心理學是其研究的三種主要形式,跨文化的比較和情境性的研究聚焦在此時此刻,當我們將文化心理等放入歷史中,從生態和宗教的視角下看文化看心理,將會得到由文化內在張力帶來的心理學上的新發現,依托于文化的影響,進一步深化了心理領域的研究內容,拓寬了其研究領域。
關鍵字:文化;文化心理學;生態視角;宗教視角;歷史視角
中圖分類號:B84-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4-0151-03
一、引言
美國人類學家羅比特路威曾說過地理和遺傳這“兩盞鬼火”引誘人們走向了歧途,慣以用地理和遺傳來解釋文化并不恰當——“地理只吩咐:如此如此的事情是不能有的,如彼如彼的事情是可以有的,他可不規定哪些事情是非有不可的”[1],對于文化的產生偶然之力功不可沒,當兩種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摩擦就有可能在原來的基礎上產生新的東西。由此可見,并不是只有地理和遺傳能完全解釋文化,就心理學而言,各研究取向從不同角度對人的行為與心理過程作出了解釋,每一套理論體系都有著自己的闡述系統,但如果囿于某一個范式中,往往發生一些無法解釋的現象抑或是作出有限的解釋。這時候,不如把眼光從此方投到彼方,從新視角擴展新外延。
心理學中關于文化的研究有三種,即跨文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本土心理學[2]。文化進入心理學經歷了從靜態實體到動態關聯的過程。文化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進入心理學的研究范疇,分別是研究對象和研究者。一方面,被研究的對象具備著當地的文化特征,當地文化與人的心理行為相聯系,在不同文化下形成了不同的心理行為風貌,這被稱為文化心理;另一方面,從研究者出發,心理學研究本身就可以和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由此構成了不同價值取向的心理學研究傳統和心理學流派,這可以稱之為心理文化[3]。起初,主流心理學跟隨自然科學的角度試圖用普遍的、統一的、一般性的結論來解釋人的心理和行為過程,以西方為主導的主客二元對立模式主導著心理學的研究。因為自然科學的影響,一開始的心理學家希望能把人的心理和行為做拆分做歸納建立起一個明確的標準。在西方主流中的二元對立的條件下,強調非此即彼;然而,印度的宗教觀念中,人們可以通過瑜伽,通過自我的修煉達到彼岸的境界;再者,中國文化中,遵從儒術,奉行圣人之言,崇尚中庸之道,體現的是一種非一非二的觀念。據此來看,文化對心理的影響意義深遠,因此自然科學的眼光不會帶來唯一合理的解釋,心理學研究中文化因素便不能被排除在研究設計之外。下面本文將從生態、宗教和歷史三方面綜述新視角下的文化心理。
二、新視角下的文化心理學
(一)生態視角
生態視角不同于純地理視角,其不是從環境本身的特征與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為出發點研究文化,而是在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一系列過程中產生的有關心理變量的差異。
作為環境因素的溫度,不僅會影響到人們的感知覺,也會影響到該生態系統下語言系統的進化。為了維持身體內的核心溫度,熱量在體內要達到一個平衡。比如,在寒冷的天氣中人們閉著嘴巴,炎熱的天氣中張開嘴巴。根據這個過程,語言調節理論(The airco theory of language)認為呼吸道可以作為人們說話時調節熱量的通道。發元音時,呼吸通道的口腔部分直接暴露在空氣中,熱量得到釋放,但是輔音的發音特點是通過收縮或關閉呼吸通道上的一個或多個點,以此來保存熱量。所以許多的輔音發音應該是在寒冷氣候中演化而來,元音發音是從溫暖的氣候中演化而來[4]。根據這個理論,可以推測在寒冷氣候中的人們使用輔音發音的頻率高于溫暖氣候中的輔音發音頻率,反之。
氣候是影響人們生存生活的重要因素,不同氣候塑造了不同生活環境,過冷過熱的氣候會造成當地人的體感舒適度不同,進而產生心態上的不同,如不同氣候下人們的性格傾向不同,常言道“北方人更豪爽,南方人更秀氣”。之前一般以地域作為人群的劃分依據,現在也可依托氣候的類型和其影響下的群體心理狀態的集群來做劃分。氣候類型和經濟水平高低相互交織,不同氣候條件下人們的需求不同,同時當地的經濟水平對此又有增補效應。在此基礎上,研究者進一步提出了氣候-經濟模型(Climate-economic Theory),即氣候需求與經濟的交互對文化對心理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在氣候條件惡劣但是人均收入高的挑戰型地區,人們有能力應對挑戰,所以彼此間聯系不強,集體主義水平低;在氣候惡劣且收入水平低得地區,人們需要加強彼此的聯系應對困難所以集體主義水平較高[5]。由此看,生態系統中的氣候、溫度等因素,與社會環境中其他因素進行交織,共同對心理因素起到解釋作用,并且天然地能進行跨文化的比較。
