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初邊塞詩只是對邊塞進行了宏觀的展示,突出的是大唐的君威。盛唐時期,邊塞詩形成一種較為客觀的詩歌流派,無論從認識和審美,還是數量及質量來看,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呈現出盛唐氣象。“安史之亂”導致唐朝衰落,唐王朝外戰勝利次數減少,戰亂特征明顯,中晚唐邊塞詩大多失去了盛唐高昂的基調,趨向于揭露與批判,表現日趨含蓄與深沉。晚唐邊塞詩中則更是大量描述戰爭中的苦難,其中描寫流血與死亡觸目驚心。
關鍵詞:唐朝;邊塞詩;詩人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4-0139-03
唐代時期產生的邊塞詩深沉而充滿激情,隨處都透露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具體表現為出征人克服了死亡恐懼的一種崇高感和戰勝大自然的豪情壯美,在歌頌出征人的精神及人生價值的時候,呈現出強烈的心理感應效果,使讀者在感受邊塞人的情境中積極開拓精神境界,在心理震撼及情感共鳴后產生強烈的審美感受,有一種悲壯的美感。而一部分邊塞詩又呈現出了較為委婉的情感,其主要體現在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作品之中。唐代邊塞詩以其特有的戰爭氣息及其美學風格而對后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邊塞詩的特點
唐代邊塞詩人寫的多是戰爭和邊塞生活以及思鄉思親題材。例如駱賓王,就是唐初較為著名的一個邊塞詩人。他創作的邊塞詩有著廣闊的題材,其內容包含了邊塞的生活、風景、戰士的拼殺、將士們建功立業的思想等,其中他也因自身的原因而三次從軍,走過了唐朝的多個邊塞,因此他所創作的詩歌內容較為豐富,風格存在較大的差別,其中涵蓋了初唐時期邊塞詩的較多領域,并且基調高昂,從某種程度上充分展現出了唐朝初期的內憂外患[1]。駱賓王的邊塞詩具有典型性,蘊含了唐朝各個時期邊塞詩的許多特征。
二、唐代邊塞詩的發展階段
(一)初唐時期的邊塞詩
初唐時期,邊塞詩歌基本被分為了兩個時期,以“初唐四杰”和陳子昂為分界線,前后兩個時期所表現的詩歌風格完全不同。
1.初唐四杰時期①
唐初,特別是貞觀年間,這個時期唐朝詩歌呈現出了十分顯著的六朝遺風,邊塞詩人仍然處于宮闕之中,創作的詩歌也只是對邊塞進行了宏觀的展示,突出的是大唐的君威,其中也有自我陶醉,如《幸武功慶善宮》等。朝廷上的文武大臣也加入到邊塞詩的創作中,除了對戰爭歲月進行回顧,也有許多歌功頌德的內容,大多倒是有感而生,重視情感而忽視戰爭。到了初唐四杰時期,詩歌領域初露頭角,其風格也有了巨大的變化。例如,《唐詩雜論·四杰》中提到,當時所創作的詩歌逐漸走出了宮墻,開始偏向市井,逐漸走出樓臺,轉向江山塞漠,具備了較強的平民化特點。對于邊塞的戰爭、生活等也有了迫切的表現心理。貞觀之治下,文人十分渴求功名,而這種心情充分展現在了邊塞詩之中,呈現為壯志難酬的一種情懷。因此,初唐四杰對邊塞詩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創新,但整體而言依舊存在狹窄之處。到了陳子昂時期,邊塞詩趨于成熟,表現出了盛唐的邊塞詩風格。
2.陳子昂時期
在邊塞詩的方面,陳子昂貢獻巨大,他從邊塞的生活及戰爭的激烈殘酷中生發出了強烈的責任感,為人們樹立起了榜樣。由于陳子昂曾經在邊塞生活了一段時間,因此他所創作的詩歌將建功立業的思想與邊塞的生活進行充分的融合,促使邊塞詩歌的風格得到了更大的進展[2-3]。
(二)盛唐時期的邊塞詩
盛唐,其一般指的是唐玄宗在位的時期,這個時期唐朝綜合國力基本達到了鼎盛,其詩歌領域也發展到了最高峰,出現了李白、杜甫等一大批著名詩人及詩歌流派,在這個時期邊塞詩也進入大繁榮時期。從整個盛唐來看,“雄渾”逐漸成為邊塞詩創作的主要風格,這與主要詩人創作時的心境有關。此時,唐朝邊塞疆域擴大,政治及生活秩序較好,戰爭爆發次數相對較少,大部分時期都處于和平狀態,邊塞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處于這一社會背景之下,邊塞詩人的思想發生了較大的改變,逐漸從戰亂轉變為了幫助國家保衛邊疆,內容也從對毫無人煙的邊塞描述逐漸轉變為對邊塞生活的描繪。此外,邊塞詩寄托了十分深刻的情感,風格也更為豪放。即便僅僅針對邊塞景象的描述,所呈現出的意境也是十分壯麗的,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這些詩詞為人們所呈現出的意境極其廣闊。處于如此的意境之下,邊塞詩所表現的精神也完全顯現出來,成為該時期邊塞詩的主要特點。
