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剛
[摘 要]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偉大創造,影響深遠。然而之后三省職權不斷分化演變,原有的三省制逐漸遭到破壞,本文從唐朝三省制的歷史沿革、演變過程及對三省制的評析三個方面做一淺析,以求較為全面地還原唐朝三省制演變的過程。
[關鍵詞]唐朝 三省制 演變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190079
唐朝實行的“三省六部制”是人教版歷史必修一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史的重要內容,也是考試涉及的重點。然而對其機構在唐朝的演變,許多學生知道的并不十分清晰,他們的思維總是定格在唐初,誤認為其機構在唐代是一成不變的。本文就唐朝三省制的演變做一淺析,希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唐朝的這一制度創舉,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一、唐朝三省制的歷史沿革
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后長期發展形成,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的一種政治制度。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隋唐時又在尚書省下設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是為六部,分別處理國家的各種政務。
尚書省形成于東漢(時稱尚書臺)。魏始以尚書臺為獨立機構,是國家正式政務中樞,南朝梁時正式稱省,置尚書令、左右仆射各一人。但其成為正式政務中樞機構后,很快又為皇帝所不信任,曹魏時即以皇帝的秘書機構秘書監改稱中書省,以分割尚書省之權。很快中書省權勢膨脹,曹魏時其首長中書令、中書監出納王命,權尊勢隆,到晉時有“鳳凰池”之美譽。隨著中書省權勢日盛,皇帝又恐其侵犯到自己的專制大權。于是晉時,皇帝又將自己身邊的侍從機構侍中寺改為門下省,參與機密,出宣詔命。魏晉南北朝時,三省之制業已形成。
到隋朝,隋文帝綜合漢魏官制創立了三省六部制,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唐朝時,中央行政機構沿襲隋朝三省六部制之舊,并有所補充和發展,使其中央集權體制更加完善。
二、唐朝三省制的發展演變
唐初,中央設三省中書、門下和尚書為最高政府機構,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中書取旨,門下封駁,尚書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則,從而彼此制約,以管理國家大政。然而唐初三省制確立后,很快就發生分化演變。究其原因,一是君主強化專制統治的需要。三省分權的目的是為了加強皇權,但隨著皇權強化,三省體制約束了皇帝的專權獨斷。二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三省分權造成在處理政務時三省之間互相掣肘,爭權奪利,效率低下,在此背景下三省趨向合一。三是受封建社會任人唯親的人事制度的影響。在封建社會,皇帝為了專權經常任用身邊的侍從親信,賦予他們各種職權,從而形成很多新機構,漸漸取代舊機構。
唐朝的中書省,在高宗時改稱西臺,武周時改稱鳳閣,玄宗時改稱紫微省,后又恢復舊稱。長官為中書令,副長官為中書侍郎,主要職官為中書舍人。唐前期中書省秉承帝旨,參與決策軍國要務,其地位顯要。自唐高宗將政事堂遷至中書省以后,中書省更顯得權尊勢隆。安史之亂以后,中書令因班高位崇, 虛而不授,逐漸演變為功臣將帥的加官。中書侍郎雖然是中書省的副長官,但其主要職能在宰相府,也不常在中書省,而中書舍人的職能也因受戰亂的影響逐漸削弱。唐肅宗時,因軍務繁多,翰林學士開始與中書舍人“共掌詔敕”。唐憲宗時, “凡將相出入,皆翰林草制”。自此,翰林學士剝奪了中書省撰寫重要詔敕的職權,中書省的職能幾乎曠廢。到了宋代,中書省僅掌冊文、復奏、考賬等事務,演變為閑散機構。直到明代洪武年間,朱元璋下令廢除中書省,此后不復有中書省之設。
唐朝的門下省,曾有東臺、鸞臺和黃門省之改稱。長官為侍中,副長官為黃門侍郎(后改稱門下侍郎),主要職官為給事中。門下省長官除參與裁決政務之外, 主要職能是審議封駁。唐初,宰相合議政事的政事堂,本設在門下省,后移到中書省。侍中是政事堂的成員,位高權重,輕易不以授人。中唐以后,侍中逐漸變成虛銜,成為授予勛臣節將的榮譽職稱。黃門侍郎在門下省是僅次于侍中的職位,唐代以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者,多以門下侍郎或中書侍郎為本官。到玄宗時,改為門下侍郎。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既為宰相,遂不復歸本司辦事,于是,侍郎本身之職多由給事中代行。唐初給事中具體執行門下省的封駁權,地位至為重要,后由于它有駁正詔敕的職責,逐漸演變成為諫官。到了北宋初年, 門下省的侍中“不與朝政”, 侍郎和給事中“不領省職”, 遂演變為閑散機構。元明清皆無門下省之設。
唐朝的尚書省,在高宗時改稱中臺,隨之又改稱南省。武周時曾改稱文昌臺、都臺、中臺。置尚書令一員,左右仆射各一員。因唐太宗曾擔任尚書令,故尚書令虛而不授,仆射“總判省事”。但在唐朝前期,尚書省的地位就已在下降。首先,是仆射相權的削弱和被剝奪。貞觀年間,仆射為當然宰相的地位發生了動搖,如不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號,即不再為宰相,不能參加議政。左右仆射逐漸被排除于宰相之外,到唐玄宗時就少有仆射參加議政的事例,尚書省因其長官被排除于決策機構之外而成為單純的執行機構。其次是尚書省各部諸司的職權逐漸被新發展起來的各種使職所奪。這種使職由皇帝以敕令任命,專管某一具體職事,屬于差遣性質。唐玄宗時,各種使職迅速發展,這些專一性的使職,直接秉承皇帝的敕令,指揮其下屬機構,很少通過尚書省。安史之亂以后,由于軍事上的急需,使職增設更多,權力更大,尚書省的職權更加被削弱。于是尚書諸司成為閑職。唐朝后期,尚書省已有名無實。北宋初,形式上還保留尚書省的組織系統,但權力既不歸屬尚書省,郎官又不治事,尚書省的制度名存實亡。元代以后尚書省遂廢除。
三、對唐朝三省制的評析
唐朝的三省制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偉大創造。在職權分配上,三省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從而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同時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有利于解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其次,三省制還擴大了參政議政人員的名額,收到了集思廣益的效果。它標志著中國古代封建政治制度走向成熟。
但是,三省制也有消極影響。首先,唐代宰相名目繁多,除了中書令、侍中、尚書令等原三省長官外,“參知政事”、“參與朝政”、“同中書門下三品”等,“其名非一,皆宰相職也”,往往造成“有宰相之職,而無宰相之權;有宰相之權,未必有宰相之責”的流弊,及至中唐以后,導致宦官擅政、牛李黨爭等。其次,三省分別掌管對詔令的制定、審核與執行,使原來獨立的相權分屬三個部門,結果出現相互掣肘、職責混淆的情況,雖有政事堂之設以協調矛盾,然并未能收到預期效果。正如《資治通鑒·唐記》所云:“每議政之際,是非蜂起,上不能決也?!痹谶@種背景下,隨著中央使職行政體系在發展過程中取得對地方政務的領導權,中樞體制中三省制受到沖擊,三省制逐漸向三省合一制發展。
(責任編輯 龐丹丹)