(二)宗教視角
宗教是一種文化現象,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或許是由于統治階級的需要,或許是由于人們對未知的恐懼,抑或是心靈的寄托需要,宗教應運而生,它屬于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宗教心理學家認為宗教能帶來心靈的凈化和精神力的提升,通過一些傳統的宗教活動,人們與“更高力量”產生聯系。漫長的進化中,傳統隆重宗教活動得以簡化,或者宗教思想逐漸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對人們的一些個性心理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許多宗教中都有洗禮儀式,通過洗禮表示赦免受洗者的“原罪”和“本罪”。現代人關于潔凈、骯臟的認知,本質上同原始人的宗教觀念中的思想心靈純潔無瑕是相一致的,所以人們衛生上的“不干凈”也可以象征道德上的“不干凈”[6]。比如,當人們做了壞事后,產生的道德情緒會讓人有了更高的清潔心理需求。關于身體潔凈和道德感的關系,則可用“具身認知”來解釋,具身認知認為人的身體經驗與自身的認知情感過程相互影響。具身認知強調人的身心聯系,身體嵌套在環境中,認知過程又被身體等物理條件所決定。所以,認知、身體和環境三者構成了一個統一的體系。對清洗這種行為可以象征性地代表洗去罪惡的產生者,以此來凈化心靈。
關于中國神話中的具身思想認知更是讓文化心理學在宗教領域走得更遠。西方神話中的人與神秉承著古希臘文化中的二元論,中國的神話中,人脫胎于神,體現了真正的“天人合一”。而中國獨有的“氣”論同“天人感應”論一樣,則從空間的維度體現出自身狀態與環境交互對具身認知的影響。在時間維度上,神的身體“消解”于歷史長河中,作為符號象征流傳百世,而這些轉化為符號、圖騰的神之身軀,從另一個層面上又跨越千萬年時間,給現世的人以寬慰[7]。宗教視角的引出,有助于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在宗教文化影響下普世性的心理傾向和特定文化下的心理特征。比如,中國人常把求子的心愿寄托于送子觀音,家宅平安的心愿寄托于灶神,甚至觀音大士的蓮座、柳枝都化為了能代表純潔高雅的意象。
(三)歷史視角
一些研究者主張把文化的概念放到更宏觀的理解中去,于心理學而言,其可以用兩種視角來研究,一是采用假設演繹方法尋求人類行為普遍解釋的自然科學模型;二是將其作為人文學科中的分支,運用文化和歷史的視角,符號的詮釋方式來理解心理學,這是文化科學模型[8]。文化科學模型跨越了一般意義上的宏觀和微觀,非在個體畢生時間中產生的文化差異,也非情景、實驗中的文化啟動,而是把眼光放到了更長的時間跨度——歷史中去了。關于文化研究,有文化啟動和文化對立,目前較多的文化研究采取兩種方式,一個從宏觀角度比較了文化間的差異,重點在文化如何不同,另一個則探索了情景性的、暫時性的文化表征[9]。但兩者都沒有涉及歷史的視角,現場研究把目光聚焦在了此時此刻,橫斷研究可以區分群體但不能展示變化,追蹤研究可以跨越某一段時間,但是還不足以把文化心理延伸至歷史中去,而實際從歷史視角看,我們更能發現長期演化的規律和心理的發生發展。
以對異常行為的容忍和社會規則約束力強度為區分標準,可以把國家和地區分為兩類——對異常行為容忍力低并且社會規則強有力的一類,研究者稱之為“緊密型”社會,反之對異常行為容忍力高并且社會規則約束力不強的一類,研究者稱之為“松散型”社會。“緊密”與“松散”是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系統,其中包括生態、歷史、社會、日常情景和心理層面等變量。歷史威脅,如疾病、領土沖突、環境威脅可以預測“緊密型”社會的出現[10]。也就是說,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人們的應激行為會使當地社會心理發生變化,如疾病多發地人們會更具凝聚力避免人口減少或是感染擴散,蒙受此類災難較多的民族會更加團結抵御外敵。
在歷史視角下,不得不提到一個常見因素——農耕文化。勞作方式是人們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通過與自然的不斷磨合而發展出的適合自身的維系生存因素之一,耕作的歷史伴隨著勞動人民的思想形態變化過程。由于水稻種植需要精耕細作,結果就是形成了一個以土地、水、人為一體的命運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里,個體命運與集體命運緊緊聯系在了一起,“和”與“忠”的概念漸漸形成并變得重要[11]。在中國,種植大米和種植水稻地區的人在認知風格,自我覺知和社會關系認知上都存在差異,與種植小麥的省份相比,種植水稻較多的省份更傾向于相互依靠和整體性思維,也就是說更偏向集體主義[12]。由此,文化進入到了歷史,歷史中的文化進入到了心理學。
結論