在盛唐時期,邊塞詩逐漸形成了一種較為客觀的詩歌流派。此時的邊塞詩,不管是從認識和審美的角度看,還是從數量及質量的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呈現出一種較為特殊的文化場景,撐起了一片天地,這就是盛唐氣象。盛唐時期也開始制定以邊塞戰爭軍功來授勛的制度,因此這一時期的邊塞詩數量越來越多。同時,唐朝的新邊疆主義政策對詩人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使得這一時期的詩人十分喜愛邊塞詩。邊塞持續不斷上演各種戰事,為眾多詩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足夠的平臺來展示自己的才華。盛唐有許多文人希望到邊陲生活尋求進仕的途徑。詩人在邊塞生活,接觸到了較多的奇人軼事,將其轉化成為詩歌的描述對象,使得邊塞詩歌的主題和風格越來越豐富。盛唐時期的邊塞詩描述了十分壯麗的邊塞場景及情懷,成就了這一時期的文學繁榮,其主要體現在三點內容:一是對功名的追求及理想的執著,二是自信的俠義精神,三是英雄主義及浪漫主義的情結[4][5]。
(三)中唐時期的邊塞詩
在中唐時期,詩人數量及創作的文學作品要遠遠超出盛唐時期。因此,中唐時期所創作的邊塞詩不僅在數量方面與盛唐時期不相上下,而且在質量方面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從內容的層面講,中唐邊塞詩呈現出的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對那個時期發生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進行了詳細記錄,河西、龍石等區域的失守對邊塞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它與“安史之亂”②一起沉重打擊了大唐的元氣,一個從內部、一個則從外部,兩者都充分表現出了大唐盛世逐漸消失。在那個時期,詩人杜甫隱居在蜀中,就曾經以自身的“詩史”筆觸來詳細描述了外敵入侵的景象。中唐時期邊塞詩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對盛唐邊塞詩的創作題材在全面繼承的基礎上有所拓展,充分描繪了那個時代的歷史風貌。主要體現在創作題材從開拓疆土為主逐漸轉變為以收復失地為主,從抒發自身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轉變為厭倦戰爭、思念家鄉的傷感,其表現范圍也從戰爭的場面逐漸轉向邊塞的生活。中唐時期的邊塞詩大多以寫實和議論為主,以自身的哀怨傷感為內容,藝術特征則是短小靈活,這對晚唐的邊塞詩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中唐時期的邊塞詩也蘊含了豐富的愛國之情,對晚唐的詩歌以及以后的宋詞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一場“安史之亂”,導致唐朝不再擁有強大的國力,此時唐朝的內部及外部相繼出現了較多的憂患,這使唐代的詩歌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尤其是邊塞詩歌,不管是從主題還是風格方面。從詩歌發展史的角度來看,這種轉變導致詩歌越來越衰敗:
其一,從邊塞詩的創作主題來看,由于在邊塞的戰爭中唐朝已經不再是以勝仗為主,戰爭的殘酷場面、人民的顛沛流離、將士的浴血奮戰等成為詩人創作詩歌的主題,例如“寒沙戰鬼頭,白骨風霜切”等。
其二,從邊塞詩的整體風格來看,以往的樂觀風格逐漸轉變為消極風格,除了李益等詩人還存在一點點豪情之外,例如“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等。到了晚唐,國家運勢更加消弱,因此邊塞詩的風格也轉為消極,如“鴻雁新從北地來,聞聲一半卻飛回”;或者對戰爭表現出了強烈的厭倦情緒,如“笳聲未斷腸先斷,萬里胡天鳥不飛”等。同時,邊塞詩從數量和質量均呈現出急劇下降的趨勢,越來越多的詩人無暇關注邊塞的情境,也不再希望隱居到邊塞中去,從邊塞將士中所誕生的詩人也與盛唐時期詩人的水平有較大的差別。
其三,從整體上看,中晚唐時期詩人數量下降,詩歌創作也不再如盛唐時期一般繁榮,邊塞詩則更是一衰再衰。我們很容易發現,唐代時期所創作的邊塞詩歌與其經濟發展相輔相成。這也是邊塞詩在歷史長河中發展的縮影。當唐朝較為繁榮、邊塞較為和平的時候,邊塞詩歌表現出一片繁榮之景,也就有越來越多的詩人參與其中,反之則是一片衰敗之景。馬克思指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也是對邊塞詩歌的最好描述[6]。
(四)晚唐階段的邊塞詩