知識的共享使文化產生了多樣性,共享的途徑與方式變得多種多樣,文化多樣性的發展也生機勃勃,相互交織。通過人類積累創新的文化蓬勃發展,這也啟示我們不能用單一的眼光去看待文化,從單一文化到跨文化再到多元文化,不同文化在其價值上應是平等的。在文化視角下研究心理學凸顯了心理的綜合取向學科屬性。心理學是研究人類心理現象、行為和其中規律的科學。因為研究對象的復雜性,決定了心理學研究的復雜性。心理學研究需要涉獵的范圍極為廣泛,包括但不局限于人類學、社會學、腦科學等,其中文化這個因素正變得越來越重要,文化在時空維度上所帶來的張力,豐富拓寬深化了心理學的研究。在文化視角下研究心理學也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整合思路。中華民族有著悠久而豐盛的歷史,我們的集體無意識帶著獨有的特色,心理學人更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地做出適合本土化心理學發展的研究,置身當下,回溯過去,展望未來,通過研究方法的創新,研究思路的轉化,發現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心理現象和概念,尋找相應的解釋和機制,統籌整合完整的心理學體系。
參考文獻:
[1]羅伯特·路威.文明與野蠻[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71.
[2]葉浩生.多元文化論與跨文化心理學的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4(1).
[3]田浩,劉釗.從文化心理到心理文化:心理學文化意識的拓展[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4]Vliert E V D.Human cultures as niche constructions within the solar system[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15(1).
[5]Fischer R,Vliert E V D.Does Climate Undermine Subjective Well-Being?A 58-Nation Study[J].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11(8).
[6]Douglas M.Purity and Danger:An Analysis of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M].New York:Routledge,1966.
[7]蘇佳佳,葉浩生.中國神話中的具身心理學思想探索[J].心理學報,2020(3).
[8]Kashima,Y.Conceptions of Culture and Person for Psychology[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00(1).
[9]Kashima Y.Culture and Psychology in the 21st Century Conceptions of Culture and Person for Psychology Revisited[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16(1).
[10]Gelfand M J,Raver J L,Nishii L,et al.Differences between tight and loose cultures:A 33-nation study.[J].Science,2011(6033).
[11]王英.稻作文化與集團意識[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12]Talhelm T,Zhang X,Oishi S,et al.Large-scale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within China explained by rice versus wheat agriculture[J].Science,2014(6184).
作者簡介:楊蕾(1992—),女,漢族,云南昆明人,單位為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語言文學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文化心理學。
通訊作者:喬玉芳(1993—),女,漢族,河南淮陽人,單位為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語言文學學院,研究方向為跨文化交流、人力資源屬地化配置等。
(責任編輯: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