在晚唐時期,邊境頻繁發生戰爭,“安史之亂”是盛唐至中晚唐的一個重要分界點,更是誘發邊塞詩歌出現變化的一個主要因素,許多詩人十分喜歡到邊疆游歷,而在這一時期的邊塞戰爭中,唐王朝勝利的次數較少,戰亂特征明顯。因此,詩人們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其詩歌的主題也趨向于揭露與批判。但是這也并非晚唐時期詩歌獨有的特征,邊塞詩的主題始終都有對朝廷的不滿、對將帥嗜戰及不體恤下屬的批判,包括對前線士兵的同情。但是與其不同的是,盛唐時期創作的邊塞詩大多有著高昂的基調;晚唐時期詩人的表現則日趨含蓄與深沉。詩歌中大量描述了戰爭中士兵的苦難,其中描寫流血與死亡觸目驚心。晚唐邊塞詩將邊塞的情境與死亡進行了較好的聯系,已逐漸成為詩歌創作中一個常見的現象,英雄主義的熱情日益消弱。
由于“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朝進入了持續戰亂的時期,特別是在唐玄宗棄江山逃走之后,唐人心里開始蒙受陰影。許多詩人悲觀絕望,表現在詩歌上便是展示出一種悲壯萬千的情懷和悲涼凄慘的氛圍。面對著寒冷刺骨的北風,伴著凄凄慘慘的哀樂之聲,就算士兵是鋼鐵鑄造的,此刻也會因思念親人而淚流滿面。因此,在環境日漸惡劣、戰爭不斷升級之后,唐人平常的征戰好戰情懷逐漸磨滅,一股惡戰低沉的氛圍就此擴散開來,盛唐之氣一去不返。
以大歷十才子③中的盧綸為例,其作為中唐繼承邊塞詩派的代表,曾憑借極為慷慨的情調與雄渾的風格創作出《塞下曲》這類被后世傳頌的偉大詩作,重在滲透出詩人英勇克敵的豪情,至于對戰爭和事件詳情則不會有太多描述。他的詩歌盡管隱藏有盛唐詩韻,但是畢竟詩人所處時代不同,特別是經歷一系列戰亂之后,他的作品風格大變,已經由原來的昂揚外拓轉為低沉內斂,以一種衰落頹敗的慨嘆心情娓娓道來。至于其余邊塞詩人,則更加是無法擺脫中晚唐社會衰落趨勢,咿呀哼唱的始終是蕭瑟低迷的音調。透過中晚唐邊塞詩分析,我們明確得知,昔日盛唐詩人兼備慷慨激昂的情感基調與豪放豁達的書寫風格,在經過“安史之亂”侵擾之后,這部分情感和風格快速地被傷感衰瑟、委婉含蓄所替代,許多邊塞詩人失去了以往的激昂態度,對于戰爭過度厭惡,積壓內心更多的是一種思鄉戀家情懷[7]。
結論
綜上所述,詩歌就好比是歷史的鏡子一般,能夠針對不同時代變遷狀況加以清晰反映。就像是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詩人以自信樂觀、神采飛揚、社會安定繁榮等細節呈現;而中晚唐詩歌則更加傾向于詩人悲觀失望的心理表達,進一步揭示出當時社會的衰敗和動亂。只有將它們自然地貫穿融合在一起,才可以更加完整和清晰地映射出唐朝的歷史,明確當時人們生活的具體變化細節,從中吸收更多的寶貴經驗和教訓[8]。
注 釋:
①初唐四杰時期:是指中國唐代初期,四杰是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簡稱為“王楊盧駱”。
②“安史之亂”:即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后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③大歷十才子:是唐代宗大歷年間十位詩人所代表的一個詩歌流派。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偏重詩歌形式技巧。據姚合《極玄集》和《新唐書》載:十才子為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審。
參考文獻:
[1]馮淑然.從初盛唐邊塞詩看東北民族關系[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
[2]宋昊宸.安史之亂對唐朝邊塞詩發展的影響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8(1).
[3]劉佳利.安史之亂對唐朝邊塞詩發展的影響[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5).
[4]歐陽含其.論唐朝社會與邊塞詩的發展[J].知識文庫,2017(18).
[5]徐丹丹.論唐代邊塞詩的美學風格[J].青年文學家,2017(9).
[6]游燁寧.淺論唐朝邊塞詩發展的四個階段[J].北方文學,2017(29).
[7]達申琳.唐代邊塞詩發展研究[J].北方文學,2017(18).
[8]張文艷.淺析唐朝邊塞詩內容的發展[J].長安學刊,2018(5).
作者簡介:姚麗娟(1977—),女,漢族,山西寧武人,山西省朔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文藝學。
(責任編輯: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